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形成霜的天气条件解释为,晴朗微风湿度大的夜间,地面温度在0℃以下。对此,本文结合当时的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霜,成因,分析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形成霜的天气条件解释为,晴朗微风湿度大的夜间,地面温度在0℃以下。而笔者在实际观测中多次发现在风速适宜的晴夜相对湿度较小时,个别地物上也有霜形成。免费论文。对此,本文结合当时的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
1 成霜个例
滑县2005年12月4日和5日夜间有霜存在,日相对湿度在40%以下。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各日夜间相对湿度均偏小,其中4日尤为突出。
表一:夜间(20时-08时)各整点相对湿度
|
20时 |
21时 |
22时 |
23时 |
24时 |
1时 |
2时 |
3时 |
4时 |
5时 |
6时 |
7时 |
8时 |
夜间平均 |
4日 |
22 |
27 |
25 |
29 |
33 |
49 |
42 |
44 |
52 |
43 |
41 |
37 |
31 |
38 |
5日 |
27 |
29 |
27 |
28 |
47 |
56 |
49 |
61 |
43 |
53 |
55 |
63 |
63 |
46 |
2 因子分析
2.1 地物(面)辐射冷却情况
成霜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地面或地物要足够的辐射冷却,即其温度要降到0℃以下 [1] 。免费论文。对此,我们从云天状况和地面温度两个方面分析。
12月4日和5日的夜间天空均无云,利于地面或近地物的辐射冷却。4日和5日夜间的地面温度都在0℃以下,最低分别达到-10.4℃和-11.2℃,说明地面和近地物辐射冷却的程度已具备成霜条件。
2.2 贴地水汽状况
贴地要有足够多的水汽 [1][2] ,这是成霜的条件之二。相对湿度反映空气的饱和程度。通过对百叶箱相对湿度资料分析,可以了解近地层水汽变化情况。从4日夜间湿度连续变化曲线(图1)可以看出,在02-05时之间有几处湿度明显的跃升,但仅在50-60%之间波动。值得注意的是,相应时段的风速比较适宜(见图2),从而保证了贴地层有新鲜空气的输送,同时产生水汽凝结后的空气能及时疏散。从5日夜间湿度和风速变化曲线(图3和图4)不难看出,该日夜间的湿度和风速条件较4日更有利于霜的形成。
图1 4日夜间(20-08时)湿度连续变化曲线
图2 4日夜间(20-08时)风速连续变化曲线
图3 5日夜间(20-08时)湿度连续变化曲线
图4 5日夜间(20-08时)风速连续变化曲线
2.3地面物体属性
霜所依附的物体的属性在成霜中也很重要。观测中发现,低湿天气条件下成霜的,都出现在个别物体上,较多的是草叶、麦苗。
在同样天气条件下,质量相同的同类物体,具有相同的内部热量。若夜间它们同时辐射散热,则在同一时间内表面积较大的物体散热较多,冷却得较快,在它上面就更容易或更早有霜形成。这就是说,一种物体,如果与其质量相比,表面积相对大的,那么在它上面就容易形成霜。草叶、麦苗很轻,表面积却较大,所以其上就容易形成霜。在湿度不是非常有利于大范围地面和近地物上形成霜的条件下(如湿度较小),个别草叶、麦苗上相对容易些。
3 讨论
(1)其他条件相同时,辐射冷却越迅速的物体表面,越容易形成霜。免费论文。
(2)只要夜间贴地层水汽和近地物辐射冷却满足一定条件,虽然湿度较小,但仍有成霜的可能
(3)实际观测中,在霜少和低湿的情况下,要特别注意观察草叶、麦苗等表面积较大的近地物表面。
参考文献
[1]邬平生,龚钱江,吴树立,等.气象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176-177.
[2]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2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