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我国高校德育体制的挑战
大众化教育时代,由于大学生群体多样化,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也多样化,学校和学生横向联系迅速发展,使高等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社会化”趋势。尤其是随着高校推行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发展、后勤社会化程度提高、学生公寓的增多,以及互联网信息传播、更新速度的加快,高校与社会间的围墙逐渐打破,高校社会化的趋势不可逆转。这就导致以学生会和班级为主体的学生基本组织形式弱化,使高校的德育“鞭长莫及”,无法将德育工作落实到教学管理及后勤的各个环节,从而使高校德育与整体高等教育有相分离的趋势。因此,探索具有现实导向意义的高校德育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我国高校德育体制面临着挑战。
4.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者素质的挑战
在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通过这种信息优势,德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起威信,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这样就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在大众化教育时代,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信息优势减弱了,高校德育传统权威受到挑战。由于网上信息涉及面极广、更新速度快,它几乎包含了人类所创造的所有知识财富,这样学生通过网络随时都就可以查到各种信息。而德育工作者有时候甚至会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现在,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者经常上网的人数和次数远远少于大学生上网的人数和次数。特别是年龄偏大的德育工作者,多数人由于没有受到系统的计算机及英语教育,面对迅猛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科技往往手足无措,很难掌握网络技术。可见,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面临挑战。
三.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高校德育创新对策研究
1.创新德育理念、更新德育观念
多年来我们在德育方面所形成的德育观念和理念是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一脉相承的,在当今社会实践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德育观念和德育理念也必然要求有所创新。论文参考。
(1)确立“以人为本”的新主体观的德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扬弃了以往将大学生纯粹作为教育客体,被动接受的旧的理念,它将德育作为一种人本德育,揭示了德育客体与外部世界的同一性,强调了德育主客体的统一,开发了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在与外部世界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同时的主体意识,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在德育的实践活动中能够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反映出大学生作为人的自我意识、人的本质属性的丰富性,并对这种自我意识和本质属性赋予了鲜明的个性特征,从而强化了高校德育的针对性。
(2)确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德育新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种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的德育新理念使高校德育的认知性、社会性和创新性得到丰富和发展。使高校德育的认知性不再是简单进行道德行为教育,而是重在道德认知,把重点放在培养大学生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自我道德修养能力的提高上;使高校德育的社会性更加广阔,能够将高校德育与社会及现实生活紧密交融在一起,依据社会需求和不同大学生群体的生活实践开展德育;使高校德育的创新性更富于变化发展,能够根据大学生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行德育诸要素的更新,从而在科学发展观中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支持。
(3)确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德育新理念
由于大学生群体的多样性,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高校德育的新理念是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德育和谐,能够使高校德育突出引导、协调和化解的功能,帮助不同群体的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社会、自然以及他人的关系,协调大学生自身利益要求,关注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化解大学生中出现的非对抗性的矛盾与冲突,营造和谐的德育环境,促使大学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4)确立开放、适度超前“大德育观”的德育新观念
大众化教育时代,多种生活方式、多元价值观念对教育对象的冲击越来越大,多样的大学生群体的教育背景越来越复杂,大学生的思想越来越活跃,它要求高校德育者必须努力更新德育观念,从封闭的德育观转变为开放的大德育观。所谓“大德育观”即全方位的德育模式,是指把高校德育的内容、原则、方针同各种载体、媒介结合起来,不断开拓德育领域,有效整合德育资源,使德育切实落实到大学教育的每一环节,从而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感染、熏陶多样化的大学生群体。另外,高校德育要加强预见性,任何不正确思想的形成都不是无规律可循,而是有一个量变积累的过程。因此,要防微杜渐,德育观念要适度超前,尽量摸清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对意见不一致的成员,要耐心做好疏导工作,从而使高校德育发挥更大的时效性。
2.创新德育内容,提高德育实效
加大德育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这是创新德育内容的基础。长期以来,高校德育内容存在着缺乏时代性、全面性、针对性等弊病。而当今的时代特点,要求德育创新要打破思维定势,学会从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大背景条件下来观察教育现象,以长远的眼光审视和研究未来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走向和特点,看清今后一个时期内培养的人才将面对什么样的世界格局和国内环境,并结合不同大学生群体的自身特点进行德育创新以加强高校德育战略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德育创新实践上,要加强传统教育内容与现代教育内容的统一和本土教育内容与国际化教育内容的统一。在继承和发扬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高扬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的德育传统的同时,创新服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时代的德育内容。进行公平竞争观念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优胜劣汰并反对不正当手段竞争的德育内容;进行利益观上的教育,教育学生关心我国的经济建设但反对一切向钱看;进行平等、互助观念的教育,教育学生能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法治及心理素质教育,让学生知道首先要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然后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等等。
3. 创新高校德育方法
首先,要灌输与渗透相结合。加强引导“灌输”理论是列宁在20世纪初提出的。无疑,马克思主义需要灌输,先进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成果需要灌输。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我们的高校德育要毫不动摇地“灌输”,理直气壮地“灌输”。只不过在新的形势下,要创新“灌输“方法,拓展”灌输”空间,讲求“灌输”效果,要重在引导,在“输“字上下功夫。着重以感染、熏陶的方法进行渗透和指导,能够有效防止教育对象逆反心理的产生,对教育对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从而实现高校德育方法上的革命。其次,要优化教学手段。把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开辟网上德育,加强德育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发挥网络媒体先进、快捷、信息容量大的优势,进行平等互动式的网上德育。最后,要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改变过去德育“过程式”的教育方式,使高校德育从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让更多的学生通过下乡、实际考察、调研等活动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思考能力,从而逐渐决定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态度。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