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经济学论文

县域经济发展新思考_经济论文

时间:2013-01-04  作者:佚名
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国家、省、市,也是县的大战略,大方向。但各自怎样走是有区别的。国家重在“新经济”,核心是创新,是创新、投入、产业化,是“国家创新体系”。省、市重在“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支柱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这都是高技术、高投入的产业。县域重在“绿色、环保”,防止污染。县域除了粮食、能源、原材料以外稀有国家的支柱产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能力有限;县域工业的主体是传统工业,高污染企业多在县域或将转移到县域,但县域的防污能力弱;所以防止污染成为“县域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涵。县域国土占全国国土的90%以上,国人的吃、穿等基本生活生存资料主要由县域及其加工品组成,生产“绿色、环保”食品、用品,防止污染成为县域“新型工业化”的主要任务。当然这并不排除在可能情况下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或部分或间接地参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某些部分或环节。

⑤发展产业群落,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市场份额。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进一步深化、加速的必然选择。产业集群有两类。第一类是横向集群。不同规模、不同大小、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进行集聚形成产业群。像以前温州的打火机、纽扣、一次性纸杯,湖南兰溪的米市等的各个集群。第二类是纵向集群。如以一汽集团为龙头,周围成长起了生产发动机、汽车把手、座椅、自动调角器等企业,形成了长春汽车城。可见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产业集群内部不仅包括企业,而且还包括相应的市场,相关的工商、税务、商会、协会、银行、中介机构等,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县域工业化中的产业集群一般只能是一种横向集群,并且由于条件和环境(市场机遇)的限制,大多只是规模较小的相对的不太完善的集群。但它却是做大县域工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县域发展产业集群一是要抓优势产业推进产业集群。要扩大优势产业规模,围绕优势产业、骨干企业作文章,发展精深加工产业和配套产业,推进产业延伸、产业关联、产业集群,由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到一县一色。二是抓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群。要规范和办好工业园区,加强政策服务,发挥园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洼地”效应,结合城镇建设,规范和集中办好工业园区,促进工业项目集中布局、集约用地、资源共享、配套发展,在较短时期内培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三是抓市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走“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集群”的路子。

三、农村城镇化的新思考

1.中国已进入城市化的关键时期。我国的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00年的36.09%,年均提高0.83个百分点。上升到2009年的46.6%,年均增长1%以上。但其中包括了1.5亿以上的农民工,所以我们的实际城市化率还是要低很多。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有了很大提高,但始终还是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表现在潜在城市化率高达60%以上,而实际城市化率不到50%),也滞后于工业化的进程(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合理比值范围是1.4—2.5,而我国的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只有0.8左右),这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城镇化的落后。为了提高我国城市化的总体水平,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这也有利于大大减轻大城市的人口、环境等的压力,促进中国城市化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中国城市化率很快将达到和超过50%,已到了发展的最关键的时期。针对过去城市化过程中的不足,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举措、对于保障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城市的崛起,中国的生产力、科学、教育、文化高度集中于城市。中国城市化道路与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是密切相关的。中国的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就表现为城市化的进程,或者说中国高速的现代化就集中表现为高速的城市化。回顾近1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两个凸现的偏差:城市化的集中表现应当是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而我们的城市化突出地表现为城市“房地产”的迅猛增长和房地产价格的飙升;城市人口增长的实质是相应的农村人口的减少,而我们是农村人口(户籍)不少,而是“农民工”在迅速增长。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GDP”崇拜在相当程度上曲曲折折地表现为“房地产”崇拜和“农民工”岐视。这应当是城市化的道路问题,也可以上升到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问题。不可轻视,也不能轻视了。

不同的发展道路体现着不同的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现代化的正确道路首先要表现为正确的城市化道路。城市化是现代化的火车头。中国城市化的科学发展,当前迫切需要突破的瓶颈是“房地产问题”、“农民工问题”,物质生产偏向与人自身发展偏向的问题。这也是与农村城镇化密不可分的问题。可喜的是2010年,重庆市在这两大问题上采取了重大行动——“真心实意”地(许多地方的这类改革更多地表现为“作秀”)为老百姓着想的“户籍制度改革”和“房地产改革”,大量吸纳农民工等为市民(2010年8-12月就吸纳了160万)和为农民工等低收入者大建保障房,并对全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已在全国展开,全国亦有不少城市在认真着手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我国当前迫切需要的就是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和以“民生”为中心的现代化。

