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精读教学之我见_问题教学法

时间:2012-06-09  作者:邓景茹

论文导读::利用课上课下提问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论文关键词:精读,问题教学法,输入理论
 

一、引言

英语专业的人士都清楚精读课的重要性,所以精读的课节多,精读老师的任务重。而且我们也知道精读既要巩固学生已有的英语基础,又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其它专业课相比,精读可以说是综合了听、说、读、写于一身,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因此上好精读课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要想提高课堂的效率,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开发他们的大脑,激发他们的潜能,那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呢?这就要求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的运作和策划。我们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开发学生的智慧,激励他们的兴趣,实现精读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问题教学法

2.1 问题教学法

对于问题教学法的定义众说纷纭,综合起来可以这样认为:问题教学法就是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养成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以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2.2 价值理据

该教学模式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借鉴,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同时汲取了心理学有关“问题解决”方面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2.2.1 多元智能论

多元智能论的创始人是加德纳,加德纳将智能定义为:“一、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三、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1989:231)。鉴于此,加德纳在教学上提出了“问题解决”方法问题教学法,要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根据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解决其中的问题,以多元智能的方法来解决与掌握其中的知识。通俗地说,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教师的责任就是提供多元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智能特点的有效方法解决问题,促进多元智能的开发和发展。

2.2.2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可以追溯到瑞士的皮亚杰(J. Piaget),它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中,“问题”成为建构学习的载体。知识是个人经验的主观反映,是主体对自身经验的理解及意义化,学习是靠认知主体凭借自己经验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自己的建构来完成,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吸收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2001:35)。在对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形成知识的建构,完成习得。

2.2.3 语言输入理论

1985年Krashen(克拉申)提出了语言输入假说,他的理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习得与学习,(2)习得的自然顺序,(3)语码监控,(4)语言输入,(5)情感过滤。他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输入是第一性的,语言习得是通过理解信息,即通过接受大量的“理解性输入”而产生的。采用图示来描写他的框架如下所示:

Input→filter→organize→monitor→output

(输入→过滤→组织→监控→输出)

这个图示也是大脑进行工作的循环路径。大脑在接收到外界的刺激时,要经过加工,把外界的信息进行重组和监控,最后再反作用于外界,也就是输出的结果。问题法的由浅入深和循序渐进恰恰符合了理解的这个层面。判断学习者是否理解了所接受的信息的途径是看:(1)信息接受者的反应,能否理解所习得的语言要点和语法规则,识别出其适用的范围和语境。(2)信息接受者能否再现信息,通过记忆和存储,将所获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从而在新的语用中进行整合和再现。(3)信息规律内在化,学习者通过学习能够直接使用语言、认识语言规律、并且形成一种内在的机制,即英语的思维习惯,发生质的飞跃。这一点也是问题法的优点所在,问题法通过问答使教师可以迅速地了解和把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有的放矢地选择讲授的重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问题教学法实施原则

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关键在于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建弹性、宽松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开发教师提问问题的技能。

首先,教师必须转变“师道尊严”的思想,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努力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还要努力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处于“若有所思”的状态,方能做到“学”、“疑”、“思”相结合,逐渐形成问题意识和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其次,问题教学法的实施要求进行教育管理制度和教学体系的创新,不仅要有民主的管理作风,还要进行教学方法及内容的改革,大力提倡开放式教学。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教育决策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参与问题教学法,要大力提倡“学生自治”或“自我教育”,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管理过程中学会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学校的主人。

此外,实施问题教学法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无疑而生疑”,由“有疑而思疑”,由“思疑而释疑”,由“释疑而心怡”,从而逐渐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学—疑—思—释—怡”的过程,就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过程,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共同构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两大重要要素。

四、问题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我们可以从问题的设置、探索、解答、讨论和总结五个步骤来分析具体的课程内容,以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册的第一课 “My First Job”为例来分析问题教学法的实施步骤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4.1 问题的设置

问题的设置是指教师要对课程做综合的考量和策划,分为课前、课上和课后问题。课前问题涉及到知识回忆,过度和新内容的提出。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练习和问题质疑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同时根据章节之间的联系,将知识过渡到本节内容。课上问题则要求依据本节重、难点提出问题。可以通过疑问句出现,也可以呈现为布置的任务;或是创设、模拟情境。课后问题包括布置作业练习题或考试题所提出的封闭性问题,也包括在教学改革中,让学生解决的如“一题多解”或“一解多问”之类的半开放性问题,更包括某些全开放性问题。

就第一课而言,涉及到学生的童年回忆,因此设置的问题要激起他们的兴趣和对往事的留恋,如Please tell us your first job. Do you still memorizeyour first salary, how much is it? Why do you do your first job? What have youlearned from your first job? 通过问题的回答,学生不但会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气氛之中,而且情感因素被充分调动起来。此外,最后一个问题对课文的重点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为课文的学习打好了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难易适度,繁简各重。

4.2 问题探索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且解读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提出问题。这一过程对教师和学生都有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传统的“双基”,还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并塑造健全的人格。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提出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封闭性”问题:解决问题的条件基本具备,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现成的,或者仍然需要问题解决者自行探求的,答案只有一个。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就每段课文提出一个问题,第一段可以是“What did the author do when he was six yearsold”;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综合性问题“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the story?”。其次,教师则提出“半开放性”和“开放性”问题,半开放性问题的界定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现成的;而开放性问题顾名思义有多种答案,而且是发散性的、不确定的。只要符合基本思路,答案并不是唯一的。问题探索学习,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是教学理念到方法策略上的飞跃。

4.3 问题解答

自我研读、学习、探索总结回答问题。从问题解决的整体过程来说,问题解决除了总要指向某个预期结果外,总要引发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和元认知活动,并最终要通过一系列的外化技能写、或说加以表达而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认知领域意识到了难题的存在,并且会识别出问题。潜在的心智特征决定了他们要通过各种可能的方法解决这些难题,这既锻炼了他们的心智,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因为问题的解决是个“思考—探索—再思考”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而答案的寻找很多时候不是个体所能为的。第一课的一个综合性问题“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is lesson?”就不是单个个体所能完成的问题,它需要集体的智慧。

4.4 问题讨论和总结

通过问题探索问题教学法,学生对于问题的解答已经基本有了解决方案。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并进行观点陈述、修复和辨析,根据探索结果,学生发言,其它组别可以进行修正。在自我完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同学间展开辩论。分析论据,得出结论。根据所学编写问题,每人一题不得重复,起归类作用。教师点评,可留做作业,或课堂解决,也可作为下节课引言。

五、结语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激活或唤醒思维材料的刺激因素。问题情境的呈现,不仅引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在认知结构中搜寻可填补构成问题“空缺”的知识经验。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头脑一系列的思维加工活动,使学生不仅获得陈述性知识,还获得程序性知识,既发展了认知能力,又发展了元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学生在动机推动下,激活了经验,调动了潜能,解决了问题,不仅会产生成就感与自信心,还具有增值效应,能够成为教学持续生命力的动力源泉。因此我们在精读课堂中可以充分利用问题教学法,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Bruner,J.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M].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2]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3]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 沈致隆,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如何调动中医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_学习积极性
下一篇论文:利用英语电影进行听力教学之初探_学生兴趣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教育教学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教育教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