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校外实践,长期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指导老师虽然经常和酒店方面保持联系,但关注的一般是学生的集体表现,对于个体的关注是不充分的。只要得到酒店方正面反馈也就比较满足,没有详细了解学生在酒店工作中的心理变化,很多实习课程要求学生写日志,一般是实习结束后统一批改,但在这一过程中,实习生往往已经形成了较为消极的职业认知,如果没有适当控制,负面情绪很容易在学生之间弥漫。因此及时把握学生真实心态,改进学生的职业认知是实习管理中最核心的环节。实习生管理应该选派经验丰富,善于沟通的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情绪上的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写日志或周记,更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比如可以每周召集学生开交流会,让学生畅所欲言,回想一周中最开心的事,最不开心的事,遇到的最挑剔的客人,自己是如何面对的,等等。帮助学生把好心情维持下去,把不良情绪及时化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逐渐学会用平和的心态处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矛盾和冲突。酒店服务是充分体现情商的工作。要引导学生从工作中感受到较多的正面激励,才能让学生干一行爱一行,否则永远是这山望着那山高。重视过程管理,可以使学生一方面通过外界帮助调整心态,另一方面不断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职业情感才可能不断增强。
(四)设计更加严密的课程体系加深职业情感
1.开设多样化的认知实习课程
如前所述,传统的酒店专业实践课程通常都重视基本技能训练,但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如何让大学生能够愿意到酒店工作并安心本职,也是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实践课程体系应该围绕学生职业情感的养成和强化教育学论文,进行合理设计,要重视认知实习的意义,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服务业的基本情况,更要让他们了解一些其他行业的工作,尤其是条件比较艰苦的企业工作情况,如果有条件,不妨组织学生到矿井、纺织厂、建筑工地、印刷厂等地参观劳动,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会珍惜酒店的工作环境。同时也应该注意,实践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是教师,如果没有酒店实际工作经历,教师很难设身处地针对学生对工作的厌恶情绪进行有效的教育。因此教师同样应该参与认知实习。
2.加强对酒店文化的感知
各酒店基本服务技能大同小异,但管理方式和理念上还是会有较大不同,对酒店文化的正面感知可以有效促进积极的职业情感,因此应该避免让学生在某一个酒店实习时间过长,而应该让他们轮换酒店实习,这样也可以使学生对酒店业形成更为客观、全面的认知。尤其是选择管理规范的外资酒店作为实习点,学生相对容易产生良好的职业情感。
3.提高学生应对非程序化事件的能力
学生毕业后之所以不愿在酒店工作,部分也是由于在实习期间遇到的一些非程序化事件,让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产生了不自信。比如,漏收了帐款,遭遇了拒付或是不听劝阻的客人等等。在实践教学中,应加大学生对于各类服务问题的应对能力。比如在课程设计中,组织学生进行客人和服务员的角色扮演,重点设计一些刁难服务的场景,训练学生的应对能力。为吸引学生更好参与这些活动,也可以开展一些新颖的竞赛活动,比如评出“最佳服务生”“最难侍候客人”等,当学生对于各类非程序化事件有了一定的处理能力,就业信心也会大大增强。
综合以上分析,为增进酒店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我们尝试构建了以下实践教学体系。
 
五 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未来酒店入职意向有着深远影响,高校要真正肩负起为产业提供优质人才资源的重任,就不能忽视对学生的职业情感教育,不断完善和改进实践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形成对酒店职业的正确认知。只有培养出热爱本行的优质人才,酒店业的未来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刘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5):29-32
2.冀东怡.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创新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2008(9):80-81
3.黄英.建立新型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教学模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7(4):103-106
4.侯国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反思与创新[J].旅游学刊, 2004,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143-146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