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文化导入_听力图示

时间:2012-06-09  作者:周李英

论文导读::性和文化导入缺失带来的理解上的障碍,基于此提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如何进行文化导入的教学策略。
论文关键词:文化导入,听力教学,听力图示
 

一、引言

“听力能力是指学生在听力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顺利完成听力活动的必要条件。听力能力结构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能力、非智力因素、文化背景知识、听力技巧等方面。这些能力保证听力活动顺利进行,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项都会影响和阻碍听力活动的正常进行。”(谢美蓉)语言能力指语言知识的系统性、语言技巧的熟练性,它包括语言、词汇、语法等。思维能力指利用语气、语调、语法、语义、修辞、观察等非语言手段进行思考假设、猜测意义及预测信息内容、储存信息。非智力因素则指心理、情感焦虑度。文化因素要对所学语言国家和文化、风俗习惯、生活经验应该有所了解。最后一项是听力技巧。在教学实践中,大家公认的影响听力教学的那就是听力练习与听力策略的应用。一个普遍的观点就是只有练习多,听力水平才能得以逐步提高;只有正确的听力策略指导,听力效果才能得以立竿见影,从而提高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这种理解只是强调了对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关注。而在听力教学中出现的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带来的理解偏差往往为部分师生所忽略,正是这种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成为影响听力教学的一只无形之手。它一方面影响对听力素材的正确理解,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在语言输出时表现的束手无策或瞠目结舌。

在中国的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中,他们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认识还比较低,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只不过是一个学习英语语言的附庸问题。他们觉得,只要掌握好英语词汇、语法,剩下理解的问题可以凭借常识、按照推理自然而然地解决。然而听力图示,常识这个东西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英语听力练习和实际交流中,我们发现学生单凭英语知识不足以对信息接受与信息输出进行顺利的处理。因此,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有效地导入中英文化差异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显得极有必要。本文拟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角度,分析在听力教学中忽略对文化导入的注意而导致的一些听力理解失败的例子,从而提出重视文化导入的教学策略。

二、中英文化差异导入的必要

当语言能力提高到相当的水平之后(如大学英语水平),文化障碍便显突出论文格式模板。这种缺憾在听力练习与实践中表现尤其明显。有的学生综合语言能力较强,但是跨文化理解能力差,缺乏社会技能。这种文化引发的思维差异直接影响了听力交际能力。以《新视野视听说教程》第二册第6单元导入部分的一个话题为例:Whenyou are wearing something new or fashionable, do you feelshy or proud? 针对这个话题,笔者对10个学生的提问中,有7个同学的回答都趋于“no feeling about what I wear”,或“I feel neither shy nor proud”。这种回答不仅使这个话题得不到深入地探讨,而且没有成功地完成学生的信息交流与思想表达,从而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度。排除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的不足因素,引起这种听力或口语交际模式的失败在于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策略的失误。在这个简单的问句背后隐藏的英语文化现象就是:每个人必然对每一现象有独特的见解,每个人都有权利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给予一定的解释和说明。而这个问题却遭遇到如此简短的交际拒绝。在这种简单的回答背后,其实隐藏了中国文化以及其对语言的影响:我是朴素的学生个体,我对服饰没有过多的关注,所以我没有强烈的情感选择--- 害羞或自豪,我都是在真实地表达我的看法。但是从英语语言的角度来看,这偏离了问题本身的运用交流的目的,而且可以从英语的思维角度来说算得上是一种不合作的或者说是一种不友好的回应。交际的目的在于信息的充分交换和情感的相互传递。语言失误可能容易得到听者的谅解,而语用失误、文化的误解却往往会导致摩擦发生,甚至造成交际失败。一个英语说得很流利的人,往往背后隐藏着一种文化假象,使人误认为他同时也具有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一旦出现语用失误,难免被人怀疑是一种故意的言语行为听力图示,从而存在着导致冲突发生的潜在的危险性的可能。

在听力理解中,由于文化差异的缺失导致理解失败的例子在教学中也不少见。《新视野视听说》第二册第2单元听力训练短对话有这样一则:

M: Are you going to buy thatpirated CD?

W: Do I look like a thief?

Q: What does the woman imply?

对话所涉及的话题关于盗版CD、买下这种CD会像贼、买下这只CD会不光彩等。但是从中国学习者的角度这个盗版CD还不涉及违法,不足以断然拒绝盗版。再来看看设计的题选项:

A)She likes a CD on thieves and robbers.

B)The man looks like a pirate.

C)She will probably buy the CD.

D)She won’t buy the CD.

正确答案是D)选项,然而有的同学会选择C)选项,其干扰的地方不在语言知识的不充分理解本身,而在于这个对话语言背后的文化生活常识:中国学习者按照其生活的常识去套用了英语语言中关于盗版的理解。没有注意这种文化差异就会导致一些听力题的误解。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有效地导入中英文化差异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以及输出表达都显得极有必要。

三、文化背景的差异表现

文化背景差异表现最为明显的是词汇的文化内涵。以下面的两个词语为例:

(1)You are like a chicken.

Chickens 在这里给中国学生带来的文化联想意义恐怕和“胆小鬼”相去甚远。小鸡在汉语中的是毛茸茸、唧唧叫的稚嫩形象,其联想意象往往是“可爱”、“活泼”或者“话多的人”。

(2)I want to get away from the rat race of lifeon campus.

