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式中  是全国省份和直辖市的总数,  是i省份或直辖市的某年使用FDI额度,  是某年全国省份和直辖市的平均利用FDI额度。 如果把全国所有省市分为G组,那么分解公式就是: 
 式中g代表第g组, 是第g组的内部差异,  代表第g组的省市数,N是全国省份和直辖市的总数,  是第g组FDI额度,  是全国FDI额度。式中第一项就表示地区内部的FDI差异,第二项就表示地区间的FDI差异。 (二)数据 本文研究所用的数据,1985-2004年期间的外商直接投资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1986-2005),2005-2008期间的FDI数据来自于商务部统计数据。本文不仅测度了29个省市间的利用外资差异,还对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利用外资的内部差异和外部差异进行了分析。其中基尼系数,东部地区包括11个,分别是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包括8个,分别是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10,分别是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 四、实证分析 (一)基于的变异系数(CV)分析 与标准差所表现出的绝对差异的发展历程有所不同,中国各省市吸引FDI的相对差异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表2和图2):(1)1985-1989年, 相对差异表现为下降的趋势。变异系数从1985年的2.61下降为1989年的2.12。(2)1990-2003年,1990年相对差异迅速的增加,随后逐渐下降。变异系数从1990年的2.45下降为2003年的1.45。(3)2004-2008年,2004年相对差异同样迅速增加,随后逐渐下降。变异系数从2004年的2.68下降为2008年的1.20。总的说来,自1985年以来,中国省市间吸收FDI相对差异的发展轨迹表现为“W型”。分地区看来,东部地区和全国FDI相对差异指数表现为较强的一致性,中部地区FDI相对差异指数最小。 表21985-2008年中国省市间FDI的变异系数指数 
 
    
        
            | 时间 | 全国 | 东部 | 中部 | 西部 | 时间 | 全国 | 东部 | 中部 | 西部 |  
            | 1985 | 2.61 | 1.73 | 1.00 | 1.15 | 1997 | 1.55 | 0.91 | 0.38 | 1.32 |  
            | 1986 | 2.55 | 1.81 | 0.71 | 1.01 | 1998 | 1.57 | 0.93 | 0.47 | 1.31 |  
            | 1987 | 2.26 | 1.50 | 0.94 | 1.37 | 1999 | 1.74 | 1.04 | 0.49 | 1.28 |  
            | 1988 | 2.13 | 1.38 | 1.04 | 1.62 | 2000 | 1.67 | 1.00 | 0.57 | 1.18 |  
            | 1989 | 2.12 | 1.30 | 0.94 | 1.59 | 2001 | 1.61 | 0.90 | 0.63 | 1.37 |  
            | 1990 | 2.45 | 1.52 | 0.64 | 1.16 | 2002 | 1.57 | 0.86 | 0.72 | 1.20 |  
            | 1991 | 2.36 | 1.44 | 0.57 | 1.52 | 2003 | 1.45 | 0.76 | 0.81 | 1.31 |  
            | 1992 | 1.97 | 1.17 | 0.56 | 1.49 | 2004 | 2.68 | 1.81 | 0.87 | 3.10 |  
            | 1993 | 1.65 | 0.99 | 0.46 | 1.48 | 2005 | 2.16 | 1.29 | 0.58 | 2.96 |  
            | 1994 | 1.66 | 0.98 | 0.50 | 1.51 | 2006 | 1.87 | 1.05 | 0.65 | 2.84 |  
            | 1995 | 1.66 | 0.97 | 0.41 | 1.28 | 2007 | 1.59 | 0.99 | 0.50 | 2.63 |  
            | 1996 | 1.66 | 0.96 | 0.40 | 1.28 | 2008 | 1.20 | 0.70 | 0.54 | 1.43 |  
 图2:1985-2008年中国省市间FDI的变异系数指数 省市间利用FDI相对差异的发展态势与中国调整外资政策历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基本保持了一致。具体来说: 1.1985-1990期间 1985年以后,中国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把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的12个列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充分发挥其所在城市的优势,创建吸引外商投资的良好环境,加速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1985年1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厦漳泉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6年,我国实施了进一步优惠的政策来鼓励外资的流入,同年,政府还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在税收、土地使用费、劳务费、利润分配等方面给予外资企业特别优惠。1988年初,又开辟了环渤海经济开放区,将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3月18日,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扩大沿海经济开放区范围,将40个市、县,其中包括杭州、南京、沈阳3个省会城市,划入开放区。随后,海南升格为省并成为最大的经济特区。这一系列的吸引外资的政策,使得FDI的流入不仅仅是局限在经济特区范围内基尼系数,而是部分流向了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使得省市间FDI的差异减小,这与变异系数表现出来的逐渐减小相吻合。 2.1990-2003年期间 20世纪90年代后,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我国改革开放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利用外资也步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1990年,在上海设立了浦东开发区,以引领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再次成为吸引外资的前沿阵地,外资大量流入这些地区,表现为相对变异系数的大幅提升。此后的一段时间,我国利用外资不仅注重数量上的提高,也逐步开始重视质量上的提高,即合理引导外资流向,并于1995年,颁布《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以给予利用外资方向性的指导,鼓励外资流入中西部地区,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人力和资源优势。 1998年4月,中国政府颁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积极引导和鼓励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并鼓励东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到中西部地区再投资,同时要求中西部地区从本地区实际出发,进一步转变观念,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吸收外资。1999年我国又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免费论文下载。这些措施的出台,使得外商直接投资开始转向内陆地区,这与此期间省市间利用FDI相对差异逐渐下降的趋势相吻合。 3.2004-2008年期间 此期间相对差异指数的变化主要是受入世滞后效应的影响。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进入全面开放新时期,利用外资政策法规实现由“优惠政策”到“国民待遇”的根本性转变。中国对吸引外资的政策和法规做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以更加符合WTO相关规则,取消了与WTO相违背的法规政策,并逐步完善FDI的产业政策基尼系数,高度重视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2002年,为适应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中国颁布了新修订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的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继续鼓励外资流向中西部地区。2003年颁布了《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品目录》。2010年4月份,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促进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并且要求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二)东、中、西部三大区域FDI内部差异的Theil指数分析 中国地域辽阔,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对外开放战略等主观原因,以及其他一些客观原因,不同省市间FDI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尽管我们已经从标准差指数和变异系数两个指标看出这种差异性,仍旧需要进一步从区域的视角考察省市间FDI的差异性。相关研究一般都把中国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从表3和图3可以看出: 表31985-2008年中国东、中、西地区内部的Theil指数   
    
