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情境是感性的,强调对象与迁移、审美与思辨,具有动态和开放的特征;科学情境是理性的,强调理智与逻辑,具有严谨、求实的特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强调营造科学情境,崇尚统一性和整体性,课堂气氛是严肃、严厉甚至是严酷的。当前,人文情境受到了普遍关注,它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出课堂教学的个体性、变化性,倡导营造课堂和谐、温暖的氛围。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教学强调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和创意性设计,所以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应该重视人文情境的创建,使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应协调、相融,这样才能创建和谐、灵性的课堂。
(四)体验的创建
1、主体参与
主体参与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一切活动均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学习活动以学生的全面参与及全身心的投入为原则。主体参与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也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技能体系、价值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专业、层次、情感、兴趣、特长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精心设计操作项目,把学生引入操作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构思—联想—创意—实现的过程,完成作业或作品设计。学生在主体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融会知识、提升技能、培养创新能力。
2、体验与感悟
当学生从教学情境进入到学习状态后,便开始了体验学习的过程。体验包括对问题的理解、对自身的期望、学习兴趣的提升、学习动机的增强、知识与技巧的应用等。感悟就是从大量的表象中通过亲身的理解与领会得出典型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有理性归纳的过程,也有情感升华的过程。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中,学生在完成操作项目的过程中,理解教师的期待、明确自己的责任、应用知识与技能,完成思维抽象,同时感受成功的幸福。
(五)教育与美的结合
1、审美沟通
情境体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学生的感受来组织教学的,学生的感受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审美与感觉、想象、情感、兴趣、态度是紧密联系的。审美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对美的观察与体验。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的对象—图像,它的美包括形式美和意境美,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的有规律的组合。形式美的主要法则有: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意境美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境、意与境的统一,意境中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的无限想象。把美学基本原理融入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中,让学生具有发现美的眼睛、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愿望,生成师生间对美的共鸣,是达成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的审美沟通的一个条件。其二,是生命体对于外界事物的亲生体验和沟通。教育美学观认为,“要以教育美的建立去提升教育及其对象的精神境界,使教育活动成为一种人生境界的达成过程,使教育活动的主体或对象都在人生上实现超越。”情境体验教学追求教育美的达成,它是一种教学智慧的美、生命的美,目的在于求得学生精神与教学环境间的沟通、学生与教育世界的心灵沟通。
2、精神审美与升华
所谓精神审美,就是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为主要目的,让学生以审美的情绪关注学习内容,完成学习过程,获得精神的满足,并且获得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和智慧。升华是指对认知的升华、对感悟的升华、对责任的升华。升华是教学向课外的延伸、向社会的延伸。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平台,学生在此平台上获得美的体验和满足,从而丰富其内心世界,获得生命美的更深感悟。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但任何的美都必须以社会道德和法律为基础,我们的任何行为都必须对社会负责,否则,它制造的将是丑恶。
五、后记
高校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不仅是知识的诉求,更是对学生生命个体发展的关注。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中应用情境体验教学法,倡导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相结合,唤起学生生命个体对美的体验、感悟和升华。但教学研究是没有止境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的教学要在传统的启迪下、时代的引领下、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前进。
注释:
①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7
②郑金洲.课改新课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42
③李秀伟.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41-54
④郑金洲.重构课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3):15
参考文献
1 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57.
2 郑金洲.课改新课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42.
3 李秀伟.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14-120.
4 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15-66.
5 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M].林方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2-192.
6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0-35.
7 严正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85.
8 何迪.关于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几点探讨[J] .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5.4:22-23.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