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本文通过对1992——2007年中韩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和分析,发现中韩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还较低,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多为垂直型的。并对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论文关键词:产业内贸易,收入水平,直接投资
一、前言
当代的国际贸易已经超脱了传统贸易理论中基于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禀赋的不同而导致国际贸易的概念,出现了同一类商品的相互贸易即产业内贸易的现象。这种现象最初出现在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而今由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产业结构的演化,导致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部分贸易也成为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也由最初时用来解释要素禀赋相似国家得以发生贸易的原因,变为用产业内贸易水平来判断一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中韩产业内贸易现状
1、测算方法及数据说明
对产业内贸易的统计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现已存在很多的测量方法。本文采用格鲁伯和劳埃德在1975年建立的GL指数(格鲁伯—劳埃德指数)对中韩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计算。其表达式为 ,其中GLi表示i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和Mi分别表示i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GLi指数在0—1之间变动,GLi越接近0说明i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越低,GLi越接近1说明i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本文采用该指数在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时,对于“同类产品”的划分学术界的观点也不尽一致,目前较为普遍的意见是将SITC(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分类的前三位数相同的同组商品视为“同类产品”[①]。本文也暂遵循这种划分,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提供的中韩贸易数据先计算SITC(第三版)分类中前三位数相同的各组商品的GL指数[②]。
当衡量整体经济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时,通过对子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加权得到: 。其中,j代表统计加总水平上的行业,i代表j行业中子部门的产品,Xji代表j行业中i商品的出口额,Mji代表j行业中i商品的进口额直接投资,IITj代表j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一般认为,指数大于0.5,即属于产业内贸易,指数越大,则一国该行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
2、中韩产业内贸易测算结果及其原因分析
通过对1992年——2007年中韩产业内贸易情况进行测算,结果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纵观中韩建交以来两国产业内贸易的总体状况(如图1所示),可以大致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高速发展阶段(1992年——1995年)。仅仅4年的时间,中韩产业内贸易从建交时不足0.13的水平跃升到了0.4,年均增长率达到了51.9%;第二阶段为稳定阶段(1996年——2007年)。除1998年之外,其余各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均在0.34——0.4之间浮动。
假设一:对于1998年中韩产业内贸易指数的突降,笔者认为是受到某种突发事件的影响,主要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7月,泰国爆发了金融危机,随后引起一个连锁反应,韩国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局面混乱的状况下,对外贸易自然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下挫[③]。但为什么对外贸易受到影响的是第二年,而非当年,也并没有持续到第三年,是因为:一方面,贸易合同的签订与其贸易实际发生是有时间差的,对外贸易一般是半年中国学术期刊网。因此,虽然1997年下半年韩国已经陷入金融危机状态,但其对外贸易执行的仍然是上半年甚至1996年的合同;另一方面,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经济恢复得较快,商家对未来的市场持乐观态度。因此,金融危机对1999年韩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就大大削弱了,可以忽略。

第二,中韩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如图2所示,1992年——2007年中韩产业内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比重均在30%左右。在SITC分类的前三位数相同的257种同组商品中,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商品组数也均在90组以下,不足35%。
值得注意的是,在稳定阶段(前文有界定),不论是中韩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变化,还是中韩产业内贸易额占总贸易额比重的变动,亦或是进行产业内贸易商品组数的变动均未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单向变化趋势,而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导致这种波动的主要原因将成为后文探讨的重点。

