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尔.杜兰特称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非洲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非洲大陆东北角的尼罗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 美国史家都如是说。 然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的第三卷中讲古典文明是却一带而过,说“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尼罗河、以及印度河和黄河岸边诞生了第一批欧亚大陆文明”。 尼罗河本就属于非洲,要诞生文明也应该是非洲文明,怎么可能和欧亚大陆文明产生关系。再看第五编“公元1500年以前各孤立地区的世界”、第六编“西方崛起的世界”、第七编“西方占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第八编“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从这些大标题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历史进程和时代变迁完全是由于西方世界的影响,如果没有西方文明的前瞻性,其他地区就不会发展或是发展落后。这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的表现。
2.从具体内容看,过分强调欧洲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巨大作用。全书内容的第六编、第七编和第八编,从405页到783页,用差不多一半的文字,大幅度描述西方世界对于亚非拉地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的重要性和主导作用。在论述科学革命的历程这一章节时,说“科学革命却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其原因似乎在于,科学仅在西方才能成为一般社会的组成部分”。 这无疑是说除了西方国家之外,其他地区和国家是没有发展眼光的,将一直处于愚昧无知的时代,要是什么时候产生了科学发明或者科学理论,都是得益于西方国家的先进思想的传播和影响。就中国而言,东汉的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不算是一项科学吗?火药、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等四大发明不算是科学吗? 将科学说成是西方的独特产物,这不免有夸大其词的嫌疑。其次在第35章“全球统一性的巩固”时说“1763年至1914年间作为一个欧洲直接或间接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 试想一下,作为全球的主人的话要有多大的权力,1763年到1914年间,世界上虽说到处布满了欧洲人的足迹,但是作为主人,那么其他所有地区或国家就应该完全听从于欧洲、臣服于欧洲,换句话说就是欧洲要完全控制住世界上除欧洲以外的所有地区或者国家。就拿亚洲来说,中国只是半殖民地,在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下英勇抵抗,并没有臣服于西方;日本不但没有被殖民,反而在此期间对外扩张得到了161000平方英里的殖民地;泰国也没被殖民。说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的主人,这话出于史家之口,是否妥当?在该书的628页第四大段中以“白人的责任”作为小标题,内容虽说没有体现出对欧洲殖民扩张政策的肯定,但也不免使人产生错觉:欧洲人作为先进的民族,有其文明优越性,对外殖民扩张是给非欧洲地区传播先进文化,指引该地区发展演变,这是白种人的责任。
3.从论点论据看,个别地方有失考证。引用吉林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刘德斌先生写在《全球通史》第七版推荐序上的一段话:人们普遍认为西欧文化并没有在中世纪荡然无存,因此他关于西方何以从落后变为先进的立论就不够坚实,他对整个欧亚大陆诸古典文明历史命运的整体解读因而也就不能说完全站得住脚。拿史学做例,欧洲中世纪史学也有其独特的地位:基督教史学创立了“普遍主义”的历史框架,系统提出了历史统一性和世界史的观念,可以说这是“全球史观”的雏形;在宗教虔诚的基础上实践了史学的社会功能,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历史动力观”、“历史直进观”、“历史进步论”;在历史方法论上,确立了历史分期的观念,创立了体现历史线性发展的公元纪年法。因此,西欧文化就不存在落后与先进之说。
笔者总结此以上三点,纯属个人观点,学识浅薄,不足以对此世界级的史学名著品头论足。对于斯塔夫里阿诺斯及其著作《全球通史》的评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能盖棺定论。总之,每一个史学家都不可能完全抛却思想感情去治史,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没有思想感情,有了感情就难免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又因为受政治、环境、知识水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要想超脱于世俗之外,代写论文硕士论文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写历史就很难实现。不管怎样,《全球通史》得以风靡全球,就是他最大的成功,多少缺点也都在万千读者的一致肯定中显得微不足道。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