老鼠的生活在我们汉语思维中是见不了光的阴暗生活。然而在英语世界里却成为一个稍微中性的词汇“the rat race of life”意思是“the life full of competition for success”, 为“追求成功而充满竞争的生活”。这在中国学生眼里看来是比较积极的生活。理解后,两种认知的反差可谓巨大。

文化背景差异还表现在句子表达形式中。

一个常被误解的英语句子可以来说明文化背景差异表现在句子单位中。

(3)You don’t say?/You don’t say!

这句话的意思是“是吗?”/“是啊!”根据语气的不同表达对说话人刚说过的话表示一种惊奇或赞同的反应。然而在中国学习者看来,就字面意思是“你不说了吗?”或“你别说了!”这样的理解无疑无助于听力信息的有效获得,妨碍了听力的正常交际。

(4)Search me!

这句话自然不是“搜查我吧!”的意思,其隐含的是“你问我?我也不知道啊!”

可见文化背景差异的体现既有词汇联想意义的不同,也有句式在固定搭配中的特有意义。这种文化差异的不同还渗透在一篇文段的理解中。

文化背景的差异还表现在语篇结构中。在听力课堂教学中,对于听力任务的完成,往往包含:听力期待、听力目标和听者反应三个部分。(Ur:108)而听力期待是最为重要的部分,所以在引出听力任务之前,教师往往会这样启发学生,“You are going to hear a humor story about awoman driver who is playing a trick with a man driver in the following passage….”这种介绍的目的就是为了听力学习者建立一个相关的听力图示——使学习者利用先前的知识、概念、情景等去建立一种预期的听力理解的“脚手架”来帮助理解。这种极好的学习认知策略却在具体的语篇理解中由于文化差异难以发挥效果。

以《新视野听说教程》第二册第9单元的一篇短文为例:这篇短文是关于接到超速罚单的驾驶者如何想着办法来逃避罚单的故事。这位驾驶者通过一系列的谎言来欺骗难住他的警察——首先查驾照,答:没有驾照,因为酒后开车把驾照丢了;再问行车证,答:没有行车证,因为车不是他自己的,说这辆车是偷来的;问怎么偷的车,答:因为他谋杀了车主而且受害者车主就在后备箱里。结果相信了他的谎话的警察感到万分惊讶,不得不叫后援。在后援的警长面前,这个驾驶员却推翻了自己刚才的谎言,并且提供了打破这些谎言的种种证据:驾照、行车证和空空的后备箱论文格式模板。这个狡猾的超速者就想通过证明先前的那位警察的不可信来摆脱罚单。短文的最后一句,也是超速者的直接引语“I bet the lying bastard told you I was speeding听力图示, too!”既是理解短文的关键也是渲染全文的幽默所在。

在此篇短文中,中英文化的差异,首先表现为是车文化的差距,其次是对执法人员的态度的严肃度不同。虽然听力英语学习者在教师的提示下拥有关于驾车、罚单、警察等相关信息的听力图示;但是形成的听力图示却是由汉文化决定的听力期待:违法犯规者必受惩罚。这种听力期待不仅无助于此短文在听力中的充分理解,而且与原文的幽默色彩背道而驰。 学生们即便听清楚了这个短文的每一句话,也无法及时表现为一种听力交际成功后的愉悦,去领悟这篇短文的幽默成分。

仅仅从我们手头上那些编写完善的听说教材中,我们就可以发现许多需要注意的文化差异在词汇、句子、语篇中的深刻影响。可想而知,在真实的语言交流中,应该有着更多的潜在的文化差异的语言现象出现,文化差异无处不在。因此,文化导入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四、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与积累

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文化导入与文化知识的积累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敏感度。对待一些文化的知识和反映文化的词语表达不能简单地介绍,不能随便让学生欣然接受,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尽量在备课时准备充分的资料,或追根溯源,或进行中英文化的比较。尤其是要矫正那种“把学习语法和词汇等纯粹的语言知识当作外语学习的全部”、“在听力测试中拿到高分就等于听力交际能力强”的片面观点。

其次,对手头边的教材、英语材料进行集中整理,利用英语歌曲、英语短片、英语电影来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比较。输出语英语与输入语汉语的文化信息涉及诸多方面,像文化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取向、文化的逻辑思维以及词的联想与象征等等。因此,在积累足够的文化知识后,教师可以按照实际教学需要进行分类和总结。

最后,在英语文化导入的同时,也要帮助和鼓励学生比较中国文化与之的异同。当这种文化差异的元素内化为学习者的英语语言能力的知识,它将使学生不仅在语言输入和输出时能够更加高效,而且可以减少语用失误使交际变得更加自然、顺畅。

五、结语

总之,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听力图示,不仅有助于更充分的理解听力语篇,而且还能促进口语的表达中的逻辑思维,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且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了解中英文化知识的差异,不仅使学生在听力方面,成功地对听力内容信息进行成功的解码,完成听力任务,实现听力交际;而且语言输出方面,无论是在口语交际方面,还是在书面写作方面,都能够为注意语言中文化差异引发的理解和输出策略的不同提供借鉴。简而言之,文化背景知识的意义相对于外语教学,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成功的交流。为了全面地高效地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听力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当尤为引起关注。


[参考文献]
[1]Larry A. Samovar et al CommunicationBetween Cultures (Third edition)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Brook/Cole/Thomson LearningAsia 2000.
[2]王华.英语听力中文化信息的解码取向性研究[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5.
[3]谢美蓉.试论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结构及其培养[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12.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高校英语教学中运用原版英语电影的探索_教育论文
下一篇论文:运用错误分析理论调查大学英语写作现状_教育学论文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教育教学论文
最新教育教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