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制造业产值长期平衡增长路径的推导与探讨
基于此,可以探讨制造业产值长期平衡增长路径:
已知 ,先做变换,在其两边取自然对数,有:

对t求导数,得:

代入,有:


是制造业产值长期增长的基本微分方程,它表明 是 的方程。从该方程可以看出,对制造业的人均实际投资 用于两方面:一是“资本的深化”,即 ,二是“资本的广化”,即 。
现在探讨各种投入数量以不变速度增长的“稳态均衡”状况,此时, =0。
当储蓄大于投资时, > 时, >0
当储蓄小于投资时, < 时, <0
当储蓄等于投资时, = 时, =0,即实际投资与持平投资相等。无论k从何处开始,它都收敛于k*论文格式范文。
这就可以得出结论:在制造业产值长期增长模型中,无论从哪一点出发,产值总会向着平衡增长的路径收敛,在产值的平衡增长路径上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每个变量的增长率都是常数,且是外生决定的。尤其是,从长期来看,在制造业产值长期增长路径上,人均产出的增长率仅取决于技术进步率。这就给我们启发:制造业的长期发展要追求技术创新,依赖自然资源、劳动力的粗放型模式难以为继。
四、实证分析——以北京市制造业发展为例
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将制造业分为六大产业:电子、机电、交通、医药、都市、基础产业,前四类为现代制造业。制造业在北京市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金融危机使其遭受重大损失,但随着危机过去,制造业发展恢复生机。近些年来其发展特点可以归纳如下:
第一、制造业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现代制造业的比重逐年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迅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技术发展方面,近些年来整体效率理想。从制造业类型看,轻纺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最高,机械电子制造业居中,而资源加工业的效率偏低。北京的现代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以2008年为例,北京的现代制造业工业增加值达10069739亿元,占制造业总计的60%左右,利润总额达3151584亿元,占制造业利润总额的74%左右,从业人数占制造业总从业人数的55%左右[4]。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迅速,以下表(2)显示了从2002-2009年北京市高技术总产值和出口额的变化,可以直观地看出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和出口额不断增加。
表(2)[5] 2002-2008年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与出口额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总产值(亿元)
|
1038.70
|
1221.70
|
1175.90
|
1520.94
|
1750.00
|
2407.00
|
2665.66
|
3194.49
|
出口(亿美元)
|
18.21
|
21.48
|
26.28
|
34.11
|
51.73
|
89.90
|
138.89
|
170.93
|
考察2009年北京市高技术产品的产值与出口的结构,如图(1)和图(2)直观地显示了上述两种比例结构。从总产值考察,电子及通信设备比重最大,2009年占全部高技术产品总产值71.04%,其次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占全部高技术产品总产值13.28%。这二者加起来占全部高技术产品总产值84.32%。从出口额考察,计算机与通信技术比重最大,2009年占全部高技术产品出口额86.35%,其次是电子技术产品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占全部高技术产品出口额9.89%。这二者加起来占全部高技术产品出口额96.24%。可以看到,电子、通信设备、计算机几个细分产业是北京高技术产业的主要支撑,也是首都经济的支柱。

图[6](1) 2009年北京市高技术产品总产值结构
|

图(2) 2009年北京市高技术产品出口结构
|
由于技术创新得到广泛运用,北京市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的升级很显著。本论文用霍夫曼比例逐年降低这一实证来证明。霍夫曼比例指标是能够反映工业化阶段演化高度化程度的指标之一[5]。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消费品部门与资本品部门的净产值之比是逐渐趋于下降,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霍夫曼定理”。其计算公式是:霍夫曼比例(H)=轻工业增加值/重工业增加值。由图(3)是1996—2007年期间,北京市工业产业的霍夫曼比例变化趋势。从中可以看出,霍夫曼比例从1996年的0.44下降到2007年的0.18,由于制造业在北京市工业中占绝对主体地位,以2007年为例,北京市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增加值79%,所以图(3)所显示的工业产业霍夫曼比例图能大致上反映出北京市制造业内部行业结构逐渐高级化发展的趋势。

图(3)[7]1996-2007期间北京市工业产业的霍夫曼比例
第二、制造业在工业中绝对优势地位明显,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相对稳定。
如下图(4)是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表(3)显示了2004-2009年北京市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表(4)则显示了2009年北京市制造业主要指标在工业中所占比重。

