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模型与数据说明 参考ColeandElliott(2003)的模型,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和本文实证目的,得到本文使用的模型: lnCE=β+βlnE+βlnEL+βlnF+βlnM+βlnT+ε 本文选取2000-2007年浙江省、广东省、江苏省的相关数据。其中CE表示各省碳排量;E代表各省1952年不变价表示的出口额,基础数据来源于各期《中国统计年鉴》;EL代表各省资本劳动比率,等于1952年不变价表示的资本存量与就业人数的比值。理论上,资本劳动比率增加,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化,即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上升。资本存量数据依据张军等(2004)设计的方法推算而得,就业人数数据来源于各期《中国统计年鉴》;F、M、T分别代表各省外资企业出口占比、出口中机电产品占比和出口中加工贸易占比,基础数据来源于各省统计年鉴。为消除异方差,对各序列取自然对数。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1.三省整体分析 以碳排放为被解释变量的三省面板数据回归结果见表4。由模型估计结果可知,碳排放对出口额的弹性系数为0.099,即出口额每增加1元,碳排放量增加0.099吨,说明出口对碳排放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占比对碳排放的影响系数为-0.89,表明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碳排放量就减少0.89吨。碳排放对外资企业出口占比、加工贸易出口占比的弹性系数分别为1.06和0.35,说明出口额中外资企业出口额比重和加工贸易出口额比重提高,都会使碳排放量增加。机电产品出口占比的系数为-1.13,表明出口产品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最大。 表4模型估计结果 
 
    
        
            | 变量 | 回归系数 | 方差 | t统计量 | 概率  |  
            | LNCE | -0.641285 | 0.145936 | -4.394299 | 0.0005 |  
            | LNE | 0.098673 | 0.094653 | 3.042477 | 0.0513 |  
            | LNEL | -0.897612 | 0.148823 | -6.031398 | 0.0000 |  
            | LNF | 1.058343 | 0.195181 | 5.422366 | 0.0001 |  
            | LNM | -1.130216 | 0.210139 | -5.378414 | 0.0001 |  
            | LNT | 0.34814 | 0.081226 | 4.286038 | 0.0006 |  
            | 统计量 |   | 统计量 |   |  
            | R-squared | 0.999821 |  Mean dependent var | 567.337 |  
            | Adjusted R-squared | 0.999725 |  S.D. dependent var | 74.6002 |  
            | S.E. of regression | 1.236821 |  Sum squared resid | 22.9459 |  
            | F-statistic | 10457.46 |  Durbin-Watson stat | 2.13978 |  
            | Prob(F-statistic) | 0.000000 |   |   |  2.三省差异分析 (1)2000-2007年浙江省每万元出口额碳排放量为6.8吨,在三省中位居第一,表明浙江省“三低”贸易模式对环境污染的程度是最大的。浙江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众多,这些企业一方面在发展的过程中只注重眼前短暂的利益,忽视对环境的保护,环保投入和污染治理弱化,另一方面实行粗放型发展,出口产品的结构层次比较低,资源转化效率比较差,造成严重的污染。所以,虽然浙江省外资企业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比较低,“环境成本转移”效应较弱,但是民营出口企业单位产品能耗较高,造成浙江省单位出口额碳排放量最高。 (2)2000-2007年广东省每万元出口额碳排放量在三省中最小,证明广东省“两高”贸易模式环保效率最高。从宏观层面来看,广东省碳排放规模在三省中最大,但它的出口规模也遥遥领先于另外两省,使单位出口额碳排放量降低。从微观层面来看,广东省出口品结构较高,2000-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平均占比达到66%,较高的机电产品出口占比减缓了碳排放的速度,其影响大于高加工贸易出口占比、高外资企业出口占比带来的“高碳排放”效应。 (3)江苏省单位出口额碳排放量高于广东省,但低于浙江省。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省积极进行产品结构升级,其出口产品中污染较小的机电产品比重提升较快。与此同时,江苏省也大力开展招商引资,2000-2007年外资企业出口占出口总额的平均比重为73.6%,居三省之首,外资企业在我国进行对环境有污染的生产活动,其对环境的影响已经超过了高层次出口产品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减弱作用。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浙、粤、苏三省的面板数据分析了贸易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整体来看,出口规模扩大会增加碳排放量,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的增加有利于减少碳排放,外资企业出口比重、加工贸易比重提高会增加碳排放。从各个省来看,碳排放量与贸易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浙江省“三低”模式带来的单位出口额碳排放最大,这主要是由于该省众多的民营企业环保意识差,出口品结构层次低。江苏省外资企业出口占比高,外资企业转移环境成本使该省单位出口额碳排放量较多。广东省“两高”模式带来的单位出口额碳排放最少,主要得益于广东省出口品结构层次较高。 综上所述,为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最好的出口模式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高、出口品结构层次高,加工贸易比重低、外资企业出口比重低。发展这种理想的贸易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调整出口和引资政策。由于中国是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进行出口贸易,以十分优惠的条件吸引外资,使得外资企业所获得较大的利润,然而其污染却留在了国内。因此要实现生产福利最大化,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制定相关的政策来限制外资出口企业“环境成本转移”,同时也要防止本土企业承担环境成本。 (二)提升出口品的科技水平。加强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经验和科技,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对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出口给予一定的补贴,提高出口企业的产品结构层次,加大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