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此项结论是否适用于TEM8测试的应试者。词汇测试结束后即刻进行阅读理解测试。这种能力的大小即词汇广度。
论文关键词:TEM8,阅读理解,词汇广度
1.引言
目前,提高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成绩已经引起了英语专业学生的高度关注并为众多高校列为外语教学的重点之一,但与之相关的实证研究却不多。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关键词汇量的重要性在高级阶段的英语测试中呈相应的下降趋势?
上文所指词汇量为消极词汇量(passivevocabulary),即学习者了解一个词最常用含义的能力(Laufer & Paribakht 1998: 370),这种能力的大小即词汇广度。关于词汇量与二语习得者语言技能之间的关系,近30年里我国学者进行了很多研究,不过这些调查以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为主,如吕长竑(2004)对西南重点大学理工科新生在正式开课前进行测试研究,分别测试了被试总体的词汇量和语言综合能力,并运用SPSS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的结果是,总体来说,词汇量对各项语言技能的预测力并不强;词汇量对阅读能力的影响而言,低语言水平学习者略高于高语言水平学习者。此项结论是否适用于TEM8测试的应试者,即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本文试图以英专学生为主体进行词汇广度与TEM8阅读理解得分关系的实证研究。具体讨论的问题是:在使用2004版八级考纲后,英专学生词汇广度和阅读理解得分率的相关性如何?词汇学习是否依然为高语言水平学习者提高阅读得分的学习重点?
2.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华东地区某综合性大学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共64名学生教育学论文,涉及两个英语平均水平接近的自然班;研究进行时间为三年级第二学期;采用两个测量工具来获得所需数据:一是2010年英语专业八级考试阅读试题,四篇文章共计20道单项选择题;二是笔者从上述阅读文章中挑选出的64个非高频词汇编制的词汇测试题,所选词汇未曾出现在该校英语专业课程中。测试分两组进行:实验组为一组自然班学生31名在阅读测试前两周拿到词汇测试题,被要求熟记词汇含义,两周后采用闭卷形式测试词汇,要求被试学生在10分钟内写出被测词汇含义。词汇测试结束后即刻进行阅读理解测试,用时30分钟。参照组自然班学生33名,随堂进行30分钟阅读测试,测试结束后即刻进行10分钟词汇测试。
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表1实验组和参照组词汇和阅读测试分数之独立样本t-测试
测试
|
组别
|
人数
|
平均分
|
标准差
|
T-值
|
P值
|
词汇
|
参照组
|
33
|
4.0000
|
3.22102
|
47.682
|
0.000
|
实验组
|
31
|
60.8387
|
5.98942
|
阅读
|
参照组
|
33
|
9.4848
|
2.70556
|
-.475
|
0.637
|
实验组
|
31
|
9.8065
|
2.71317
|
在词汇测试中,参照组的平均分数(M=4.0000)明显低于实验组(M=60.8387),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47.682,p=0.000),也就是说,两个组对非高频词汇的认知水平相差很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然而,阅读测试表明,参照组的平均分数(M=9.4848)接近于实验组的平均分(M=9.8065),两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475,p=0.637)。可见,不同词汇认知水平的应试者的阅读得分相当,由此可以推断,总体上,对于非高频词汇的认知对应试者阅读得分无显著性影响。
根据教育测量学原理,将阅读分数前27%应试者作为高分组,后27%作为低分组,中间分数段应试者为中等组,分析在不同阅读得分阶段,词汇能力与阅读得分的关系。通过不同阅读得分与其词汇成绩的相关分析(见表2),相关系数较小,均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词汇认知对不同阅读得分的学习者影响都非常微弱。
表2:词汇测试得分和阅读得分高中低组的相关性分析
阅读得分
|
人数
|
Pearson相关性
|
显著性
|
低
|
17
|
-.231
|
.372
|
中
|
30
|
-.146
|
.442
|
高
|
17
|
.027
|
.919
|
3.讨论
上述小型研究表明,总体上,英专学生词汇广度对阅读理解得分无显著影响,此项结论是否和以往学者提出的“词汇量越大,阅读水平就越高”之结论相悖?阅读理解得分和阅读水平之间关系如何?
