| 我们对与贵州相邻的省区市的经济增长和结构情况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分析,重点对四川、重庆、湖南、广西、云南和贵州的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了对比研究。 研究显示,上述四省1区1市按GDP总量排名,依次是1四川(7)、2湖南(13)、3广西(19)、4云南(25)、5重庆(26)、6贵州(29)。而从GDP增长率上看,重庆经济增长最快,高达14.3%,在全国派名第7,湖南(11)和广西(12)处于第二方阵,再后边是云南(20),贵州(27)和四川(31)则较为落后。如果按人均GDP排名,则上述省区市在全国均处于落后位置,依次是1湖南(24)、2重庆(25)、3广西(26)、4云南(31)、5四川(33)、6贵州(34)。(见表-1) 表-1:川、渝、湘、桂、滇、黔经济增长情况比较 
 
    
        
            | 省份 | GDP(亿元) | 人均GDP(元) |  
            | 数量 | 全国排名 | 增长率 | 全国排名 | 数量 | 全国排名 |  
            | 贵州 | 3350 | 29 | 10% | 27 | 7264 | 34 |  
            | 云南 | 5700 | 25 | 11% | 20 | 12809  | 31 |  
            | 广西 | 7171 | 19 | 12.8% | 12 | 14786 | 26 |  
            | 湖南 | 11156 | 13 | 12.8% | 11 | 17521 | 24 |  
            | 重庆 | 5098 | 26 | 14.3% | 7 | 16014 | 25 |  
            | 四川 | 12506 | 11 | 9.5% | 31 | 11008 | 33 |  注:数据期间:2008~2009年 上述各省区市2004年到2007年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变化情况如下(见表-2): 表-2:川、渝、湘、桂、滇、黔的产业结构变动情况比较 
 
    
        
            | 省份 | 2004年 | 2007年 |  
            | 一产 | 二产 | 三产 | 一产 | 二产 | 三产 |  
            | 贵州 | 21.0 | 44.9 | 34.1 | 16.8 | 42.3 | 40.9 |  
            | 云南 | 20.4 | 44.4 | 35.2 | 18.4 | 43.2 | 38.4 |  
            | 广西 | 24.4 | 38.8 | 36.8 | 21.5 | 39.7 | 38.8 |  
            | 湖南 | 20.6 | 39.5 | 39.3 | 17.6 | 42.7 | 39.7 |  
            | 重庆 | 16.2 | 44.3 | 39.5 | 12.9 | 44.6 | 42.5 |  
            | 四川 | 21.3 | 41.0 | 37.7 | 19.9 | 43.8 | 36.3 |  
            | 全国 | 15.2 | 52.9 | 31.9 |   |   |   |  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产业指标体系为参照,四川、重庆、湖南、广西、云南和贵州的产业发展规划(工业结构)的情况如下(见表-3): 表-3:川、渝、湘、桂、滇、黔“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工业结构)比较 
 
    
        
