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毕业论文 > 大学毕业论文

关于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对策研究

时间:2011-04-24  作者:秩名
在一些边远的、教育不发达的地区,大部份的教育是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考核标准。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学校注重的不仅仅的学生的成绩,还有在德、智、体等真正全方位的关注学生的发展。而那些边远地区来的学生,可能在沟通技巧、知识面、组织管理能力、业余兴趣爱好等方面落后于城市学生。这使得原本在地方十分优秀的贫困生,变成在大学里面默默无闻的普通学生。这样的一种落差,贫困生如果没有及时的协调适应的话,就会带来心理失衡。
2、家庭因素的影响
贫困家庭不仅包含贫困经济,也包含一种贫困文化。这样的贫困家庭所持有的贫困文化就是他们心理的反映,即他们的思维,信念,习惯等等。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仍带有自己家庭社会身份的特征,表现为语言、衣着、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与个人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符号,从而形成一种贫困文化的所谓“社会遗传”。[3]他们在自己家庭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使其在大学里很难融入校园的文化氛围和其他同学的生活圈子,甚至对一些比较富有的同学的生活方式,采取强硬的敌对。到了临近就业期,一些城市里长大的学生,因为其家庭背景等因素,使其在就业上比贫困生更来得容易些。相比较之下,那些努力地去到处应聘的贫困生,却因为没有社会背景,到处碰壁。在这样的就业环境下,贫困生容易造成心理困惑,认为自己千好万好,还不如人家有一个牛爹好。会对自己的家庭产生怨恨,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是因为自己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背景做支持。这样一来,就很容易产生心理畸形。
3、社会因素
毫无疑问 ,学校和社会对贫困学生的救援工作使得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目前高校当中学生贫困人数,据不完全统计,占到了学生总人数的20%。从数字上显示,贫困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学校和社会能够提供的救援的面以及个体接受的救援的量,还是远远不够的。并且高校对贫困生的援助方式也很单一。大多数教育者坦言对贫困生的帮助大多是物质和资金上的,对他们的思想和心理状况一般很少关心,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也没有及时得到专业心理辅导。由于我国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加之贫困生的心理不够成熟,导致一些学生虽然经济上得到了慈善事业的救助,但心灵上却受到了伤害。觉得自己成为社会和学校的包袱,觉得自己被贴上了贫困生的标签,常常使自己在学校生活中抬不起头。
4、个人因素
有的贫困生有时自我评价过高,自我期望值过高,偏离实际水平,一旦受挫,便产生悲观、失望、消沉、偏激的心理问题,又有不少贫困生自我评价偏低,认为自己万事不如别人,自信心逐渐丧失,整日叹气,自我调适能力偏低,性格心理极其脆弱。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引导对策

贫困大学生问题的解决,除了在经济上广开门路,通过提供国家学生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奖学金等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物质问题。还应该重视对贫因生的心理疏导,从心理上的人文关怀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其一,学校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把健康心理教育灌输到其教育教学理念当中去。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知识理论教学的角度等多角度出发,全方位关注贫困生的心理成长。
其二,学校不定期地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及时发现有问题的贫困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
其三,建立贫困学生心理档案。通过心理咨询室工作的开展,由专职或兼职心理教师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贫困生建立“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机制,对贫困生的心理动态掌握一手的资料。对有问题的贫困生从认知过程、情绪调控和行为训练三个维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信心得到增强,使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得到改善,及时排除成长中的一些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而使贫困生的心理素质都获得全面提高。
其四,开展心理讲座。通过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使贫困生能够正视自己,用乐观向上的情感来应对暂时的困难,能够科学的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合理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坚强的意志、积极的态度应对挫折。
其五,加强一线学生工作者“辅导员”的心理培训。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不仅要在生活上、学习上提供指导,同时也要懂得了解贫困生的心理。让贫困生在除了能在学校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得到帮助以外,还能从辅导员这里得到倾诉和关怀。及时的处理和发现心理问题。
其六、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训练。通过开展团队辅导课或心理健康课程,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在自信心、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技巧,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
2、营造学院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心理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应该加强以营造良好校风为主要工作的校园文化建设,摒弃校园文化中的一切假、丑、恶的现象,追求以真、善、美为境界的精神家园。学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学校还应积极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使贫困生在社团活动中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深刻地体验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贫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要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管理工作,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3、鼓励学生自我心理脱贫
贫困并不是成为自暴自弃的理由,在贫困面前,如何让自己在逆境当中最快最好的成长,这也是对每一个贫困生提出的挑战。贫困生因为家庭环境的因素,大多都比较早熟、懂事、更能够吃苦耐劳、有较好的勤俭朴实的生活习惯、能够想别人之所想,这都是贫困生的优点。贫困生应该看到自己的优点,使自己成为精神上、知识上的富裕者。如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洪战辉的事例,就是贫困生自强自立的真实写照。
4、动员全社共同关注
目前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问题,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社会也是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高校要建立和谐校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如何促进贫困大学生群体与整个学校、整个社会的和谐。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明显增多,这背后也暴露了整个社会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阶层分化等问题。和谐社会应该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够得到妥善协调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措施,在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困难的同时,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与培养
下一篇论文: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预测与分析
毕业论文分类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护理毕业论文 会计毕业论文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 法学毕业论文
相关大学毕业论文
最新大学毕业论文
读者推荐的大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