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结果如表1:
表1东、中、西部生均教育经费edu与人力资本存量H的回归结果
变量
|
东部
|
中部
|
西部
|
系数α
|
t值
|
系数α
|
t值
|
系数α
|
t值
|
Logedu
|
0.220***
|
14.321
|
0.175***
|
10.235
|
0.250***
|
14.039
|
C
|
9.805
|
10.268
|
9.132
|
=0.990
|
F=625.572
|
DW=1.671
|
|
|
|
|
|
|
|
|
注:***表示通过1%水平的检验
通过表1可以看出:东部基础教育经费每增加1%,人力资本存量就会增加大约0.22个百分点;中部基础教育经费每增加1%,人力资本存量增加大约0.17个百分点;西部基础教育经费每增加1%,人力资本存量增加大约0.25个百分点。因此,同样的基础教育经费在西部产出效率更大,能形成更多的人力资本。
(二)人力资本存量H与经济增长的回归结果
实证分析的第二部分选取1996-2006年东、中、西部的GDP、固定资本存量K、人力资本存量H、劳动力数据,运用eviews5.1检验后,选择采用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根据模型(6)进行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如表2:
表2东、中、西部人力资本存量H与GDP的回归结果
变量
|
LogK-LogH
|
LogL
|
C
|
东部
|
系数α
|
t值
|
系数β
|
t值
|
-17.942
|
0.755***
|
25.747
|
1.786***
|
10.893
|
中部
|
系数α
|
t值
|
系数β
|
t值
|
-34.670
|
0.625***
|
14.344
|
3.471***
|
5.013
|
西部
|
系数α
|
t值
|
系数β
|
t值
|
-44.444
|
0.412***
|
5.549
|
4.444***
|
5.127
|
=0.997
|
F=1542.846
|
DW=2.110
|
注:***表示通过1%水平的检验
将表2的结果代入模型(5),可以得到各解释变量的系数,结果如表3:
表3模型(5)各解释变量系数
变量
|
LogK
|
LogH
|
LogL
|
东部
|
系数α
|
系数(1-α)
|
系数β
|
0.755
|
0.245
|
1.786
|
中部
|
系数α
|
系数(1-α)
|
系数β
|
0.625
|
0.375
|
3.471
|
西部
|
系数α
|
系数(1-α)
|
系数β
|
0.412
|
0.588
|
4.444
|
由表3可知,东部的人力资本每增加1%,东部的经济大约会增长0.245%;中部人力资本每增加1%,中部经济大约会增长0.375%;西部人力资本每增加1%,西部的经济大约增长0.588%。也即,教育投入间接产出的贡献率,西部>中部>东部。
四、结论分析与建议
基于1996-2006年我国东、中、西部的生均教育经费、人力资本存量、GDP的一系列实证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一)教育的直接产出效率是西部最高
根据96-06年各省市的生均基础教育经费数据可以比较出东、中、西部的教育投入差异,结果如表4:
表4东、中、西部1996-2006生均教育经费比较
区域
年份
|
东部
|
中部
|
西部
|
1996
|
2617.56
|
1496.40
|
1566.46
|
1997
|
2922.83
|
1591.43
|
1718.51
|
1998
|
3190.93
|
1648.15
|
1894.57
|
1999
|
3631.19
|
1810.39
|
2069.95
|
2000
|
4099.19
|
1942.35
|
2186.38
|
2001
|
4852.13
|
2294.67
|
2732.74
|
2002
|
5697.22
|
2652.32
|
3052.45
|
2003
|
6603.85
|
2833.28
|
3315.45
|
2004
|
7916.78
|
3259.30
|
3833.35
|
2005
|
9188.68
|
3891.43
|
4441.74
|
2006
|
10671.15
|
4649.38
|
5020.38
|
由表4可以看出,教育经费的投入是东部>西部>中部。而教育经费的直接产出衡量的是每单位资金的投入能产生的人力资本。根据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在开始阶段可能会上升,但迟早会出现下降的趋势。对于东、中、西部而言,教育经费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要与其他要素(如,师资投入、教育体制等)一起作用,形成人力资本。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佳投入比例,当教育经费投入量不及最佳比例时,教育经费的边际生产力是递增的,一旦超过这个最佳比例,教育经费的边际生产力将呈现递减的趋势。在我国,东部的教育投入一直较多,中部和西部则相对不足,2000年西部大开发提出后,西部的教育投入有了明显的增加,这些在表4中也可以得到印证。1996年,东部生均教育经费投入量是中部的1.75倍、西部的1.67倍,到2006年,这一倍数分别上升至2.3和2.13;西部大开发之后,西部生均教育经费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从2001年开始,西部生均教育经费从绝对值上远远大于中部,每年增加的绝对值也比之前的多。
关于直接产出的计量结果,可能的解释就是边际生产力递减。并且东部地区是处于边际生产力的递减阶段,而中西部都还处于边际生产力的递增阶段。这是因为,在96-06这十一年间,东、中、西部的生均教育经费都有了倍数的增长,但是三个地区的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例如师资投入(见表5)、教育体制却在这期间变化不大,可视为不变;
表5东、中、西部1996-2006生均师资投入比较
区域
年份
|
东部
|
中部
|
西部
|
1996
|
0.0503
|
0.0510
|
0.0521
|
1997
|
0.0512
|
0.0502
|
0.0507
|
1998
|
0.0521
|
0.0495
|
0.0510
|
1999
|
0.0533
|
0.0497
|
0.0519
|
2000
|
0.0541
|
0.0495
|
0.0524
|
2001
|
0.0551
|
0.0495
|
0.0528
|
2002
|
0.0564
|
0.0499
|
0.0532
|
2003
|
0.0578
|
0.0505
|
0.0539
|
2004
|
0.0595
|
0.0510
|
0.0551
|
2005
|
0.0616
|
0.0522
|
0.0570
|
2006
|
0.0637
|
0.0531
|
0.0587
|
同时,东部的教育经费投入量相较于其他区域要多很多,或者说三个区域其他生产要素的差异度远不及教育投入的差异度大。因此,就所有要素投入来说,东部很可能已经超过了各生产要素投入的最佳比例,教育经费的边际生产力开始递减;而中西部地区的生均教育经费一直远远少于东部,投入不足,所以,加大投入后,教育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比例趋于最佳,边际生产力递增。如图示:
 
(二)教育的间接产出效率是西部最高
从计量的第二部分可以得到教育间接产出效率西部最高的结论。可能的解释为:一方面,西部一直处于缺乏人才的状态,西部培养的大量人力资本都出现了外流,人才缺口很大,因而,一旦有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益就能很快的显现出来。这也是中央开展西部大开发、西部人才计划等项目的原因;另一方面,东部地区一直是人才涌入的区域。在某些城市,人力资本已经趋于饱和,过度竞争也使得不同质量的人力资本不能够有效发挥应有的作用,高质量人力资本从事简单工作的案例屡见不鲜。当然,在某种程度上这也跟体制有关,例如,人才选拔机制不尽完备。
政府教育投入具有明显的产出效益,但是不同区域的贡献率并不相同。不论是直接产出还是间接产出,西部都明显高于其他的区域。东部虽然教育资金的投入很多,但是效率并不高。这其中既有历史原因又有体制原因。
对于西部和中部而言,经济发展程度一直不如东部地区,很难留住本地的人力资本,更不用说吸引其他地区人力资本的进入了。两个区域的人才缺口很大,因此政府应该加大政策力度,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中西部地区。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