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由于教育质量的低下,才导致科技创新人才的不足,而科研经费的不足,人才的匮乏,体制的落后又导致国家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技术瓶颈又使中国工业产业结构迟迟难以调整,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企业竞争力的下降,并影响到农业的现代化,激化就业问题,使滞涨问题更加突出,如果不能尽快提高本国自主技术开发能力,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中国就有可能陷入长期的滞涨发展,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
五、避免中国经济滞涨的对策
由于经济滞涨会带来一系列负面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影响,因此,世界各国一般都会尽力避免滞涨的同时出现。对于中国来说,由于人口就业压力巨大,社会贫富差距逼近临界点,经济滞涨更应该避免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但由于滞涨是中国经济中新出现的现象,传统的治理通货膨胀或经济停滞的手段都失去效果。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会导致通货膨胀的进一步恶化,而控制通货膨胀的措施又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停滞,难以两全。但是,通货膨胀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界70年代就已经出现,美国尤为明显,导致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巨变,由凯恩斯主义转变为供给学派政策,主要内容是减税,减少政府管制,控制货币的发行速度,增加科技投资,精简政府,减少行政开支,最终使西方国家走出了滞涨的泥潭,重获竞争优势。
然而,供给学派的政策实施需要付出巨大的政策调整代价,特别是要求减少政府管制,精简政府机构,减少政府开支更是会触动一些集团的利益,会遭到利益集团的激励反对。并且,供给学派政策的紧缩开支政策在短期摘要解决中国当前的滞涨问题,我们就必须改弦更张,抛弃凯恩斯主义,采用供给学派政策,实现标本兼治。
从宏观上来说,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发行过多,因此,应该控制货币发行量,而货币发行量过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政府规模过大,支出过多,财政赤字累积,因此,要从源头上控制货币发行量,就必须精简臃肿的政府机构,精兵简政,缩减政府开支,减少政府赤字,从源头上控制不必要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供给过少的原因就在于政府管制过多,国有企业比重过高,导致市场竞争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而沉重的税费负担更扼杀了私营企业的投资与创新积极性。因此,要增加供给,就必须打破各种垄断壁垒,尽量解除各种管制,消除各种不合理的市场限制,以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并大力推行减税,降低私营企业的负担,提高他们的投资收益率,激发个人和企业的创业积极性,最终提高整个社会的供给水平。只有泡沫需求减少,而实际供给能力提高,经济滞涨问题才能逐步得到缓解。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要从根本上缓解滞涨的压力,就必须坚决抛弃凯恩斯主义,采取上述供给学派的宏观调控政策,鉴于中国市场经济的极度不完善,中国需要做的事情更多,但农业基础的巩固,私营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将是各种政策的重中之重。
农业的薄弱是导致中国未来滞涨预期的重要原因,因此,要缓解中国未来的通胀预期,我们就必须大力提高农业的供给能力。农业税的减免,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农村社会保障的逐步完善,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在提高农民收入上,政府一筹莫展,鉴于农民数量的庞大规模,农业补贴只具有政策的象征意义,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只能是杯水车薪,而粮食价格的提高也受到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限制,并且,小农经济有限的剩余对于粮食价格的刺激也不很敏感。要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仅仅这些短期的治标手段还不够,还必须从根本上来提高农业的生产潜力。要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首先必须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通讯、水利工程建设,农田土地的平整,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供条件。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需要政府大量的资本投入,但与其把大量的资本投入到效率低下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泡沫经济,政府还不如把这些资本投入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种,以强根固本。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也应该积极地利用市场化手段引进民间资本,以弥补政府资金的不足。其次,必须加强农村的教育质量,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为农民的城市化和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本保障。但仅仅培养人才还不行供给学派,还需要留住人才,要留住人才,农村还必须进行更深刻的变革。再次,必须改革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逐步实现土地的产权私有化,为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供条件,政府应该积极鼓励土地的流转与规模化经营,并提供实质性的资金、技术、政策支持。又次,农民的分散性决定了农民的无权地位,也决定了农民在与市场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组织农民,通过建立各种农民协会与市场相抗衡,通过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建立全国性的农会来维护农民的权力、争取国民待遇。最后,大力整顿空心村,超前规划新农村,改变农村衰败的景象,使农民安居乐业。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内源性发展的能力,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降低人们的滞涨预期。
产业资本向虚拟资本的大量转移是导致中国经济滞涨预期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必须解决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改善私营企业的经营环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资本的投资收益率。要改善私营经济的经营环境,除大幅降低私营企业的税费负担,废除各种不合理的市场、行业管制,大力推行企业国民待遇,消除对私营企业的各种歧视,加强市场监管之外,还必须大力推进国有资产的私有化,在尽可能的行业范围内推动国退民进,此外,还必须对泡沫经济进行严厉打击、压制,以增加产业资本的投资和产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供给能力。二是要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打破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和更高的产品附加值、投资回报率,促进中国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缓解滞涨压力。而要提高中国自主技术开发能力,我们就必须大幅增加科研经费与教育经费的投入,并对僵化的科研体制与教育体制进行根本的变革。在科研方面,除大副增加科研投入外,我们还必须合理分配科研经费,使企业成为科研创新的主力,并加强产、学、研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要提高科研投入的效率,激化科研人员的创造性,我们还必须改革传统的行政主导的、论资排辈的科研人才管理体制,大力提倡学术自治,鼓励科研团队的建立,制定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与薪酬体系,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于科研经费的分配,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严格把关课题申报,增加评审的科学性,客观性与透明性,密切关注课题的进度、质量、经费的实用,并逐步推行以奖代申制度。在教育方面,除大幅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之外,我们还必须大力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改变教育的行政主导制,积极鼓励教师自治,学生自治,允许高校自主招生,自主设定教学内容,鼓励学校之间的合理竞争。通过竞争提高教师的素质,实现教师的优胜劣汰;通过竞争优化高校的专业结构,也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实现高校的优胜劣汰,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使教育与社会需求更合理地结合起来。此外,要使教育真正成为人才的孵化器,我们还必须解除对教育的过度思想控制,允许教师发表不同的观点,废除应试教育体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只有让教师有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只有改变过时的凯恩斯主义宏观调控政策,积极采用供给学派的宏观调控措施,标本兼治,从根源上提高实体产业内部的内源性发展能力,我们才能避免即将到来的经济滞涨,跨越中等发达国家陷阱,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其最后之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月。
2、彼德·德鲁克:工业人的未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9月1号
3、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月
4、王文龙:比较优势、威权政治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界》2007.8
5、王文龙:后新自由主义,后东亚模式与新东亚模式比较,[J]北京《国外社会科学》2009.3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