2.县城和重点小城镇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支柱。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又一创造,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民带来了温饱经济论文,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农民带来了小康。“乡镇企业+小城镇”也留下了些许遗憾:建制镇数量多镇域范围小,对乡镇企业的聚集功能较弱,农村城镇化水平低,县城经济不强。“乡镇企业+小城镇”的异军突起是缘于国有、集体企业及其人员不适应市场,而农民、乡镇干部却看到并抓住了千载难逢的“短缺经济市场机遇”,同时也是缘于城乡分割下农民进不了“城”和“厂”的自发与无奈。当城市真正进入“市场化”的轨道,农民也可以“进城”以后,“乡镇企业+小城镇”也就风光不再。所以,90年代后期以来,我们对“乡镇企业+小城镇”所作的所有论断、期盼、政策、文件,几乎都是放了空炮。与高歌猛进的城市化相比,“乡镇企业+小城镇”就是原地踏步了。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下,中国城市化、城镇化的思路应有所调整。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应当成为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支柱。

县城是农村城市化的中心。县城是城市之尾,农村之首,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是扩散城市文明的枢纽。县城是农村企业集中的地方,是农村商品的集散地和转运站,是银行、税务、金融和司法机构的所在地,是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现代化的主要阵地。县城对于农村经济起着集聚协调、带动辐射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由于县建制的长期存在,县城建设已有一定的基础,加快县城建设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有事半功倍之效。县城在农村城镇化工业化中基础、条件最好。现有县城规模距城市规模下限10—15万人口已较接近,或比较容易接近,继续发展规模效益最好。以县城为中心还有利于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本身的固有缺陷。另外,与让农民进大中城市和进小城镇相比,从目前看,让农民进县城,对于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更为可行。县城的“门槛”相对较低;农民进小城镇总觉没有进城,进大城市难度又大,而进县城却是多数人梦寐以求的。乡镇企业入驻县城的工业园区,农民工住进居民区,农民才真正可能改变其生活方式,提升其生活质量,使农民真正变为市民。县城是农民人口转移的最便当、经济、有效的出处。

县城以外的重点小城镇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支柱。县城以外的重点小城镇一般是指那些有可能同县城一样发展成为小城市的建制镇城镇。当然,有的地方特别是中西部的边远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县城本身发展成为小城市也相当不易,其县城以外的城镇就更难以胜出了期刊网。相反,在发达地区那些初具规模的建制镇,镇区人口已在3万以上,二三产业发达,并已形成或正在形成产业集群,尽管其镇域总人口也不足10万(甚至不足5万),但由于抢得了发展的先机,其经济的聚集力扩散力较强,具有大量吸纳农民人口的潜力,均属于重点小城镇的范畴。就全国来看重点小城镇的绝对标准是有可能发展到10万人口以上小城市的城镇,其数量与县城相当,全国约有2000个。按此标准,有的县可能没有重点小城镇,有的县可能不止一个。这应当是市场的“正确”选择,是有利于农村城镇化的。但就各个具体的县来看,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又都可以找到自己的重点和非重点小城镇,以便采取相应的发展政策。在现实中,有的县次级镇非常明显,一个二个摆在那里,其它城镇差距明显,甚至望尘莫及。有的县次级镇有一群,哪一二个更有潜力难以确定,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处置。这应当是“重点小城镇”概念的辩证法。重点小城镇的主要形态有三。一是“工业重镇”,二是“经贸大镇”,三是“历史名镇”。由于有吸引外地人口涌入的经济或其它资源作基础,重点小城镇在过去的发展速度是平均水平的2-10倍,在未来由于有发展潜力,加上“重点发展”,前景将更加美好。它们将与县城构成鼎足之势,共同撑起农村城镇化的广阔天空。

县城和重点小城镇以外的建制镇、集镇应称为一般小城镇,小城镇构成农村城镇化的基础。目前全国已有建制镇2万来个,集镇2万2千多个。目前,全国建制镇镇区非农人口的平均规模是4000人。湖南2176个乡镇,其城镇人口平均规模是7762人[4]。湖南益阳镇区非农人口的平均规模县城是42529人,重点小城镇近20000人,县城以外的建制镇是3775人[5]。所以小城镇的特点诚如前述,面广、量大、规模小。并且由于没有吸引农业人口涌入的实业作基础发展潜力一般亦十分有限。它们一个个看都很小,但加起来其势力可敌县城。并且正是由于面广量大,它们构成农村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小城镇是农村的准城市,是乡镇二三产业发展的中心,是农民变市民的重要基地、起点或中介,也是农民重要的居住点。在未来,一个个环境优美、空气新鲜、山水相依的田园小镇也将成为城里人理想的休闲地和高级居住地。所以,一般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发展要从实际出发,提高质量,优化功能,注重特色,讲究效益,适当规模,保护环境,顺势而为经济论文,不要强求。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原则引擎、隐性税收与税收遵从_经济学论文
下一篇论文:绿色物流是泉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_经济学论文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经济学论文
最新经济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