        
            | 时间 | 东部 | 中部 | 西部 | 时间 | 东部 | 中部 | 西部 |  
            | 1985 | 0.80 | 0.37 | 0.61 | 1997 | 0.30 | 0.07 | 0.74 |  
            | 1986 | 0.85 | 0.25 | 0.48 | 1998 | 0.31 | 0.09 | 0.68 |  
            | 1987 | 0.70 | 0.38 | 0.75 | 1999 | 0.38 | 0.09 | 0.64 |  
            | 1988 | 0.63 | 0.40 | 0.84 | 2000 | 0.37 | 0.13 | 0.57 |  
            | 1989 | 0.57 | 0.34 | 0.86 | 2001 | 0.31 | 0.15 | 0.68 |  
            | 1990 | 0.65 | 0.18 | 0.56 | 2002 | 0.31 | 0.21 | 0.56 |  
            | 1991 | 0.58 | 0.16 | 0.86 | 2003 | 0.27 | 0.28 | 0.67 |  
            | 1992 | 0.48 | 0.12 | 0.83 | 2004 | 0.84 | 0.32 | 2.18 |  
            | 1993 | 0.36 | 0.10 | 0.80 | 2005 | 0.51 | 0.16 | 1.98 |  
            | 1994 | 0.34 | 0.13 | 0.83 | 2006 | 0.37 | 0.18 | 1.85 |  
            | 1995 | 0.34 | 0.10 | 0.67 | 2007 | 0.34 | 0.13 | 1.63 |  
            | 1996 | 0.32 | 0.08 | 0.65 | 2008 | 0.21 | 0.14 | 0.72 |  
 图3:1985-2008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内部Theil指数趋势图 1.三大地区的内部差异比较。从差异的大小来看,中部差异最小,仅2003年中部差异稍微大于东部地区,其他年份均小于东部和西部地区。1987年以前,东部差异大于西部;1987年以后,除了1990年外,东部差异均明显小于西部差异。从整体变化趋势来看,中部地区整体表现为“先降后升,又下降”的趋势,东部和西部地区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2.东部地区内部差异。在1985-2003年期间,东部地区11个省市间的内部差异一直表现为波浪式缓慢下降,Theil指数从1985年0.80下降为2003年的0.27;2004年,东部差异开始加剧,变为0.84,达到了历史最大值,随后表现为下降的态势。东部地区内部差异的缩小,与东部地区各省份积极吸引外资的政策努力是分不开的。 3.中部地区内部差异。1985-1997年间,中部8省市FDI的内部差异逐渐下降,Theil指数从1985年的0.37下降到1997年的0.07。这主要可能由于改革初期基尼系数,安徽、黑龙江、吉林等省市搭乘改革开放的政策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吸引FDI,迅速缩小了与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的差距,从而中部地区内部差异有所下降。1997年以后,中部差异开始增加,一直增加到2004年的0.32,2004年后,中部差异开始减少。尽管中部地区的内部差异有一定的波动,但是整体上一直表现为较小的差异性。 4.西部地区内部差异。西部省市间FDI的差异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1985-1994年间,Theil指数基本在0.80上下波动。1994年后,内部差异整体表现为缓慢下降的态势,从1994年的0.83下降为2003年的0.63。在2004年急剧增加后,内部差异又逐渐减小。可能的解释是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国家政策导致的,国家的发展战略导致四川、广西、新疆等省市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吸引外资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而其他省市发展速度较慢,从而导致西部内部FDI差异较大。 (三)基于基尼系数的分析 前文通过对中国省市间FDI的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内部差异、外部差异详细的分析,但我们可能对于FDI差异到底处于何种水平?差异的程度有多大?这种差异的风险程度有多大?本文拟通过对基尼系数的考察,来进一步分析该问题免费论文下载。 通过表4和图4可以看出:用基尼系数度量的全国FDI差异,在1985-2008年间整体来说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除2008年外,其他年份均高于0.60。1985-1998年间,全国FDI的基尼系数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从1985年的0.75减小为1998年的0.64;1999-2003年间,中国省市间FDI差异表现的相对比较稳定,基本维持在0.67,0.68的水平;2004-2008年间,基尼系数则呈现下降的趋势。 分地区看来,西部地区用基尼系数衡量的FDI差异程度最大,其次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FDI差异是全国差异的最主要的构成部分。1985-2008年间,西部地区FDI基尼系数基本上都在0.60以上的水平,并呈现出缓慢增加趋势;东部地区FDI基尼系数在2003年基本上呈现逐渐减小趋势基尼系数,随后略有增加;而中部地区基尼系数相对来说比较小,呈现了“U型”的发展态势。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