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本文利用因素分析法借助Kaya恒等式对1990年~2007年间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子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是高碳排放的主导因素,人口是增加CO2排放的重要因素,能源强度的降低对减排的贡献功不可没,能源结构改善对减排的效果不甚明显,并提出破除以GDP为纲的迷思,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人口结构、宣扬低碳理念,改善能源结构及提高能源效率等策略建议。
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恒等式,排放,能源消费
引言
近年来,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日益受到各国重视。目前,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将会是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本文借助Kaya恒等式对我国1990年~2007年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实证分析,力求比较精确地量化各因子的贡献率,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低碳经济的的可行性策略。
1Kaya模型及分析方法
1.1Kaya恒等式及其涵义
Kaya恒等式由日本学者YoichiKaya提出,它揭示了CO2排放与经济、政策、人口之间的联系,可以表述为:
式中:CO2、PE、GDP和POP分别代表CO2排放量、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国内人口总量。此外,CO2/PE、PE/GDP、GDP/POP又可以分别被称为能源结构碳强度、单位GDP能源强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在影响CO2排放的四个因子中,碳强度与能源种类有关,化石能源中,煤的碳含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有一定的碳含量,而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都是零碳能源。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共同影响能源强度,工业通常比农业、服务业更耗能,技术水平高则能耗低。同等条件下,人口增长、GDP增长,碳排放不可避免增加。
1.2分析方法—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指数法原理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和发展。这种方法的分析思路是,当有若干因素对分析指标产生影响时,在假设其他各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顺序确定每个因素单独变化对分析指标产生的影响。针对Kaya恒等式,假定基年和T年CO2排放总量为C1和CT,ΔC代表T年相对于基年CO2排放总量的变化,则有:
ΔC=CT-C1(2)
假定CO2/PE=CP,PE/GDP=E,GDP/POP=G,碳强度对CO2排放的影响可用ΔCP表示,能源强度效应可用ΔE表示,GDP(经济规模)效应可用ΔG表示,人口效应可用ΔP表示,则:
ΔC=CT-C1=ΔCP+ΔE+ΔG+ΔP(3)
ΔCP=(CPT-CP1)×E1×G1×P1(4)ΔE=CPT×(ET-E1)×G1×P1(5)
ΔG=CPT×ET×(GT-G1)×P1(6)ΔP=CPT×ET×GT×(PT-P1)(7)
从上式也可得出:
ΔC=CT-C1=CPT×ET×GT×PT-CP1×E1×G1×P1(8)
这与我们的习惯思维是相符的。
2实证分析
2.1数据来源与计算
计算所用的CO2排放数据来源于国际能源总署(IEA)的统计,能源消费、GDP、人口数据来源于我国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统计年鉴2009》。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考察经济规模(GDP)效应时,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GDP的名义增长并不会带来能源消费实物量的增长,也就不会导致CO2排放增加,因此,为了保证前后数据的可比性,GDP数据均按1990年不变价格折算。计算所得各因子贡献率如表1所示:
表11990年~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因子分析结果(基期:1990,万吨CO2)
年份
|
碳强度效应
|
能源强度效应
|
经济规模效应
|
人口效应
|
总效应
|
1991
|
94.80
|
-8291.07
|
16808.64
|
3036.65
|
11649.02
|
1992
|
-1243.59
|
-25267.12
|
42953.63
|
5978.27
|
22421.19
|
1993
|
2772.12
|
-39358.27
|
69727.85
|
9424.73
|
42566.42
|
1994
|
-748.22
|
-50630.29
|
92287.07
|
12802.17
|
53710.74
|
1995
|
2972.07
|
-57893.71
|
115763.69
|
16934.98
|
77777.03
|
1996
|
2591.10
|
-64077.44
|
135597.30
|
21033.38
|
95144.34
|
1997
|
8.05
|
-78268.04
|
143603.05
|
23550.40
|
88893.47
|
1998
|
14279.19
|
-100377.81
|
154689.84
|
26722.99
|
95314.21
|
1999
|
3509.26
|
-103698.09
|
156673.32
|
28136.91
|
84621.41
|
2000
|
-5159.00
|
-105157.27
|
163538.29
|
30133.88
|
83355.90
|
2001
|
-9018.95
|
-108424.94
|
172972.37
|
32548.59
|
88077.08
|
2002
|
-6686.89
|
-112649.45
|
192956.62
|
36805.26
|
110425.54
|
2003
|
-6012.72
|
-107966.04
|
232133.33
|
44624.19
|
162778.76
|
2004
|
-1647.79
|
-103933.21
|
284586.01
|
55236.16
|
234241.17
|
2005
|
-398.87
|
-104381.14
|
326240.23
|
64044.26
|
285504.48
|
2006
|
1855.76
|
-107588.16
|
372352.27
|
73502.98
|
340122.85
|
2007
|
1234.63
|
-112694.44
|
412411.12
|
81771.35
|
382722.66
|
总效应
|
-1599.05
|
-1390656.47
|
3085294.63
|
566287.14
|
2259326.25
|
2.2数据分析
通过计算所得的1990年~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因子的效应如表1所示:人口和GDP是导致我国高碳排放的主要原因,能源强度和碳强度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了减缓了碳排放的速度。具体而言,人口累计贡献率达25.06%,人均GDP贡献了136.56%的二氧化碳,而能源强度和碳强度改善贡献达-61.55%、-0.07%。
从表1可以明显看出,自1990年以来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近二十年来CO2排放的主要原因,2007年相对于1990年经济规模贡献了107.76%的CO2,累计贡献达135.56%。2007年不变价格GDP(100350.5亿元人民币)为1990年(18667.82亿元人民币)的5.38倍(图1),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能源需求的强劲攀升,从98703万吨标准煤(折算后)上升到265583万吨,而这也直接导致了CO2排放暴增,2007年相对基期排放增加了38.27亿吨,达60.71亿吨,增长了1.71倍,这一时期由于经济规模因素累计排放增加308.53亿吨。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经济发展取得可喜的成绩,但近年来,由于我国政府推行的以GDP为纲的发展理念,大规模增加投资支出,投资占GDP得比重过高,而居民消费呈逐年下降之势(2007年只有35%)(图2),与发达国家60%以上的居民消费率相距甚远,预示着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盲目靠投资拉抬GDP导致部分地区、行业已经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据中国欧盟商会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铝业的产能利用率预计为67%;风力发电业为70%;炼钢业为72%;水泥业为78%;化工业为80%;炼油业为85%。严重的产能过剩不仅造成经济总量虚高的假象、有损进一步的发展,而且耗费了大量的能源,排放了更多CO2.
人口也是增加CO2排放的重要因素,虽然中国的人均碳排放仅接近于美国的五分之一,是发达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人均水平的33%,尚不到世界平均水平,此外,中国多年来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由于由于人口基数大,从1990年的11.4亿增加到13.2亿,加之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市,由此带来能源消费的高速增长,这一时期由于人口因素对CO2排放贡献达25.06%,累计增加了56.63亿吨的排放,人均碳足迹也由1990年的1.96吨增加到4.59吨(图3)。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