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上完课后的“捉虫”是闪现教师智慧灵光的珍珠,那“重建”的过程就是把这些“珍珠”重新组合、串联后的“项链”。很多时候,我们的教研活动一到“重建”这个环节就刹车了,而我却认为,要让“重建”后的这串“项链”放射出华美的异彩,还需再在实践中演绎、检验。
当这堂《九寨沟》的教学设计在大家“捉虫”基础上被“重建”后,我们教研组的老师又聚在一起聆听了“再上”。这次的教学过程较上次有明显的进步,套用网络论坛中的时髦用语就是老师们都想“赞一个”。
有老师说:“听邹洁老师再上《九寨沟》后,我心中涌动的是一种信心:当你有信心去做一件事,总能越做越好。”有的说:“教案和课件是在初上的基础上精心修改,觉得留下来的确实是精华。”还有的说:“看来,一节精品课还得要在试上、修改、商讨中来,一人智慧有限,集合大家的力量就可“梅花香”。”
但重建后的课堂还不是十全十美的,于是我们一起又再次经历了“捉虫”的环节,只不过这次的“捉虫”角度更小、更细、更深,触及了语文的本质、学生的素养发展等更高的层面。继之而来的就是再一次的“重建”,追求进一步的完美,并整理、申报我校的“精品课”。
提升让老师从中厚积薄发
有人说:“中国的教师大多数是没有教育思想的”,这句话虽然有些片面,但也不无道理。长期以来,在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模式的影响下,“时间+汗水+题海战术”成为许多教师的法宝,他们在教学中缺少反思和质疑,却亦步亦趋、竭尽全力地当教材和教参的“留声机”、“传声筒”,疏于自我总结和思考、提升,没有自己的思想迸发,没有自己的话语,缺少对教育的理性思考。
教育、教学都需要思想,要用思想来提升教育和教学的品质,教师绝不能只当“教书匠”,而需要带着思想去教学。那思想来源于哪呢?就来源于你的行动、来源于你的实践。校本教研活动中有我们的实践,也有我们思维的碰撞,细细想来,其间就有不少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研究的课题。“微型课题申报”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九寨沟》这一系列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下来,就有老师想以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作为后续研究的专题。一边学习优秀案例中相关的内容,一边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迁移、尝试。经过一个阶段的研究,她的成果相当喜人,论文《将词语教学进行到底浅探词语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的策略》获省“师陶杯”二等奖;《给词语以灵魂》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2007年总第304期上。学期末,她还专门就自己研究的专题举办了主题讲座,让其他老师分享了她的研究成果。
上述我就以一次校本教研作为例子阐述了我校语文条线依托校本教研活动展开校本培训的做法。一学期下来,已经小有成效。很多老师就从平时的校本教研中发现问题,提炼有研究价值的部分,志愿者教师尝试个人领衔微型课题的研究,形成一个个微型课题:有针对作文薄弱之处的《“读写结合”作文系列教学活动研究》的微型课题;有关于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的《课堂语言训练的有效性》微型课题;还有探索《语文课外阅读推荐的策略》的微型课题……老师们都带着自己领衔的微型课题进行有目的地研究、探索,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成长,也在研究中收获,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或发表。
“捉虫”、“重建”、“提升”的校本教研模式,让每一次校本教研都深入到教师的内心,让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以思考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思考研究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具有自己独特的教育追求,具有个人的教学风格。我们还将继续以这种方式来开展校本培训,并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完善。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