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理,依次建立数据表
| B1 |
C1 |
C2 |
C3 |
 |
| C1 |
1 |
 |
 |
0.16 |
| C2 |
2 |
1 |
 |
0.30 |
| C3 |
3 |
2 |
1 |
0.54 |
| B2 |
C4 |
C5 |
 |
| C4 |
1 |
 |
0.25 |
| C5 |
3 |
1 |
0.75 |


层次总排序

组合权重

继续分析,
| C1 |
C11 |
C12 |
C13 |
C14 |
 |
| C11 |
1 |
1 |
 |
 |
0.14 |
| C12 |
1 |
1 |
 |
 |
0.14 |
| C13 |
3 |
3 |
1 |
2 |
0.46 |
| C14 |
2 |
2 |
 |
1 |
0.26 |
| C2 |
C21 |
C22 |
C23 |
 |
| C21 |
1 |
 |
 |
0.16 |
| C22 |
2 |
1 |
 |
0.30 |
| C23 |
3 |
2 |
1 |
0.54 |


| C3 |
C31 |
C32 |
C33 |
 |
| C31 |
1 |
 |
2 |
0.31 |
| C32 |
2 |
1 |
2 |
0.49 |
| C33 |
 |
 |
1 |
0.20 |
| C5 |
C51 |
C52 |
 |
| C51 |
1 |
 |
0.33 |
| C52 |
2 |
1 |
0.67 |


层次总排序

组合权重

最后,用上述分析所得的具体评价指标的权重划分数量等级,建立教学质量评价表(表3)。根据听课专家对每个被评价的教师所给出的数量评价(即标准分),即可进行排序。通过这种量化了的评价体系,促使广大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把教学工作推向新的水平。
表3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参考表
| 授课教师 |
|
授课时间 |
|
| 课程内容 |
|
| 听课主要指标及分值 |
评价意见 |
得分 |
| 教师教学能力(75分) |
教学态度 (12分) |
教学资料齐全,备课充分(2分) |
|
|
| 教学态度认真,治学严谨(2分) |
|
|
| 上课板书规范,设计合理(5分) |
|
|
| 上课使用普通话,语速、语调合理(3分) |
|
|
| 教学内容 (23分) |
课程内容熟练,阐述准确无误(4分) |
|
|
| 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得当(7分) |
|
|
| 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12分) |
|
|
| 教学方法 (40分) |
符合授课专业及相应学生的特点(12分) |
|
|
| 启发学生思维,互动性强,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动手、动脑、独立思考等)(20分) |
|
|
| 合理运用教学手段(教具、模型、挂图、课件等)(8分) |
|
|
| 学生学习能力(25分) |
学生基础 (6分) |
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基础(6分) |
|
|
| 非智力因素 (19分) |
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学习积极性等)(6分) |
|
|
| 学习方法(正确的学习习惯,比如课堂笔记、作业独立完成情况等)(13分) |
|
|
| 总得分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1、《问题解决的数学模型方法》,刘来福、曾文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
2、《数学模型》,姜启源、谢金星、叶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三版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