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国际贸易论文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差异分析_基尼系数

时间:2013-05-30  作者:赵家章
式中是全国省份和直辖市的总数,是i省份或直辖市的某年使用FDI额度,是某年全国省份和直辖市的平均利用FDI额度。

如果把全国所有省市分为G组,那么分解公式就是:

变异系数

式中g代表第g组,是第g组的内部差异,代表第g组的省市数,N是全国省份和直辖市的总数,是第g组FDI额度,是全国FDI额度。式中第一项就表示地区内部的FDI差异,第二项就表示地区间的FDI差异。

(二)数据

本文研究所用的数据,1985-2004年期间的外商直接投资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1986-2005),2005-2008期间的FDI数据来自于商务部统计数据。本文不仅测度了29个省市间的利用外资差异,还对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利用外资的内部差异和外部差异进行了分析。其中基尼系数,东部地区包括11个,分别是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包括8个,分别是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10,分别是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

四、实证分析

(一)基于的变异系数(CV)分析

与标准差所表现出的绝对差异的发展历程有所不同,中国各省市吸引FDI的相对差异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表2和图2):(1)1985-1989年, 相对差异表现为下降的趋势。变异系数从1985年的2.61下降为1989年的2.12。(2)1990-2003年,1990年相对差异迅速的增加,随后逐渐下降。变异系数从1990年的2.45下降为2003年的1.45。(3)2004-2008年,2004年相对差异同样迅速增加,随后逐渐下降。变异系数从2004年的2.68下降为2008年的1.20。总的说来,自1985年以来,中国省市间吸收FDI相对差异的发展轨迹表现为“W型”。分地区看来,东部地区和全国FDI相对差异指数表现为较强的一致性,中部地区FDI相对差异指数最小。

表21985-2008年中国省市间FDI的变异系数指数

时间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时间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1985

2.61

1.73

1.00

1.15

1997

1.55

0.91

0.38

1.32

1986

2.55

1.81

0.71

1.01

1998

1.57

0.93

0.47

1.31

1987

2.26

1.50

0.94

1.37

1999

1.74

1.04

0.49

1.28

1988

2.13

1.38

1.04

1.62

2000

1.67

1.00

0.57

1.18

1989

2.12

1.30

0.94

1.59

2001

1.61

0.90

0.63

1.37

1990

2.45

1.52

0.64

1.16

2002

1.57

0.86

0.72

1.20

1991

2.36

1.44

0.57

1.52

2003

1.45

0.76

0.81

1.31

1992

1.97

1.17

0.56

1.49

2004

2.68

1.81

0.87

3.10

1993

1.65

0.99

0.46

1.48

2005

2.16

1.29

0.58

2.96

1994

1.66

0.98

0.50

1.51

2006

1.87

1.05

0.65

2.84

1995

1.66

0.97

0.41

1.28

2007

1.59

0.99

0.50

2.63

1996

1.66

0.96

0.40

1.28

2008

1.20

0.70

0.54

1.43

图2:1985-2008年中国省市间FDI的变异系数指数

省市间利用FDI相对差异的发展态势与中国调整外资政策历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基本保持了一致。具体来说:

1.1985-1990期间

1985年以后,中国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把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的12个列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充分发挥其所在城市的优势,创建吸引外商投资的良好环境,加速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1985年1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厦漳泉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6年,我国实施了进一步优惠的政策来鼓励外资的流入,同年,政府还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在税收、土地使用费、劳务费、利润分配等方面给予外资企业特别优惠。1988年初,又开辟了环渤海经济开放区,将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3月18日,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扩大沿海经济开放区范围,将40个市、县,其中包括杭州、南京、沈阳3个省会城市,划入开放区。随后,海南升格为省并成为最大的经济特区。这一系列的吸引外资的政策,使得FDI的流入不仅仅是局限在经济特区范围内基尼系数,而是部分流向了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使得省市间FDI的差异减小,这与变异系数表现出来的逐渐减小相吻合。

2.1990-2003年期间

20世纪90年代后,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我国改革开放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利用外资也步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1990年,在上海设立了浦东开发区,以引领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再次成为吸引外资的前沿阵地,外资大量流入这些地区,表现为相对变异系数的大幅提升。此后的一段时间,我国利用外资不仅注重数量上的提高,也逐步开始重视质量上的提高,即合理引导外资流向,并于1995年,颁布《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以给予利用外资方向性的指导,鼓励外资流入中西部地区,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人力和资源优势。 1998年4月,中国政府颁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积极引导和鼓励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并鼓励东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到中西部地区再投资,同时要求中西部地区从本地区实际出发,进一步转变观念,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吸收外资。1999年我国又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免费论文下载。这些措施的出台,使得外商直接投资开始转向内陆地区,这与此期间省市间利用FDI相对差异逐渐下降的趋势相吻合。

