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述因子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影响省级科技竞争力的主要因子有科技竞争力基础、科技创新与研发、科技财政投入、环境影响。
(4)各省的总得分及排序
利用上述四个主因子所代表的贡献率,因子值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各地区科技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其中第一主因子的权重为0.37447,第二主因子的权重为0.24835,第三主因子的权重为0.14736,第四主因子的权重为0.11348。
F=0.37447F1+0.24835F2+0.14736F3+0.11348F4
表4因子得分及排名
城市
|
F得分
|
排名
|
城市
|
F得分
|
排名
|
城市
|
F得分
|
排名
|
广东
|
1.285183
|
1
|
陕西
|
-0.0368
|
12
|
云南
|
-0.36421
|
23
|
北京
|
1.044359
|
2
|
福建
|
-0.06751
|
13
|
内蒙古
|
-0.36883
|
24
|
江苏
|
1.032866
|
3
|
河北
|
-0.09079
|
14
|
新疆
|
-0.40133
|
25
|
上海
|
0.686532
|
4
|
湖南
|
-0.09489
|
15
|
贵州
|
-0.41305
|
26
|
浙江
|
0.548814
|
5
|
安徽
|
-0.15552
|
16
|
甘肃
|
-0.42508
|
27
|
山东
|
0.43888
|
6
|
黑龙江
|
-0.19945
|
17
|
海南
|
-0.50137
|
28
|
辽宁
|
0.065219
|
7
|
重庆
|
-0.27684
|
18
|
宁夏
|
-0.5378
|
29
|
四川
|
0.042827
|
8
|
江西
|
-0.28442
|
19
|
西藏
|
.
|
30
|
河南
|
0.005698
|
9
|
吉林
|
-0.29372
|
20
|
青海
|
.
|
31
|
天津
|
-0.00725
|
10
|
山西
|
-0.29791
|
21
|
|
|
|
湖北
|
-0.01769
|
11
|
广西
|
-0.31591
|
22
|
|
|
|
在引用的数据中由于西藏和青海两省有缺失值,最终没有因子得分,上表综合因子得分大于0意味着该省级科技竞争力位于总排名的中上游水平,得分小于0意味该省级科技竞争力相对较差。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山东等是我国省级科技竞争力较强的地区。
3.2聚类分析
由于原始指标之间存在高度相关,采用原始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影响分析结果,故这里用因子分析产生的三个不相关主因子作为聚类变量。采用SPSS for Windows11.5,进行系统聚类分析,首先用层次聚类法,根据树状图(图1),确定聚类分析的分类数为5,然后再采用快速聚类法,得到分类表(表5)
图1 树状图将31个省级行政区水平分为五类

表5 快速聚类法得到分类表 ClusterMembership
|
|
|
|
|
|
|
|
|
1
|
广东
|
1
|
12
|
山东
|
4
|
23
|
辽宁
|
5
|
2
|
江苏
|
1
|
13
|
四川
|
4
|
24
|
山西
|
5
|
3
|
天津
|
2
|
14
|
河南
|
4
|
25
|
内蒙古
|
5
|
4
|
上海
|
2
|
15
|
湖北
|
4
|
26
|
新疆
|
5
|
5
|
北京
|
3
|
16
|
陕西
|
4
|
27
|
贵州
|
5
|
6
|
福建
|
4
|
17
|
河北
|
4
|
28
|
甘肃
|
5
|
7
|
重庆
|
4
|
18
|
湖南
|
4
|
29
|
宁夏
|
5
|
8
|
广西
|
4
|
19
|
安徽
|
4
|
30
|
西藏
|
.
|
9
|
海南
|
4
|
20
|
黑龙江
|
4
|
31
|
青海
|
.
|
10
|
浙江
|
4
|
21
|
江西
|
4
|
|
|
|
11
|
吉林
|
4
|
22
|
云南
|
4
|
|
|
.
|
分析:
第一类:广东、江苏。科技竞争实力雄厚。其中广东在总体排名中是第一,作为沿海首批开放的城市,雄厚经济实力为科技发展打下基础,从统计的数据中观察到广东在R&D人员(万人年)、R&D科工(万人年)、R&D经费(亿元)、教育财政支出指标中都排到前两名,广东省研发人数众多,加强了科技创新力,从而在新的一轮科技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因此推动了整个科技的发展进程。
第二类:天津、上海。同样都是港口城市,地理位置给其天生的优势,二者在科技竞争力上都表现出强劲的实力。以天津为例分析,从数据中可知天津是全国唯一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高达98.95%的省份,天津在资源重复利用的科技投入较多,如绿色电子制造技术、生态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洁净技术发展。以科技、技术为基础,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来推动经济的增长,这才是城市发展的明智之举。
第三类:北京。北京作为首都,着大量高等院校,从而使其大专以上教育程度比例成为全国第一,而且在科技论文、技术市场成交额、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都表现突出,值得称赞的是北京的产业结构的悄然改变,减少高能耗产业,增加高新技术产业。这也是整个中国的应该调整的——产业结构。北京对科技自主创新的政府支持力度很强,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点。
第四类:福建、重庆、广西、河南、浙江、吉林、湖北等(科技竞争力中等)
这一类总体科技竞争力中等偏下,主要是这些省份都是人口较多的省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劳动就业压力增大。而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是适应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抢抓重要战略机遇期,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整体竞争力。
第五类:辽宁、山西、内蒙古、新疆、贵州、甘肃、宁夏(科技竞争力较弱)
这一类省份都是内陆地区,其教育与科技相比较沿海其他省份比较滞后。在思想观念、体制活力发展协调性等方面人存在差距。这些相对比较偏远的地方聚类分析,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不充分,缺乏核心技术及其应用能力,产品的附加值不高。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加大教育的支出比重,重视科技和专利等高科技及附加值较高的产业。
4.启示
1.加强体制的改革,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鼓励自有知识产权出口产品的技术开发和国际市场开拓,鼓励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及科技创新。
2.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增强将技术投入生产的比例,真正的将科技转化为经济增长的一把利剑,在引进国外的技术时,我们要学会加以改进创新,形成我们的特色。
3.加强国家科技计划资源的集成和部门与地方的协调。要加强国家各项科技计划之间、各有关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在计划制定与实施上的协调,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特别是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以实现最佳组合,产生最大效益。同时要鼓励联合研发与创新,完善相关机制,加强不同企业研发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和运行效率。
4.建立知识产权制度保障和促进科技创新。在实践中,要将知识产权保护落到实处,切实的保护科技创新的成果,严惩和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5.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幅度,加快培育科技创新的资金市场,调动和引导社会资金,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对企业研发活动的投入,尽快实现研发费用与GDP同步增长。
参考文献
[1]卢焱群.科技竞争力是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理论月刊.2002,(11)
[2]刘燕萍.对我国科技竞争力的理解.图书与情报,2003,(2)
[3]赵彦云.当代国际竞争力理论及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5)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