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历史,寻找原因。
职业教育在我国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80年代以前乃至80年代初,职业教育几乎还是中国教育的半壁江山。
那时的职业学校叫中专和技校,基本是行业办学,所以一般叫某某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或某某技工学校(中专的毕业生属于干部编制;技校的毕业生属于工人编制,所以中专要比技校高一个档次)。如财贸学校由财政部门主办;商业学校由商业部门主办;卫生学校由卫生部门主办;工业学校由工业行业主办……。行业办学由于是为本行业输送熟练的技术人才,所以他们办学积极性高,培养目标明确,教材编写有针对性,经费投入有保证,属下的企业都是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学校教学与企业用人的需求得到最紧密的结合!难怪那时的中专技校报考者众,录取分数高,录取批次前,毕业生成为各行各业抢手的“香饽饽”。80年代政府一纸命令,将绝大多数行业所办学校统一划归教育部门主管……于是,现在的职业学校去掉了“专业”两个字,学校也成为“五脏俱全”、专业众多的“小麻雀”!以深圳各中职学校为例,基本上每个学校都有10个左右的专业,导致教育资源严重浪费,甚至学校间恶性竞争,专业不专,特色不特;同时,学校与企业的联系逐渐疏远,职业教育慢慢失去了特色,失去了竞争力,逐步成为普及高中毛升学率数据的“分子”、“补充”……。
我们常常将职业教育地位低下的原因归于社会的不重视、家长的“瞧不起”等客观因素,试想,中华民族几千年崇尚的是“科举”,所谓“工字不出头”等俗语比比皆是,社会上重视的是高考,这确实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但我们往往忽略了最主要的内在因素:在教育口,有高等教育、中等教育、义务教育;有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往往关注的更多的是高等教育和普通教育,并且热衷于“重点”、“骨干”、“示范”、 “211”、“985”等工程,将学校人为地分成三六九等。职业教育得不到重视也就不足为奇了!一句话,职业教育沦为今天“爹不疼、娘不爱”的境地,完全是因为教育主管部门眼睛只盯着高考升学率,只重视“精英教育”而忽略职业教育的结果!而相反,在行业里面,无论是中专还是技校,对办学者来说都是唯一的,所以根本不存在三六九等的问题,不存在重视谁不重视谁的问题。
有这样的传闻,说前不久教育部提出要求,拟将技工学校从劳动部门中划过来,但遭到上层的拒绝,如此传闻属实,则实为技工学校的大幸!针对目前职业学校办学困难重重的现状,我倒有个完全相反的建议,那就是恢复80年代以前的做法,将目前由教育部门负责的中职学校全部划归劳动部门主管,以市为单位并按专业(行业)将资源重新组合,实行全市统一招生,设立“专业”学校。这样一方面可以突出专业(行业)优势,使专业更专,技能更强;另一方面,全市一盘棋,将师资、设备、生源集中,避免恶性竞争,无序发展。退一步说,如果职业学校继续由教育部门主管,也有必要进行整合,学习江、浙、鲁等职业教育发达地区的做法,尽快成立职教集团,恢复前述的“专业”学校,进行资源整合,这是避免“内耗”和浪费最简单的办法。否则,在深圳,振兴职业教育仍然是一句空话!
深圳是改革开放走在最前面的城市,拥有部分立法权;深圳又是技能人才极度缺乏的城市。据深圳市劳动保障部门统计,目前深圳劳动力市场每年对技能人才需求10.5万人,而具备技能等级的求职人员仅5.3万人,缺口5.2万人,其中中级工以上缺口每年达3.7万人,高技能人才更是极为缺乏。我相信,只要政府重视职业教育,加强立法,以宝安区的做法为参考,尽快制订并落实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职教人大力实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职业教育就一定能够重振雄风,迎来又一个春天!
参考文献:
雷正光著,《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三个层面及其可借鉴的若干经验》;《外国教育资料》2000年第一期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