3.2004-2008年期间

此期间相对差异指数的变化主要是受入世滞后效应的影响。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进入全面开放新时期,利用外资政策法规实现由“优惠政策”到“国民待遇”的根本性转变。中国对吸引外资的政策和法规做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以更加符合WTO相关规则,取消了与WTO相违背的法规政策,并逐步完善FDI的产业政策基尼系数,高度重视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2002年,为适应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中国颁布了新修订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的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继续鼓励外资流向中西部地区。2003年颁布了《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品目录》。2010年4月份,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促进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并且要求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二)东、中、西部三大区域FDI内部差异的Theil指数分析

中国地域辽阔,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对外开放战略等主观原因,以及其他一些客观原因,不同省市间FDI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尽管我们已经从标准差指数和变异系数两个指标看出这种差异性,仍旧需要进一步从区域的视角考察省市间FDI的差异性。相关研究一般都把中国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从表3和图3可以看出:

表31985-2008年中国东、中、西地区内部的Theil指数

 

时间

东部

中部

西部

时间

东部

中部

西部

1985

0.80

0.37

0.61

1997

0.30

0.07

0.74

1986

0.85

0.25

0.48

1998

0.31

0.09

0.68

1987

0.70

0.38

0.75

1999

0.38

0.09

0.64

1988

0.63

0.40

0.84

2000

0.37

0.13

0.57

1989

0.57

0.34

0.86

2001

0.31

0.15

0.68

1990

0.65

0.18

0.56

2002

0.31

0.21

0.56

1991

0.58

0.16

0.86

2003

0.27

0.28

0.67

1992

0.48

0.12

0.83

2004

0.84

0.32

2.18

1993

0.36

0.10

0.80

2005

0.51

0.16

1.98

1994

0.34

0.13

0.83

2006

0.37

0.18

1.85

1995

0.34

0.10

0.67

2007

0.34

0.13

1.63

1996

0.32

0.08

0.65

2008

0.21

0.14

0.72

图3:1985-2008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内部Theil指数趋势图

1.三大地区的内部差异比较。从差异的大小来看,中部差异最小,仅2003年中部差异稍微大于东部地区,其他年份均小于东部和西部地区。1987年以前,东部差异大于西部;1987年以后,除了1990年外,东部差异均明显小于西部差异。从整体变化趋势来看,中部地区整体表现为“先降后升,又下降”的趋势,东部和西部地区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2.东部地区内部差异。在1985-2003年期间,东部地区11个省市间的内部差异一直表现为波浪式缓慢下降,Theil指数从1985年0.80下降为2003年的0.27;2004年,东部差异开始加剧,变为0.84,达到了历史最大值,随后表现为下降的态势。东部地区内部差异的缩小,与东部地区各省份积极吸引外资的政策努力是分不开的。

3.中部地区内部差异。1985-1997年间,中部8省市FDI的内部差异逐渐下降,Theil指数从1985年的0.37下降到1997年的0.07。这主要可能由于改革初期基尼系数,安徽、黑龙江、吉林等省市搭乘改革开放的政策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吸引FDI,迅速缩小了与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的差距,从而中部地区内部差异有所下降。1997年以后,中部差异开始增加,一直增加到2004年的0.32,2004年后,中部差异开始减少。尽管中部地区的内部差异有一定的波动,但是整体上一直表现为较小的差异性。

4.西部地区内部差异。西部省市间FDI的差异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1985-1994年间,Theil指数基本在0.80上下波动。1994年后,内部差异整体表现为缓慢下降的态势,从1994年的0.83下降为2003年的0.63。在2004年急剧增加后,内部差异又逐渐减小。可能的解释是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国家政策导致的,国家的发展战略导致四川、广西、新疆等省市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吸引外资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而其他省市发展速度较慢,从而导致西部内部FDI差异较大。

(三)基于基尼系数的分析

前文通过对中国省市间FDI的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内部差异、外部差异详细的分析,但我们可能对于FDI差异到底处于何种水平?差异的程度有多大?这种差异的风险程度有多大?本文拟通过对基尼系数的考察,来进一步分析该问题免费论文下载。

通过表4和图4可以看出:用基尼系数度量的全国FDI差异,在1985-2008年间整体来说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除2008年外,其他年份均高于0.60。1985-1998年间,全国FDI的基尼系数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从1985年的0.75减小为1998年的0.64;1999-2003年间,中国省市间FDI差异表现的相对比较稳定,基本维持在0.67,0.68的水平;2004-2008年间,基尼系数则呈现下降的趋势。

分地区看来,西部地区用基尼系数衡量的FDI差异程度最大,其次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FDI差异是全国差异的最主要的构成部分。1985-2008年间,西部地区FDI基尼系数基本上都在0.60以上的水平,并呈现出缓慢增加趋势;东部地区FDI基尼系数在2003年基本上呈现逐渐减小趋势基尼系数,随后略有增加;而中部地区基尼系数相对来说比较小,呈现了“U型”的发展态势。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中国国际贸易定价权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_大宗商品
下一篇论文:中国大豆进出口形势的逆转与粮食安全-百年间中国大豆国际贸易地位的逆转及其历史启示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国际贸易论文
最新国际贸易论文
读者推荐的国际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