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构建“高效课堂”。首先教师要主动多做加法。师生和家长等,齐心协力,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效课堂,师生和家长等,加法
从09年秋季开学起,我市严格按照“五严”规定和“十条戒令”的内容,规范办学行为,实行“减负增效”,构建“高效课堂”,广大教师积极投身课改实践,转变教学观念,研究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在构建高效课堂过程中,有些问题还要强调和重视,以便真正地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和“高效”。先说说什么是高效课堂?所谓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并且各方面要承担起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互相支持,鼎力相助。下面我就高效课堂改革中涉及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教师要主动多做加法。科技论文,师生和家长等。
目前,由于“五严”规定,切实保证师生的法定休息权利,使教师从拼体力、拼消耗和拼时间的恶性循环中解放出来,广大教师拥有了更多的可自由支配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教师“心智”上的真正减负。相反,要求我们在合理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之余,通过自身加压,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业务素质,如对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教学手段的选择和预设生成等进行更多的研究、思考和准备,教师在导学提纲的真正落实和作业的布置批改方面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还应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做到“教师走进题海,让学生跳出题海”。
目前我校课堂教学采取的基本模式是预习互助、答疑点拨、反刍评价和巩固提高。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是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活用教材,对课堂进行精心设计和规划,使学生愿意学、会学和乐学。陶行知先生曾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我记得2007年有一位杜郎口中学的老师来我市指导教学,讲的是语文课中的《我的叔叔于勒》。仅就正式上课前的准备和培训就讲三节课,训练和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如何回答问题等(指声音、站姿和表情等),可见他们学校的学生上课早已是训练有素。
现在我听课还有一种感觉,就是有的教师过分重视模式,有时课上得不够深入,有种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的感觉,以英语课为例,有时匆忙把知识点指出来,没有举例讲解,就进行到下一步。讲阅读课文时只有一部分人能理解内容,回答问题,其他人仍在思考时,教师就进行下一环节,没有给多数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这样学生的印象就不会深刻,效果就不会好。还有教师该讲的还要讲,不要过于拘泥于模式,就象旅游参观景点,一味地自己走着看着,感觉不出什么,但有了导游的讲解,立刻显得生动有趣起来。正如有人所指出的,我们反对教师课堂话语霸权,反对整堂课讲析灌输,但是一味地讲求自主学习,缺乏教师必要的指导,,而学习的目的及信息量又不够,学生怎么能够凭着绝对的“自主”,进入阅读、讨论和思考?一节课下来,收获显然不大。“水过地皮湿”,这样和课改前的高耗低效有何区别?所以教师课堂上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案为主线,以落实为主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四主一核心”教学模式,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从学生实际出发,还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是否真正学会,听得懂,才是最重要的。科技论文,师生和家长等。
此外,还要多读一些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多听课、研讨,注意交流,取长补短,多思考和关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多反思自己和别人的教育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成绩与问题,及时掌握学情,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教学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不断思考如何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学效率。
其次学生要学会做加法。
以往的教学成绩是通过靠满堂灌、大量的机械训练、增加课时、节假日补课等大量的时间磨出来、泡出来的,现在严格规定了学生的在校教学时间,使学生从在校时间中解放出来了,如何使学生课余时间学习得充分有效,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加强预习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高效课堂的实现离不开学生高效的自主学习,优秀的教师都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尤为重要。
预习是指在老师讲授新课之前,学生根据需要自主展开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的一种自学行为,目的是对要学习的内容有个初步的学习和理解,了解要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自己有疑难问题的地方,以便听课时更有针对性,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预习是课堂学习的"起跳板",通过预习,学生在课堂上会学得效果更好,有着良好学习习惯、会学、主动学习的学生,自然是高效课堂的最有力的保证。但是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与教师平常的严格而正确的要求密不可分。因此教师要下大力气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常抓不懈,直到落实为止。曾有一个学生讲过,以前从没有认真预习过,现在按照老师发的预习提纲要求去做,才发现预习也要花很多时间。以前总习惯于先做题后预习,不会做题问别人或抄袭别人的,感觉学习很吃力,后来在教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预习提纲的要求预习,结果他发现效果很好,一高兴,趁热打铁,就主动把老师平时要求背诵的reading部分提前背会了(本来要求读几遍,掌握大意,并回答几个问题,再做一些简单的填空题)。结果发现做起题来很轻松,原来都是所背诵部分内容的知识点。他体验到了预习自学的好处和乐趣,以后越来越重视预习。在课上的“讲”和“练”的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和训练又会促进他的积极反应和巩固,上起课来也感到越来越轻松,做起检测题来也感觉得心应手,毫不费力,因此他的现身说法是要想提高学习效率,上课高效,应该给他们更多的自学时间和交流时间。
