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正确处理好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等交通方式的分工协作关系,整合交通网络体系,推动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联动规划,形成以高速公路、城际轨道、铁路、水路、航道为脉络,以车站、港口、机场为节点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实现合理衔接。最后,通过制定各种交通方式的具体导向政策,明确各种方式的发展方向和适用范围,形成合理共存和优势互补的局面,促进各种交通方式的紧密衔接。
(三)建立健全城市化发展的绿色GDP测量指标体系,依据城市发展类型合理规划城市科学发展的规模,科学估算当地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首先,认真落实各项环保法规政策,研究并采用绿色GDP的衡量指标,将环境成本从经济增长数值中扣除,将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空气质量变化、饮用水质量变化、城市绿化覆盖增长率、环保投资增减率、市民环境诉求事件发生数量等指标纳入到政府官员考核标准。其次,找准城市定位,城市总体规划应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人口规模应当研究本地区资源、环境的保障,符合城市定位和产业结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要着重研究城乡建设用地,做到土地使用性质与土地利用规划相互衔接,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批都要落实耕地保护要求和政策。最后,大力推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与监测,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合理构建资源价格体系,用价格杠杆调整激励社会节约资源。在政策上正确引导消费需求,提倡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提升全民整体生态环保意识和素质。
(四)城市之间要以产业的发展为支撑,通过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来实现区域内城镇间的协调互动、优势互补与共同发展。积极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城市间经济体制环境、要素市场的统一;政府应在信息提供、信贷、产权变更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使产业转移有序、合理;建立合作联动的新机制,正确处理好产业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的关系,解决好产业的聚集和扩散;及时制定和实施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推动和规范城市政府之间区域经济合作,保障各方合法权益,使城市之间的合作能够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及时为企业跨城市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配套服务,建立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政府间协调管理机制,形成城乡协调、产业互补、功能优化、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城市网络体系,从而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36.
2 叶嘉安,徐江,易虹.中国城市化的第四波[J].城市规划,2006(S1),13-18.
4 杨东平等.《2009中国环境发展报告》[Z],2009.
5 Perroux F.Economic Space: Theory and Applica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0(64), 89—104.
6 Boudeville,J.R.Problems of Regional Economic Planning[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66.
7 Christaller,Walter.Central Places in Southern Germany,Jena:Fischer,English translation by Carlisle W.Baskin[M].London:Prentice Hall,1966.
8 A.Losch.The Economics of Location,Jena: Fischer, English translation by New Haven[M].Conn.: Yale Univ.Press,1954.
9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33-235.
10 柯善咨.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扩散回流与市场区效应[J].经济研究,2009(12),85-98.
11 何志扬.城市的经济社会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调整[J].城市问题,2009(3),9-13.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