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以道德灌输和人文精神熏陶为主要特征的高校德育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一直是中华民族维持社会发展和稳定的主要手段,历来倍受统治者的青睐与重视。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大力开展德育创新,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不仅具有重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所以,针对大众化教育的时代特点,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德育工作,大力开展德育创新,增强德育实效性,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具有必要性和针对性,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众化教育,高校,德育创新
一、高校德育创新的必要性研究
1. 高校德育创新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要求
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而产生的教育事业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推进作用。综观世界其他国家的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就可以说明,各国对教育推动社会发展、推动时代进步的作用认同是一致的。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无可辩驳的证明,没有教育,人类的文明成果将无法传承,社会进步也将失去强有劲的推动力。而德育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它对一个国家、一个国族的价值理念、道德准则、民族精神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道德灌输和人文精神熏陶为主要特征的高校德育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一直是中华民族维持社会发展和稳定的主要手段,历来倍受统治者的青睐与重视。而且在高校德育过程中,逐渐积淀和流传下来许多优秀的道德传统和民族精神更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象征,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校德育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冲击,德育的效果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大力开展德育创新,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不仅具有重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2. 高校德育创新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建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全面和谐的
社会。首先是人与社会的和谐。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其它的一切都无从谈起。必须要让每一个社会成员深切认识到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从而更加自觉地维护社会稳定。其次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要确保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可承受能力之间的和谐,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一味追求经济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第三就是人与人的和谐。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具备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三者的和谐,对当代高校德育创新提出了新要求。我国未来先进思想、精神、文化的创造群体将是今天的高校大学生,他们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今天的他们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决定着他们明天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所以,针对大众化教育的时代特点,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德育工作,大力开展德育创新,增强德育实效性,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具有必要性和针对性,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高校德育创新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当前,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相应地也会引起并迫切要求高校德育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大力改革创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 高等教育形式日趋多样化。“已不再是单一形式的实体大学,还有虚拟的网上大学;有公办的,也有民办的;有教育部门办大学,也有工业界办的大学;有以市场为主导的企业化大学;有研究型大学,也有高级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教育的这些变化给高校德育带来了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许多新课题、新要求。同时高等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产生了多样化的大学生群体。有统招生、自考生、成人、函授、夜大及联合办学的网络大学生等等。面对复杂的大多学群体,以往的高校德育的格局和模式就显得陈旧,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使得高校德育有脱离整个学校教育管理体系的趋势。这在经济、政治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不但考验着社会主义高校的德育工作,而且将影响到社会稳定,国家振兴甚至民族未来发展的大计。因此,如何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研究落实针对不同大学生群体的德育模式进行德育创新便成为高校德育研究的新课题。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给高校德育带来的挑战
1.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我国高校传统德育模式和方法的挑战
面对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的特定的社会情景,为确保新一代知识精英社会态度和政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适时地调整高校德育方针和策略、进行德育创新是十分必要的。但“我国的道德教育从主流方面看至今还处在一种传统的模式之中。这种模式把道德教育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影响的过程,而所施加的道德影响又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1]所以就培养方式而言,灌输模式虽然是德育中的主要方式,但我们不能仅仅把灌输当成一种手段,更要把它当成一种理念、一种目标,为了达成这种理念和目标,可以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只一味地“强硬灌输”,只能造就一大批缺乏主体意识、缺乏能动性的唯唯诺诺的顺从者,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塑造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世纪人才相去甚远。而把灌输只当成手段而不把它当成教育理念和德育目标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是德育难以取得实效性的重要原因。因此,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高校德育如果仍然采用封闭单一的模式,沿用以往的那种单纯“说教式”的工作方式,采用只讲大道理的传声筒式的教育方法,运用强硬灌输的手段,去教育学生一味地顺从德育课本上或学生规范中的条条框框,的确已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发展要求了。大众化教育条件下开放的信息社会与封闭的传统德育模式和方法产生了冲突。高校的德育模式和方法面临着挑战。论文参考。
2.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我国高校德育内容的挑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人们通过传媒等各种途径获取的知识和信息越来越多。对于正处于心智发育高峰期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兴趣广泛,精力旺盛,充满了对知识和信息的渴求,往往能够较快地获得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论文参考。一方面,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高校德育的理论教条,会因其知识陈旧和信息量小而失去兴趣;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侵蚀。他们面对所获得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感到茫然,凭借他们现有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无法对获得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整合,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澄清观点,理出线索,形成思路,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在内容上要创新,在加快知识更新的过程中,要注重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与伦理性、政治性与历史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结合。然而我国高校德育内容的“泛政治性”的特点,很难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多样化的需求。因此,我国高校德育内容也面临着挑战。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