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高校“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中的情境体验教学法探索-论文网

时间:2014-04-24  作者:李莉平
人文情境是感性的,强调对象与迁移、审美与思辨,具有动态和开放的特征;科学情境是理性的,强调理智与逻辑,具有严谨、求实的特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强调营造科学情境,崇尚统一性和整体性,课堂气氛是严肃、严厉甚至是严酷的。当前,人文情境受到了普遍关注,它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出课堂教学的个体性、变化性,倡导营造课堂和谐、温暖的氛围。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教学强调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和创意性设计,所以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应该重视人文情境的创建,使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应协调、相融,这样才能创建和谐、灵性的课堂。

(四)体验的创建

1、主体参与

主体参与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一切活动均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学习活动以学生的全面参与及全身心的投入为原则。主体参与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也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技能体系、价值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专业、层次、情感、兴趣、特长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精心设计操作项目,把学生引入操作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构思—联想—创意—实现的过程,完成作业或作品设计。学生在主体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融会知识、提升技能、培养创新能力。

2、体验与感悟

当学生从教学情境进入到学习状态后,便开始了体验学习的过程。体验包括对问题的理解、对自身的期望、学习兴趣的提升、学习动机的增强、知识与技巧的应用等。感悟就是从大量的表象中通过亲身的理解与领会得出典型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有理性归纳的过程,也有情感升华的过程。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中,学生在完成操作项目的过程中,理解教师的期待、明确自己的责任、应用知识与技能,完成思维抽象,同时感受成功的幸福。

(五)教育与美的结合

1、审美沟通

情境体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学生的感受来组织教学的,学生的感受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审美与感觉、想象、情感、兴趣、态度是紧密联系的。审美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对美的观察与体验。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的对象—图像,它的美包括形式美和意境美,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的有规律的组合。形式美的主要法则有: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意境美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境、意与境的统一,意境中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的无限想象。把美学基本原理融入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中,让学生具有发现美的眼睛、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愿望,生成师生间对美的共鸣,是达成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的审美沟通的一个条件。其二,是生命体对于外界事物的亲生体验和沟通。教育美学观认为,“要以教育美的建立去提升教育及其对象的精神境界,使教育活动成为一种人生境界的达成过程,使教育活动的主体或对象都在人生上实现超越。”情境体验教学追求教育美的达成,它是一种教学智慧的美、生命的美,目的在于求得学生精神与教学环境间的沟通、学生与教育世界的心灵沟通。

2、精神审美与升华

所谓精神审美,就是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为主要目的,让学生以审美的情绪关注学习内容,完成学习过程,获得精神的满足,并且获得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和智慧。升华是指对认知的升华、对感悟的升华、对责任的升华。升华是教学向课外的延伸、向社会的延伸。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平台,学生在此平台上获得美的体验和满足,从而丰富其内心世界,获得生命美的更深感悟。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但任何的美都必须以社会道德和法律为基础,我们的任何行为都必须对社会负责,否则,它制造的将是丑恶。

五、后记

高校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不仅是知识的诉求,更是对学生生命个体发展的关注。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中应用情境体验教学法,倡导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相结合,唤起学生生命个体对美的体验、感悟和升华。但教学研究是没有止境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的教学要在传统的启迪下、时代的引领下、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前进。

注释:

①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7

②郑金洲.课改新课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42

③李秀伟.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41-54

④郑金洲.重构课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3):15

参考文献
1 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57.
2 郑金洲.课改新课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42.
3 李秀伟.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14-120.
4 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15-66.
5 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M].林方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2-192.
6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0-35.
7 严正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85.
8 何迪.关于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几点探讨[J] .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5.4:22-23.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高校专利技术移转问题探究_技术转移-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高校教师课堂服饰礼仪探议-论文网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教育教学论文
最新教育教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