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都市区本身,也要努力进行多方有益尝试,合理有效利用各种力量,尽快走出一条适合各自城市发展的新路子;实行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发展战略,走一条“高密度、高效率、节约型、现代化”的城市发展道路;实行经营城市的对策:要有品牌意识,要以高水平的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的先导,建立公正、宽松、便利、舒适的城市软环境,要遵循市场规律,经营城市应以政府职能转变为追求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建涛,冯士季,高建华 大都市区化与我国区域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4月第26卷第2期73—76
2 十一五”规划纲要
3 李小建.公司地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98.
4 袁家冬,等.基于日常生活圈的我国城市地域系统的重建 [J] 地理科学,2005(1):17一21.
5 白光润.微观环境中商业关联因素研究 [J].商业时代,2005 (8) : 47
6 姚士谋,等.21世纪中国城市化模式探讨 [J] .科技导报,2004 (7) : 43—45.
7 王兴平.都市区划:中国城市化的新阶段 [J]. 城市规划会刊,2002 (4) : 59—59.
8 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 [J]. 地理学报,1998 (5):470一477.
9 姜怀宇 大都市区地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徽观动力研究 [D] 东北师范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2006,5
10 高丰 中国大都市区的界定研究一一兼论珠江三角洲大都市区的形成机制 [D]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5月
11 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6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 :216—225
12 马保平 张贡生 中国特色城镇化论纲 [M]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6):134—135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