3.1 影响阅读得分的主要因素
对阅读理解得分率进行研究首先要知道阅读的过程和影响得分率的主要因素。Gerot(2000)认为阅读意味着读者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能力给语篇赋予意义教育学论文,或者从语篇中解释出意义来。由此可见,书写符号的辨认能力和词汇语法知识的运用只是阅读的初级阶段,“在高级阶段,则应该把重点放在根据不同的文化特点、语类和语境来理解语篇的深层意义和对语篇的评价和欣赏上。”(张德禄2005:290)因此,从语篇角度而言,影响测试得分率的因素为应试者的语言基础和背景知识。语言基础可以帮助应试者理解字面含义,词汇量越大,阅读障碍就相应减少,阅读水平逐步提高。然而,对语篇的深层理解则需要应试者具备相应的逻辑思考能力和评价赏析能力,这一点很多高语言水平学习者都有体会。应试者能够读懂每句话的字面含义,但在回答和段落或语篇相关问题时感到困难,即常见的“只见树木不见林”的阅读现象。由此可见,词汇广度不能有效地解决深层阅读理解的问题,即阅读水平仍然受到除词汇以外的因素制约。另一方面,限时阅读测试得分的决定因素是解题,读得好和做对题并不一定呈正比,即对文本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试题得分率相关性也不明确。测试试题的效度,即测试是否达到预期测试目标,必然影响答题的正确率。具体而言,试题的代表性,“所选内容样本的充分性”(邹申,2005: 38),考分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解释相应的能力结构等均会影响得分。
3.2 TEM8(2010)阅读试题分析
阅读中设计的问题涉及语篇理解多个层面,用于测试应试者的不同能力,Barret(Clymer,1968)区分了5种语篇阅读中的问题,即字面理解问题,重组性问题,推测性问题,评价性问题,欣赏性问题(张德禄,2005:300)教育学论文,问题难度随着应试者心理思维的参与程度递增。前两种问题侧重于检查应试者对语篇中明确表达的信息和思想的辨认,注重考察语篇的词句意义,通常以细节题和语义题出现,适用于微观形式层次的考核,大量应用于阅读初级阶段的测试。因其与词句的密切关系,这两种问题很大程度上考核应试者的词汇能力。后三者问题相应的答案确定性较低,应试者需要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推理,结合内外标准来评价、赏析,常以推断、态度和篇章题形式出现。以2010TEM8阅读测试题为例,在20题题干中可以提取部分关键词,直接显示相关问题要求应试者对语篇段落进行分析思考后方可选出答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从关键词也可以看出,阅读问题偏重于考察应试者对语篇隐含意义和文本全局的理解。
表3:2010TEM8阅读测试题考核重点

|
1
|
2
|
3
|
4
|
5
|
6
|
A
|
细节
|
推断
|
语义
|
推断infer
|
推断humour
|
推断suggest
|
B
|
推断
|
细节
|
推断infer
|
态度tone
|
|
C
|
推断suggest
|
推断
|
语义
|
细节
|
细节comparison
|
态度attitude
|
D
|
细节
|
推断feeling
|
细节
|
篇章
|
|
注:表中英语单词为题干中的关键词
表4:非高频词汇在语篇总词汇中所占比例
篇目
|
A
|
B
|
C
|
D
|
比例
|
1.12%
|
2.29%
|
4.48%
|
2.12%
|
由表3内容统计可知,在2010TEM8阅读测试中,与词汇量密切相关的细节题和语义题只占阅读总分的40%,表4显示,非高频词汇在语篇总词汇中所占比例也不高,对语篇宏观理解不会造成显著性障碍。因此,总体而言,TEM8阅读测试的重点在于考核应试者对语篇深层意义,即语言在特定语境中含义的理解而非侧重词汇的认知。另一方面,应试者在背景、层次和程度上的不同使得他们对语篇的理解程度和宏观把握差别很大。仅仅通过扩大词汇的广度难以缩小应试者在意义分析,语境推测,语类推测和语篇特点总结能力等方面的差别。
4.结语
在阅读测试中会常常遇到生词组或者短语,对于TEM8的应试者而言,因其已具备英语专业四级或者大学英语六级的基础,TEM8测试中的生词或短语通常为非高频词汇,应试者应用阅读技巧可以推测出部分词义,陌生词汇对其通读全文,把握大意不会产生显著影响。另一方面,从对2010TEM8阅读试题分析可以看出,高级阶段的阅读测试重点已从初级阶段的词和单句的理解过渡到语篇段落的宏观分析和推理,非高频词汇在语篇中出现的比例也不高,因此教育学论文,阅读得分和词汇的直接相关性减弱,非高频词汇的认知和阅读测试得分无显著关联性。数据显示,词汇认知对不同阅读得分的学习者影响都非常微弱,这与吕教授提出的“词汇量对阅读能力的影响而言,低语言水平学习者略高于高语言水平学习者”的结论并不矛盾,因参与本次研究的应试者中有90%已经通过TEM4的测试,他们的语言平均水平应远远高于吕长竑研究中的应试者,样本的差异决定了实验结果的差别。
本研究为小型样本研究,存在较多不足:1)词汇测试以笔者在阅读语篇中挑选的非高频词汇编写,不能全面的代表应试者的词汇广度;2)在数据搜集中,研究样本规模较小,说服力不够强;3)阅读测试长期采用的客观考试的评分方式引入了非智力性因素的问题,即得分的猜测性和偶然性。
总体上,在英语阅读测试的高级阶段,词汇广度对阅读得分的影响微弱,对TEM8应试者而言,仅靠扩大词汇广度来提高阅读得分是不够的。应试者应了解该阶段的测试重点,在词汇达到一定水平后将学习重点转向阅读的深层理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评价赏析能力。
参考文献:
Laufer.B. & T. S. Paribakht. 1998.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passive and active vocabularies: Effects of languagelearning context [J]. Language learning 48/3: 365-3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