图(4)[8] 1996-2008北京市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如上图,显示了1996-2008年北京制造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近几年这一比重一般稳定在18-20%之间。
表(3)[9]2004-2009年北京市制造业基本状况
年份
|
企业单位个数
(个)
|
总产值
(亿元)
|
增加值
(亿元)
|
年底从业人员数(万人)
|
利润总额
(亿元)
|
应交增值税
(亿元)
|
2009
|
6222
|
8273
|
1704.65
|
109.64
|
428.03
|
187.92
|
2008
|
6053
|
6980.14
|
1375.94
|
105.15
|
280.68
|
163.53
|
2007
|
6143
|
6159.28
|
1373.11
|
108.49
|
254.52
|
159.86
|
2006
|
4232
|
4618.48
|
1130.34
|
92.45
|
230.24
|
145.63
|
2005
|
3836
|
3612.96
|
912.11
|
93.31
|
216.43
|
133.32
|
2004
|
4267
|
2775.88
|
695.41
|
101.33
|
119.93
|
106.96
|
表(4) 2009年北京市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工业中的比例
产业
|
总产值
(亿元)
|
增加值
(亿元)
|
从业人数
(万人)
|
利润总额
(亿元)
|
应交增值税
(亿元)
|
工业
|
9648.38
|
2159.41
|
119.25
|
695.61
|
270.67
|
制造业
|
8272.3
|
1704.65
|
109.64
|
428.03
|
187.92
|
工业中制造业所占比重(%)
|
85.74
|
78.94
|
91.94
|
61.53
|
69.43
|
从表(4)可以看出,北京市制造业各项主要的经济指标处于不断上升趋势。2009年,从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从业人数、利润总额、应交增值税五个指标考察,北京制造业占北京工业的比重分别为85.74%、78.94%、91.94%、61.53%、69.43%,在工业中绝对地位很明显。
第三、北京制造业产业集聚竞争力逐步增强论文格式范文。北京市国家级与市级开发区共20个,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依托的高科技产业集聚区整体竞争力为中心,带动了东西“两带”制造业集群的发展。北京制造产业集聚竞争力不断增强,为北京市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带来巨大的积极作用。
五、金融危机后我国国际化城市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上面的模型、推导以及以北京市制造业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制造业产值长期增长与制造业发展路径之关键是技术的提高和创新。然而,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的意义不仅仅是停留在靠制造企业研究与开发(R&D)这一微观层面,其深层内涵是与一个大城市制造业相匹配的发展战略。对于我国的国际化大城市来说,制造业的作用仍然举足重轻,在经济形势良好时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先锋,在经济危机时期则要起着抵御风险的龙头作用。总结来说,金融危机后我国国际化城市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有:
第一,我国的国际化大城市发展制造业,应该以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我国是个劳动力大国,廉价的劳动力造就了“世界制造工厂”,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未来一段时期还要继续,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逐渐转移到二线城市或内陆地区,国际化大城市的制造业应该以技术密集型为主。这其中的原因是很明显的,首先如前面的模型推导与分析指出,从长期来看,在制造业产值长期路径上,人均产出的增长率仅取决于技术进步率。所以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业,提高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竞争力是可行之策和长久之计[6]。另外,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在国际化大城市集中力量发展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二线城市,有利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就业压力、增强国家整体抵抗危机能力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像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这些大城市,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力度重点发展具有高新技术优势的现代制造业及高附加值的现代都市工业。比如北京,是我国最大的科研教育基地,在科技、教育、人才和信息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种资源优势为北京市发展具有高新技优势的现代制造业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第二,国际化大城市制造业应采取“适度发展”战略。一个大城市制造业的发展应该与产业发展规律,城市定位等相匹配,每个城市的历史沉淀、发展历程、文化氛围不一样,制造业的发展也应该有所区别。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总体规划将把北京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在四个方面: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北京市要建成综合性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除了强化现代商贸、信息技术、金融、科技教育、等中心建设外,制造业的发展也是不可忽略的。学术界有一种偏激的观点认为现代大城市的发展要以第三产业为主,制造业往往资源消耗大,应采取“退出战略”。本文并不同意这种观点,理由是制造业的退出会使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较大的限制。这是因为,第三产业包括了消费型服务业和生产型服务业,生产型服务业与制造业联系紧密,制造业的衰退将直接影响到其发展,比如制约就业数量、阻碍增长速度和总量规模等。同时由于产业是关联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制造业的衰退也会间接影响到消费型服务业的发展。出于该理由,伦敦、纽约等国际大都市近年来开始重新定位制造业的地位,它们制造业的发展并没有出现衰退的趋势[7]。因此我国的国际化大城市制造业今后不宜采取退出模式,应该“适度发展”原则。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