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上面可导出:
(20)
由此,前面(18)、(19)式显示了劳动供给对相对工资的影响渠道,上面的不等式(20)得到了一个明确的影响结果。即发达地区相对工资同劳动的供给成正相关,而在不发达地区相对工资同劳动供给负相关论文服务。
三 解释和结论
可见,通过在GM模型中模仿生产决定条件的改变,使产生的结果和GM模型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在GM模型中,劳动供给的增加对发达和不发达地区间的相对工资没有明确的影响,在这里为得出的结果做一个解释。
当 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从(18)、(19)式的比较静态分析中,劳动供给对相对工资的影响是通过四个渠道老实现的,首先来看(18)式,当发达地区的劳动供给数量增加时,研发部门得以扩张使g增加,存量 增大,模仿活动增加从而有 增加,使得 降低相对工资的间接影响相对于 被部分抵消。下面再观察(19)式,当不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数量增加时,模仿活动受到鼓励使 增加。如果是在GM模型情况下的 ,模仿的生产效率增加。但是在 时,模仿的生产效率不会增加,而且,随着模仿率的增加, 减少使模仿的生产效率受到抑制。这样, 增加对相对工资的间接影响相对于 的情况被部分抵消。
可见,通过这个更符合现实的技术模仿活动决定条件后,得到了一个明确的结论,劳动力数量对相对工资的直接影响占主要部分,在发达地区劳动供给的增加相应增加了相对工资,在不发达地区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却降低了不发达地区和和发达地区的相对工资比率 。
从上面的模型中可知,在不考虑其他非市场因素时,这种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分析视角上看,劳动供给数量的增加应该对这种地区间工资性收入差异有趋同的趋势。中国在三十年的经济增长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劳动力人口处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在上面的模型中做静态分析时,假设地区之间的劳动力由于非市场因素,劳动力流动受到阻碍。实际上,由于在劳动力地区之间的流动障碍不断地在减小,东西部的工资差异导致劳动力数量大量从不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的转移,在转移过程中,发达地区的劳动供给在增加,这种增加会增加 比率而减少地区间工资差异,同时在不发达地区的劳动供给相对降低,从上面的结论可知,在不发达地区劳动供给的降低会使不发达地区的相对工资上升,也有减少地区间工资差异的趋势。
正如文献综述中介绍的情况,中国出现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应该从非市场因素去寻找原因,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大量转移不但不是加剧东西部收入差距的原因而是起到了改善东西部收入差距扩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鲁,樊纲,2005:《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研究第10期24-36。
[2]林毅夫,刘培林,2003:《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经济研究第3期19-25
[3]王格玮,2009《地区间收入差距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经济学季刊,第1期。
[4]钟春平;徐长生,2006:《创造性破坏与收入差距的振荡式扩大》,经济研究,第8期,114-123
[5]Krugman,Paul R.,“A Model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and the World Distribution ofIncom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7(1979):253–66
[6]Grossman,Gene M.andElhanan Helpman,“Endogenous Product Cycles,”Economic Journal101(1991a):1214–29.
[7].Connolly,MichelleP.,“The Dual Nature of Trade:Measuring its Impact on Imitation andGrowth,”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72(2003):31–55.
[8]Romer,Paul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8(1990):S71–102.
[9]Jensen,Richard A.andMarie C.Thursby,“A Strategic Approach to the Product Life Cycl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Economics 21(1986):269–84.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