还有学生想要自学预习,最好买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辅导材料,这并不是等于不动脑筋,简单的抄写答案,而是作为一种学习资料和辅助参考,还要养成会利用字典等工具书的习惯,或者上网查资料等学习方法,这些习惯会能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次,家长也要善于做加法。
减负增效,使学生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在家与父母共同相处,父母可以有更多时间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做父母的对孩子的关心和了解更深入些,如了解孩子的在校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并按要求签字,曾有人反对让家长签字的做法。其实,随着家长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况且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做法并不难做到,对学生也起到督促作用,而且学生真正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课堂学习也就无大障碍了。记得有位家长抱怨说,现在一减负,小孩的作业少,一会就做完了,大部分时间都在玩电脑游戏,让他看书也不听,到外面报班上课又太贵,外面的课普遍都涨价了,还不如像从前,学校收点钱,在校补课效果好。科技论文,师生和家长等。还有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家长,到外面为学生报班上课,所谓“堤内损失堤外补”,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其实持这些想法和做法的家长不在少数。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家长的观念没有转变,正如有人所指出的那样,学生学习空间大了,学习负担减轻了,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方式却使非智力因素的负面影响一下子充分显现了出来。很多学生在短暂的兴奋之余,显得有些束手无策、无所适从,如果不正确引导,减负很可能带来教学质量的下滑。
因此学生要由家长逼、教师带向主动学、自主学转变。要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学会制订学习计划,按计划分步骤地学习,学会整理消化学习内容,学会自我纠偏补缺,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提高自律、自立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由无计划、无条理向有目标、有计划转变。其实优秀的学生都有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那种一直靠人管,由人问的孩子很难成大气侯,就像被拉紧的弹簧,一松手又弹回去。试想想许多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他们考上大学、研究生和博士生,根本没有条件上补习班,很多人还不是靠课堂听讲和课余良好的学习习惯完成学习任务的。因此家长的主要任务是督促和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除此之外,引导孩子读一些有益的书籍,有助于孩子反思和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开阔孩子的视野,树立远大的抱负,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科技论文,师生和家长等。有时也可让他们适当上网浏览学习方面的内容,但一定注意不要让孩子沉迷于网络。
第四,学校也要积极做加法。
学校要为学生开放图书馆、微机室、体育场等设施场地,让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组织各种竞赛项目,使学生良好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发展,让文明、健康、活泼的活动充实、占领学生的课外生活。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喜欢学校,喜欢上学,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学校要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如开展校本培训,为教师提供教研教改空间和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也要适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调整教师身心状态,舒解工作的压力,使教师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工作中,这样才会产生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还要善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培养乐观向上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使教师们在欢快和谐的氛围中不断追求着教育梦想,为教师构建和谐的发展空间。
总之,构建高效课堂,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一定要注意落实高效课堂背后所做的加法,真正做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健康和快乐还给学生,把做学习主人的名和实还给学生。科技论文,师生和家长等。”正如北京市第35中学校长朱建民所说的,“学校不仅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还要有歌声、琴声、体育场上锻炼的呐喊声以及社会实践的身影。科技论文,师生和家长等。”高效课堂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增强了团结合作精神,使课堂效率事半功倍,也无形中促进了家长素质的提高,实现了多方面的共赢。正如有人所总结的,“传统课堂是教师抱着学生走,洋思中学课堂是牵着学生走,高效课堂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跑着走”,高效课堂不仅培养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未来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真正做到“减负仍高效”。
参考文献:
杨疏琴《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12P33
李桂梅《人民教育》2009.24P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