第三,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远高于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从图1可见直接投资,近年来,中韩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处在0.36——0.41的区间内,而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却在0.1——0.2的区间内。此外,从一位数同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来看(如表1所示),农产品较为集中类别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很低,如第0类的食品及活动物。在工业制成品中,第6类按原料分类的产品和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均有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这两类产品的贸易在部分年份甚至出现了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现象。
表1 2000-2007年SITC0-8类商品的中韩产业内贸易指数
年份
|
IIT(0)
|
IIT(1)
|
IIT(2)
|
IIT(3)
|
IIT(4)
|
IIT(5)
|
IIT(6)
|
IIT(7)
|
IIT(8)
|
2000
|
0.11
|
0.456
|
0.089
|
0.209
|
0.257
|
0.164
|
0.351
|
0.561
|
0.436
|
2001
|
0.091
|
0.416
|
0.105
|
0.213
|
0.317
|
0.19
|
0.385
|
0.525
|
0.427
|
2002
|
0.062
|
0.516
|
0.131
|
0.323
|
0.213
|
0.203
|
0.443
|
0.492
|
0.323
|
2003
|
0.061
|
0.367
|
0.122
|
0.229
|
0.142
|
0.197
|
0.405
|
0.459
|
0.234
|
2004
|
0.115
|
0.347
|
0.15
|
0.096
|
0.189
|
0.172
|
0.472
|
0.452
|
0.184
|
2005
|
0.111
|
0.386
|
0.136
|
0.164
|
0.322
|
0.201
|
0.486
|
0.434
|
0.182
|
2006
|
0.1
|
0.351
|
0.196
|
0.125
|
0.396
|
0.26
|
0.481
|
0.467
|
0.193
|
2007
|
0.12
|
0.256
|
0.208
|
0.197
|
0.257
|
0.267
|
0.453
|
0.52
|
0.197
|
中韩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贸易所表现出的产业内贸易程度的差别,原因在于:一方面,初级产品的差异性较小,贸易的发生大多还是遵循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的差异。韩国属于农业资源匮乏的国家,除了大米、园艺作物和畜产品等少数几种农产品可以基本实现自给外,其它的农产品都必须要依赖进口。因此在农产品的对外贸易上呈现出单向贸易的现象。而工业制成品由于其特有的性质,即使同类产品也会存在着主观与客观,或大或小的差异,如规格、品种、款式、包装、服务、品牌、广告宣传及质量、等级等的差别。并且由于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同类产品的变体越来越多,由此推动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韩国长期对农业实行高保护政策导致韩国农产品的高价。据粗略计算,中国农产品的平均价格只有韩国农产品的20%左右。韩国自身农产品的高价不但成为其进入中国市场的障碍,还为中国较为便宜的农产品进入韩国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第四,中韩产业内贸易以垂直型为主。为了能更深入地分析中韩之间的产业内贸易,需要将产业内贸易再细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所谓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指质量相同或相近,价格相同或相近的差异性产品的进出口。反之,则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笔者根据Greenaway(1994)提出的公式对中韩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进行测算,即用SITC分类的前三位数相同的各组商品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单位价格/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单位价格,如介于(0.75,1.25)之间则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超出这个范围则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结果表明(如图3所示),中韩进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商品组数只占所有产业内贸易商品组数的25%不到,有60%的商品价格比值超过1.25,有将近16%的商品价格比值低于0.75。这意味着韩国对中国出口的绝大多数产品的价格比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同类产品的价格要高。

假设二:中韩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的现象可能是由于两国消费者收入差距导致的偏好不一样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技术差距导致的生产、出口商品等级的差异造成的。
第五,中韩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商品是高科技密集型的产品。笔者根据SITC第二版按要素密集程度分类的产品标准[④],对2000年——2007年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商品组进行了分类,结果如表2所示,高科技密集型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占到了整个产业内贸易商品的将近1/3。
表2 中韩进行产业内贸易商品的要素密集度单位:组数
年份
|
初级产品
|
劳动与资源密集
|
低科技密集
|
中等技术密集
|
高科技密集
|
未分类
|
2000
|
14
|
13
|
10
|
13
|
21
|
3
|
2001
|
12
|
12
|
11
|
11
|
20
|
3
|
2002
|
11
|
10
|
9
|
14
|
18
|
4
|
2003
|
10
|
12
|
10
|
14
|
17
|
4
|
2004
|
19
|
9
|
10
|
15
|
13
|
5
|
2005
|
18
|
8
|
10
|
16
|
18
|
5
|
2006
|
22
|
10
|
10
|
19
|
23
|
5
|
2007
|
15
|
11
|
8
|
26
|
21
|
5
|
为了分析中韩贸易中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中等技术密集型和高科技密集型商品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原因,笔者以2007年为例,筛选出中、高科技密集型的同组产品中产业内贸易程度高且贸易量大的商品进行“项目”(即SITC前五位数相同)层次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测算。具体筛选和排序方法是:首先筛选出GL指数>0.68的商品组直接投资,然后将这些商品按照(Mi+Xi)>7亿美元的条件进行第二次筛选,最后得到了6组商品。计算这6组商品“项目”下的GL指数,然后再加权到“组”下的GL指数,并将该指数与“组”下直接计算的GL指数进行比较,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通过对这6组商品更细的分类计算然
表3 不同分类计算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比较
SITC
|
743中
|
778中
|
772中
|
522高
|
598高
|
514高
|
GL(前三位数相同)
|
0.931
|
0.893
|
0.75
|
0.71
|
0.689
|
0.688
|
GL(前五位数相同)
|
0.662
|
0.342
|
0.588
|
0.37
|
0.516
|
0.214
|
后加权得到的GL指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有3组商品更是由产业内贸易变成了产业间贸易。选择比较窄的分类法会使产业的区分更加敏感,计算出的GL指数偏低是正常的。但有一部分商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的下降却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商品分类的粗细,而可能是另有其因。如表4所示,SITC778的商品中,中国从韩国大量地进口蓄电池和各式的电容器,而韩国从中国大量地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