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经济学论文

中国经济的滞涨预期与应对之策_供给学派

时间:2013-06-06  作者:王文龙

论文导读::随着后发优势的递减与后发劣势的递增、垄断的盛行、不公平竞争的加剧,加上短视的投资政策、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使中国经济结构严重失调,滞涨预期日益增强。只有抛弃过时的凯恩斯主义,采用供给学派宏观调控政策,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大幅降低企业税费,努力消除各种市场垄断,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积极扶植民营经济的发展,我们才能突破技术瓶颈,从根本上解除经济滞涨危机,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论文关键词:滞胀预期,垄断,技术瓶颈,供给学派,减税
 

一、中国经济的滞涨预期及其危害

经过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后,支持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动力正在逐渐衰竭。持续的技术引进已经极大地缩小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使基于技术落差的技术引进红利逐渐减少;三十多年的市场化,自由化与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也使基于制度改进的效率改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在中国后发优势逐渐丧失的同时,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造成的后发劣势却在不断累积,特殊利益集团利用对权利、资源的垄断大肆寻租,不仅降低了中国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削弱了正常的市场功能,造成财富的分配严重不均,内需的严重不足;而且由于权利的世袭,发展机会的严重不均等,阻碍了必要的阶层流动,造成阶层的日益固化,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并且,基于权力世袭与资源垄断造成的阶层固化由于路径依赖,严重阻碍着中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使中国有陷入拉美化陷阱的危险。此外,人口出生率的不断降低,国外廉价竞争者的不断增加,使中国基于低人权、低工资基础上的人口红利逐渐消耗,中国企业传统的低价竞争优势逐渐丧失,加上自主技术开发能力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到中国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导致作为中国经济主要引擎的出口增长不断放缓,并且,在国际市场持续不景气预期的情况下,中国的贸易顺差有可能会进一步减少,贸易赤字可能会更频繁地出现。

而作为多次应对经济衰退杀手锏的财政政策则面临着边际效率递减的窘境。作为第三世界国家,中国在铁路,公路,城市、政府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投资巨大,当前中国的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第二,高速铁路的里程已经跃居世界第一,趋于过剩,导致已经形成的投资有很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在一些地区修建的高铁,甚至连利息都难以支付,成为典型的形象工程,更不用说中国层出不穷的豆腐渣工程、国有投资的低效造成的损失。由于过度投资,一些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形象工程更是超欧赶美,边际收益递减严重降低了政府投资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此外,虽然中国财政收入以高于GDP三倍的速度增长,已经远远地把日本抛在后面,但臃肿的政府机构的庞大开支已经使地方政府背上了11万亿元的债务,相当于地方政府本级财政收入的3倍,使地方政府面临着严重的债务危机,实施财政刺激有心无力。并且,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巨额财政投资中很大一部分进入了股市,楼市,使中国楼市、股市泡沫进一步膨胀,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严重威胁到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积极财政政策的刺激作用越来越小,而挤出效应和负面作用却越来越大,已经难以起到发动机的作用。

这样,由于后发优势递减、后发劣势的递增,消费、出口、投资三驾马车的失灵都导致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速趋缓。而市场垄断、不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广泛存在,使虚拟经济投机过度,农业,基础工业,科研投入严重不足,加上成本的上涨,导致基本产品有效供应的下降,进而传导到下游产品,形成严重的滞涨预期,当前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只是滞涨的前奏。

在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严重通货膨胀预期既有其客观原因,也有其主观因素。从客观上来说,经济的发展伴随着轻微的通货膨胀是正常现象,随着富余劳动力资源的逐渐枯竭,自然资源的日渐稀缺,企业的生产成本、商品价格会不断上涨。但中国社会存在的严重通货膨胀预期却主要是由主观原因造成的,大量存在的国有企业的垄断形成的垄断高价使生活成本,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形成广泛的传导,刺激通货膨胀;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农村资源的长期净流出,都导致农业发展资源的日益匮乏,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瓦解,气候的恶化进一步冲击了中国农业,使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基础工业利润率的不断下降,成本的提高供给学派,经营环境的不断恶化,使产业资本大量流出,导致工业投资率的下降,工业产品的供求可能发生逆转;政府对资源的垄断、市场的过度干预导致房地产、股市的过度投机,价格机制的紊乱使资源配置无效,经济泡沫不断放大;政府巨量的经济刺激计划,银行的过量房贷,超低的银行利率也对物价的上涨推波助澜。