            | 全 国 | 四 川 | 重 庆 | 湖 南 | 广 西 | 云 南 | 贵 州 |  
            | 1.高技术产业 | 4. | 5. | 1. | 3. | 6. | 4. |  
            | 1.1电子信息制造业 | 4.1电子信息 | 5.1信息 | 1.1电子信息 | 3.1生物、中医药 | 6.1新材料 | 4.1航天航空 |  
            | 1.2生物产业 | 4.2生物产业 | 5.2生物 | 1.2生物医药 | 3.2新材料、新能源 | 6.2电子信息 | 4.2电子信息 |  
            | 1.3航空航天产业 | 4.3新材料 | 5.3新材料 | 1.3新材料 | 3.3电子信息 | 6.3机械产业 | 4.3先进制造业 |  
            | 1.4新材料产业 | 4.4航空航天 | 5.4新能源 |   |   |   | 4.4新材料 |  
            |   |   |   |   |   |   | 4.5新能源 |  
            | 2.装备制造业 | 1. | 1. | 2. | 2. |   |   |  
            | 2.1重大技术装备 | 1.1发电设备 | 1.1汽车 | 2.1工程机械 | 2.1汽车 |   |   |  
            | 2.2汽车工业 | 1.2重型装备 | 1.2摩托车产业 | 2.2轨道交通 | 2.2车用内燃机 |   |   |  
            | 2.3船舶工业 | 1.3工程机械 |   | 2.3钢铁有色 | 2.3工程机械 |   |   |  
            |   | 1.4其他装备制造 | 2.装备制造业-强 | 2.4汽车及零配件 | 2.4电气机械 |   |   |  
            | 3.能源工业 | 2. |   |   | 2.5机床 | 1. | 1. |  
            | 3.1煤炭 | 2.1电力 |   |   | 2.6成套设备 | 1.1水电 | 1.1煤电 |  
            | 3.2电力 | 2.2天然气 |   |   | 2.7电子信息产品 | 1.2火电(媒) | 1.2水电 |  
            | 3.3石油天然气 | 2.3煤炭 |   |   | 2.8集装箱、船舶 |   |   |  
            | 3.4可再生能源 | 2.4新能源 |   |   |   |   |   |  
            |   |   |   |   |   |   |   |  
            | 4.原材料工业 | 5. | 3. | 3. | 1. | 2. | 2.化工 |  
            | 4.1冶金工业 | 5.1冶金 | 3.1化工 | 3.1建筑材料 | 1.1铝业/ /锰业金属 | 2.1磷化工 | 2.1煤及煤化工 |  
            | 4.2化学工业 | 5.2化工 | 3.2冶金 | 3.2石油化工 | 1.2有色金属 | 2.2煤化工 | 2.2铝及铝加工 |  
            | 4.3建材建筑业 | 5.3建材 | 3.3建材  | 3.3林纸加工 | 1.3钢铁 | 2.3盐化工 | 2.3磷及磷化工 |  
            |   | 5.4采掘业 |   |   | 1.4制糖/食品/医药 | 2.4炼油及石化 |   |  
            |   | 5.5建筑业 | 6.建筑业 |   | 1.5林浆纸 |   |   |  
            |   |   |   |   | 1.6化工/生物化工 |   |   |  
            | 5.轻纺工业 | 3. | 4. | 4. | 1.7茧丝绸 | 3. | 3. |  
            | 5.1轻工业 | 3.1中成药 | 4.1医药 | 4.1食品加工 | 1.8建材 | 3.1有色金属 | 3.1烟 |  
            | 5.2纺织工业 | 3.2饮料(含白酒) | 4.2食品 |   | 1.9烟草 | 3.2锡工业 | 3.2酒 |  
            |   | 3.3肉类加工 | 4.3纺织 |   |   | 3.3钢铁工业 | 3.3饮料(果汁) |  
            |   | 3.4丝麻纺织 | 4.4制鞋 |   |   | 4.烟草 | 3.4制药业 |  
            |   | 3.5竹浆纸 | 4.5竹、木浆纸 |   |   | 5.生物资源加工 | 3.5特色食品 |  
            |   | 3.6粮油加工 | 4.6板材、家具 |   |   | 5.1制药 | 3.6林竹品、纸 |  
            |   |   |   |   |   | 5.2纸浆、纸制品 |   |  
            |   |   |   |   |   | 5.3食品 |   |  从工业化程度上看,湖南的工业化程度最高。湖南省对于工业的发展规划顺序与国家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顺序最为接近。湖南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推进工业化的重要举措,规划“着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等产业为主的50个产业集群”。重庆、四川也已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重庆汽车摩托车业相对发达体现了在消费性领域的突破。广西工业也有一定的基础。云南和贵州尚未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集中体现在装备制造业实力较弱。这个结果与各省人均GDP在全国的排名基本一致。唯一的变化是四川,该省的GDP最高,但由于人口数量过大,导致人均GDP较低,这与中国的情况很相似。 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湖南、四川、重庆发展高技术产业已具有一定的基础,谨慎选择其作为主导产业有一定的可行性,而贵州、云南、广西在这个问题上则缺乏话语权。 在能源工业方面,云南、贵州能源工业较有发展前景,但与四川相比尚有明显差距;而重庆、湖南能源工业则存在一定空白。 最值得关注的是,贵州与云南在产业选择方面的同质性极为明显。 以上关于环贵州周边省份经济增长与结构情况,尤其是产业结构的对比分析尽管十分粗略,但对于贵州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考量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三、关于贵州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考量 (一)贵州与周边省份经济竞合度的评价 通过对贵州与环贵州周边省区市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趋势的比较研究,尤其是对产业结构的初步对比分析,不难发现云南、广西同贵州的竞争性要远远高于互补性。一方面,云南和广西同贵州一样,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发展水平虽有差距但尚不算大,所处发展阶段大体相同,尤其是云贵两省都将能源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而装备制造业实力均较弱,产业选择的同质性十分明显。相比而言,湖南、重庆和四川经济总量较大,均已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化程度较高,与资源富集的欠发达的贵州之间的互补性要大于竞争性。其中,四川由于地大物博,能源和资源较为丰富(某些方面甚至强于云南和贵州),基本上能做到“自给自足”,而重庆和湖南的能源工业则存在一定空白,资源的丰富程度也与贵州有较明显的差距(见表-3)。由此可见,在环贵州周边各省区市中,近年来发展迅速、工业化水平较高的湖南和重庆与贵州的互补性最强,经济合作的意义更大。这个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南桂昆经济区”不能成立的原因:贵州、云南和广西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同质性,区域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缺少合作的坚实基础。“成渝经济圈”不被成都和重庆认可和接受,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9+2)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规划虽然蕴涵了区域间的产业关联性,但更多地是从发达省区的角度所设计的,且贵州在参与这两个区域合作时,将面对广西和云南两个资源同质但更具区位优势的竞争对手,最多只能扮演“补遗”的角色,实际上很难获得更大的受益。 (二)改善贵州区位劣势的新的战略视角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贵州要实现历史性跨越,不仅要视环周边省份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参与经济合作的战略考量,同时,还须将自身的发展置于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考量。长期以来,关于贵州“出路”选择的问题存在着两类截然不同的观点。一般认为,贵州的省会城市贵阳主要受两个大城市的影响,一个是成都(西北),一个是广州(东南),而在地理上贵州既属于珠江流域也属于长江流域,由此衍生出关于贵州发展的选择,究竟是依托“泛珠三角的区域合作(南下)”,还是加入“成渝经济圈(北上)”的分歧。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