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德育论文

试论现实德育走出困境的策略:生活教育策略_理想教育

时间:2013-03-14  作者:佚名

论文导读::现实德育的困境:与生活疏离。德育走出困境的策略:回归生活教育。失落的理想教育。难以企及的榜样教育。
论文关键词:现实德育,生活教育,理想教育,榜样教育
 

一、现实德育的困境:与生活疏离

(一)失落的理想教育。人们一般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大,如果能从小树立美好的道德理想,就会夯实德育的基础。因此在理想教育中,堆积了无数有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利他精神等条条框框。班主任以训导者的姿态,命令学生继承或养成“无私奉献”“舍己为人”“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等道德理想或原则。但随着学生的成长,与社会的频繁接触,对生活的深入了解,他们的道德困惑会越来越深,而班主任老师却不能为之疏导,势必会使学生产生对理想的不信任,甚至产生冷漠和抵触情绪。

(二)难以企及的榜样教育。学校德育中,榜样的确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的道德认同与推崇往往成为学校判断和确立榜样形象的主要标准,然后再通过教材或教师等途径呈现给学生。这种判定与确立,多源于确立者的主观意志,属于由外至内的逻辑,即期望通过外在的呈现使学生产生内部的变化。这种逻辑有其合理之处,但对学生个体的认同和需求往往考虑不足。虽然近年来已注意尽量贴近生活,但在榜样的选择上,大多仍是从特定的人群中选出,有特定的道德和职业特征,一般是获得成功或做出突出贡献的成年人,以革命先烈、领袖、著名人物或时代性榜样人物等伟人化形象为主,多为被抽象化和概念化了的典型形象,形象的丰富度与层次感比较缺乏,使得学生感觉被动理想教育,并产生距离感,削弱了榜样教育的效果。

(三)虚拟的道德实践。近年来,检查、达标、争强蔚然成风,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有些学校不惜造假甚至违心地让学生说假话,从而使一些学生迷惑不已,无所适从。再者,德育方法简单呆板,大多以灌输代替自我内化,高要求,不落实,摆花架,走过场。如到街道打扫卫生,为老人服务等等是当前学校常见的道德实践活动。但由于这些活动大多并非出自学生内心的真实意愿,除了吃点苦之外,并不一定能带来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提升,也不一定能促进日常情感向道德情感的升华。因此这样的活动常常流于形式,转瞬即逝。这是学校对自身德育的严重否定,这势必难以发挥德育对学生人生实践的引导效力。

以上所举几个现象并不能代表德育的全部,但这些作为一种现实存在,不难看出其所体现出来的“高蹈”倾向,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必然难以发挥出德育对学生人生实践的引导效力论文网站大全。

二、德育走出困境的策略:回归生活教育

(一)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其真谛是教育从生活中来,教育服务于生活,教育不能拒绝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人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

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3、“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理想教育,“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总目标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做真人,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德育目标。

(二)德育回归生活教育的策略

1.德育内容联系生活。学生在课堂接受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更多的是在课余和社会中生活、活动、学习等,社会是个大熔炉,鱼龙混杂,积极的、消极的、先进的、落后的、高尚的、低级的混杂在一起,我们应创设一个具有自由发展的、有秩序的、愉快的、充满生机的道德教育环境,从自己说起,从身边说起,从生活说起,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在生活中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对道德规则的理解,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

目前,互联网发展迅速,广大的学生也相应成了'网民'。网络教育这一形式,因其新颖,又贴近学生心理,很受欢迎,形成了一个新的德育层面,德育教育要充分利用这一形式开展德育活动,从而发挥网络在德育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2.德育方法贴近生活。德育的过程其实是通过“教”和“学”的活动实现学生道德自觉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确立学生中心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德育情景,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如主题班会、课堂辩论、小组讨论、小品表演、演讲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走上讲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笔者曾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一课教学中,在课前学生对生活环境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了'要金钱还是要环境?'的辩论活动。笔者提前一周把课堂辩论的题目、内容和形式告诉学生,让他们作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辩论中,学生们的思维十分活跃,为论证自己的观点引用了大量的具体事例和理论依据,个个畅所欲言,气氛十分热烈,每当精彩处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不失时机地对辩论进行引导、点拨和总结。在辩论活动中,学生明晰了金钱与环境的辨证关系,增强了环保意识,认识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这次活动取得了学生自我教育的实效。

3.德育途径走向生活。德育的途径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论文网站大全。教师要坚持“做中学”的思想,让学生在做中感受、体验、领悟,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杜威曾指出,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从儿童参加社会生活出发,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理想教育,也没有什么目的。”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学生求知锻炼的大课堂。但是,如果学生不去参与,或有所见闻却没有深刻感悟,学校里所获得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仍旧不能上升为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带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中的“活”教材,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问题,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提高,以学生的眼光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使德育途径走向生活,正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主管理、自主参与活动、锻炼实践能力、履行社会责任。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接受教育、接受磨炼,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生活。

4.德育主体走进生活。以人为本是现代德育中的一个重要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德育活动都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学生始终是德育的主体。一切外因,必须通过这一主体发挥作用。'重智轻德'的危害已被人们所认识,'成才先成人'已成为有识志士的共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先就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之能谈;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之能学渴望学的东西;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之能接触自然和社会。由此可见,德育必须让学生走进生活,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鼓励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现代德育面临的困境在于与现实的生活疏离。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德育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德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大教育观,对破解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困境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梁亚娟.回归生活世界——从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谈起[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杨骞.课程改革与生活化原则[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1,(5)
3.迟艳杰.教学意味着“生活”[J].教育研究,2004,(11)
4.郭元祥.“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05,(9)
5.郭华.评教学“回归生活世界”[J].教育学报,2005,(2)
6.邓玉明,李国华.“课程生活化”不要走入误区[J].中国教育学刊,2006,(3)
7.刘志山.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辩证发展之路[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9)
8.冯文全,屈陆.论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9)
9.肖川.道德教育必须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3)
10.朱春英.重返生活世界:走出道德教育“灌输”的困境[J].江苏高教,2005,(4)
11.邓小燕.论生活中的道德教育[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3)
12.宋艳.生活道德教育模式之建构[J].探索,2005,(2)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加强公德教育,构建和谐社会_高校
下一篇论文:重视人文关怀落实管理育人_逆反心理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德育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德育论文
读者推荐的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