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后的模型:

= 14.7738-2.2461 -3.4580

(7)安徽省对智利的进口的检验结果
初始模型:
=0.1852 0.3793 -0.2190 -0.2505 -1.4281
调整后的模型:
= 17.5462-3.3779 -9.0096
三、模型的主要结论
1.出口模型结论
通过统计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安徽省对美国、日本、香港、德国、韩国、澳大利亚、南非和智利八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实证结果表明,对主要贸易国的出口额、他国国内收入,安徽省内收入,省内人均收入的对数值四个解释变量均通过单变量显著性检验,线性显著。解释变量 的 检验值表明通过单变量显著性检验,且除了南非之外的国家,线性影响都显著。 值表明解释变量互相独立,不存在自相关性。
从整体上说汇率变动对安徽省的出口影响不大,原因可能在于安徽省不是一个以出口为主的地区,外贸不够发达。在地理位置上,安徽处于内省,交通运输和信息方面不占有优势。
(1)汇率波动对美国的出口影响相对较大。人民币的升值不但没有使出口下降,反而上升。汇率变动一个单位,安徽省对美国的出口变动 个单位。这可能一方面与安徽省出口产品有关,另一方面与美国的消费需求有关。安徽省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且劳动力相对比较低廉的地区。出口的商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它们大多属于生活必需品,因而需求弹性较小。汇率变动对安徽省出口影响较小。
(2)汇率波动对韩国的出口影响也相对较大。韩元对人民币汇率上升一个单位,安徽省对韩国的出口下降 个单位。据安徽省统计年鉴可知,亚洲是安徽省的出口最多的洲,而处在其中的韩国却出现这种结果杂志网,这也许与韩国的出口导向政策有关。
(3)汇率变动对香港、日本、智利、澳大利亚的影响较大。且他国货币对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出口额呈正相关关系。人民币对这些国家的货币升值对安徽省的出口是非常不利的,外贸企业承担着一定的汇率变动风险。
(4)汇率波动对南非的影响不大。南非国家的实证检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在于南非作为一个小国,其所使用的本国货币兰特是一种弱货币,相对于其他国家货币而言,影响相对较弱。
2.进口模型结论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进口主要与安徽省的GDP、人均GDP和汇率有关。
(1)美元、日元、比索兑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安徽省的进口有较大的影响。说明安徽省与这些国家的贸易量比较大,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合作能够促进省内经济的发展,共谋利益。
(2)澳元、兰特兑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安徽省进口影响比较小,其中澳元兑人民币汇率变动系数符号与理论不符,这也许与贸易导向政策有关;而兰特只是一种弱势货币,出现这种情况比较正常。
(3)韩元最特殊,它对模型有影响,但是不能通过统计检验,于是该模型中剔除了该变量,得到了更优的模型,这说明了在双边贸易中,不能过分夸大汇率的影响,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需求情况。
四、对策建议
1.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应对汇率变动风险。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加大了外贸企业出口的风险。政府应鼓励企业使用金融衍生产品来降低汇率风险,同时鼓励金融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满足外贸企业需求的金融衍生产品。
2.建立多元化的市场体系。安徽省应在抓好重点重点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多元化的市场。出口市场过分集中,地区联系紧密,一旦汇率波动,影响则较大。若市场分散,在一地区遭受汇率波动损失,在另一地区杂志网,则可能相反,从而弥补损失。多元化的市场体系有利于分散风险。
3.不能夸大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及作用。安徽省在进出口产品时,不应过多的考虑汇率的影响。安徽省出口的技术含量低,所以还应加大对高科技产品的进口。
4.加强国家间的经济与贸易合作关系,从外交到政策上的适度改变,拉动省内经济的良好发展。
五、实证预测
为了增加模型的可靠性,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美国作为模型检验对象,分别预测了2010年安徽省对美国的进出口。在已知进出口模型的基础上,通过 软件,通过相关网站我们收集到2009年美国GDP是 亿美元,安徽省GDP是 亿元,预计安徽省 年人均GDP为 元,据此预测的相关结果如下:2010年安徽省对美国的出口额为 亿美元,对美国的进口额为亿美元。2010年出口、进口预测结果如图1、图2所示:

图1出口预测图

图2进口预测图
观察图1和图2可知,预测结果比较好。
参考文献
[1].周艳,冯俊文.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江苏省外贸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贸易引力模型[J].现代管理科学,2009,(6):88-90
[2].孙振山.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对外贸易形势影响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1):55-56
[3].项卫星,李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吉林省外贸的影响[J].东北亚论坛,2009,(3):95-100
[4]冯焱.浅谈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J].财经论坛,2009,(4)
[5]陈力,冯鹏岚,徐攀.浅谈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J].时代贸易,2008,(12):120-121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