无论是经济停滞还是通货膨胀,都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的同时出现,将会进一步加剧已经被贫富差距过大、机会严重不均等激化的社会危机。鉴于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农民城市化的长期性,资本的不断深化,就业问题已经十分尖锐,大量的流动农民工,大学生蚁族,庞大的城市失业半失业人口已经严重威胁到社会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将进一步加重就业压力,激化社会矛盾。如果再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就等于是雪上加霜,进一步剥夺了贫困阶层的生存空间,扩大社会贫富差距,激化阶层矛盾,酿成严重的社会危机。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经济的滞涨以及经济增速放缓可能带来的危害,任凭社会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中产阶级的下流化,下层阶级的无产化,则中国社会的动荡必然无法避免,陷入持久的暴力循环,最终导致现代化的夭折。

二、中国经济滞涨预期的农业因素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农业是国家独立的保障,只有建立现代化的农业,保证农产品的基本自给,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独立,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粮食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由于传统二元体制的路径依赖,导致中国农业长期受到忽视,严重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并加剧了经济的滞涨。

对于中国来说,人口众多决定了中国的粮食供应必须走自力更生道路。从中国历史看,中国人民能吃饱饭的时候不多,粮食短缺问题一直长期存在,成为影响中国独立与崛起的重要障碍,以至于美国国务卿马歇尔认为新生的共和国仅仅因为粮食问题就难以维持。解放后经过30多年艰苦的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科技的开发、引进与推广,加上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制度改革,中国终于在上世纪90年代宣布废除粮票,粮食基本能够自足。然而,在城市化、市场化的强烈冲击下,农业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却愈演愈烈,使农业的自生能力日益弱化,导致农业生产在1998年后连续6年滑坡,2003年的产量比1998年减少了10%以上。随着中国人口的继续增长,人均消费量的不断提高,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敲响了警钟。虽然,政府在2003年后推动了新农村建设运动,但这种短期行为难以取得长期效果,农村、农业的衰败依然在持续,粮食安全问题也变得更加严峻。

中国农业的衰败既有其客观原因也有其主观原因。从客观上讲,中国人多地少,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并且平原少,山地、坡地多,土地质量比较差,加上水热分布不合理,使中国土地的生产潜力难以发挥,农业的现代化困难比较大。从农业自身的特点来说,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比较大,风险比较高,种植业受自然的直接影响,难以控制,就是可控性比较强的养殖业,由于全球环境、生态的破坏,各种疾病的流行,其风险也越来越大,前两年的疯牛病,禽流感,口蹄疫使很多养殖户血本无归,严重影响到他们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并且,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农业的技术进步、资本周转都比较慢,比较收益也低,导致外部资本不愿意进入农业领域,农业领域的资本却大量流出。此外,由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农村基础设施的老化,社区的瓦解,导致农村劳动力的过度流出,使中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模式难以维持,造成农村土地的大量抛荒或低效利用。

当然,农业由于其客观劣势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是一种普遍现象,但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农民的知识化,兼业化,并在提供大量农业补贴,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价格保障基础上重建了现代农业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即使严重缺水的以色列,也以其先进的农业技术,仅仅依靠6%的农民保障了本国的粮食供应,并成为中东地区唯一的农产品出口国。相较于以色列,中国的自然条件优越得多,中国农业的落后与农业改革滞后,农业投入不足,政府的短视紧密相关。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继续是必然趋势,农民的不断转移也是必然趋势,传统劳动密集型的小农生产模式显然无法维持。如果不能够改革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为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创造条件;不能够组织农民,建立维护农民自己利益的自治组织,改变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维护农民自己的合法权利,农民就难以获得公平的市场交易能力,也难以获得平等的公民权力;如果不超前规划新农村,任凭农村继续衰败和农村基础设施老化、公共服务匮乏、城乡生活质量差距进一步扩大,空心村问题就可能更加突出,农村人力资源将更为缺乏。此外,中国政府长期的抽水机机制也加剧了农村衰败,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对于农业这种弱势战略产业,政府一般会进行大量的财政补贴,通过不断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加强老社区的改造,人力资本的开发,农业技术的推广来增加农民收入,以维护城乡的和谐发展。在这方面,美国,欧洲,日本都是榜样,即使在贫穷的印度,也做的比我们好。中国长期存在的二元户籍体制,工农业剪刀差,沉重的农业税费,匮乏的农村公共服务,使城市长期剥削农村,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农村的积贫积弱,使农村缺乏自我造血能力。农村人力资源,金融资本的大量流出,社会资本的瓦解也进一步削弱了农村,使贫血的农村无力进行水利、道路、社区建设;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也陷入萎缩状态,再加上全球气候的恶化,生态环境的破坏增加了农业生产风险,使农业进一步衰落。如果中国政府不能纠正短视的农业发展政策,必然会导致农业的长期衰败,粮食生产能力的持续下降。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中国经济安全问题现状、对策研究及展望—基于外汇储备视角
下一篇论文:“收手”、“转向”与长期平衡——“后危机时代”中美超常规经济刺激政策退出选择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经济学论文
最新经济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