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H史》的“H”,历来对其音义说法不一。文章叙述了学界观点,并结合古籍记载和出土文物,论证此处的“H”应读作tīng,其义应是指置于床前或榻前的长案。
论文关键词:岳珂;《H史》;H;长案
《H史》十五卷,南宋岳珂(1183-1243)撰,是一部记载两宋朝野见闻的笔记小说。岳珂自序“嘉定焉逢淹茂岁圉如既望珂序”,“焉逢”是指天干“甲”,“淹茂”是指地支“戌”,那么此书成于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纵观历代学者对此书名的考释,观点有三:一是“H”应读作tīng,释义为“床前几”,《H史》即写于几案上的史书;二是“H”应读作yíng,通“楹”,释义为厅堂前部的柱子,《H史》是取“犹言柱记也”之义;三是避而不谈其音义,其原因有的认为是野史,有的是以疑存疑。笔者以为“H”应读作tīng,是不同于普通的“床前几”,而是比较长的案,“介几间”的几是指“隐几”。学界已有研究基本囿于民国以前的书面材料,笔者将在此基础上结合考古发现,以论证之。
一、古今学者之见
1.读tīng,“床前几”
此说立足于文字训诂法,认为《H史》是写在几案上的史书。对“H”解释最详的是《说文解字注》:“H 床前几。《方言》曰:‘榻前几,江沔之间谓H,赵魏之间谓之啵yí)。’按:古者坐于床而隐于几。《孟子》隐几而卧,《内则》少者执床与坐,御者举几是也。此床前之几,与席前之几不同。谓之H者,言其平也。《考工记》盖H,则谓直杠。从木呈声。他丁切。”[1]P257段氏认为,床前几与席前几不同,但他没有指出不同之处在哪儿。第一个认为《H史》的“H”应读作tīng的学者,应是焦f,《俗书刊误》卷五载:“H音厅,床前横木也。床前几,亦曰H。岳珂《H史》用此。”[2]P562焦氏直说岳珂取书名是用“床前几”一意。方以智在《通雅》卷三四中引用了焦氏的说法:“又曰横者曰H,植者曰橛。弱侯曰床前横木曰H(音汀),床前几亦曰H,岳珂《H史》取此。”[3]P659这似表明方氏认同焦氏之说。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补逸》卷二八载:“此本前有嘉定甲戍倦翁自序,称亦斋有H焉,介几间,髹表可书……月率三五以为常云云。则H为床前几,盖无疑义。”[4]P653此是周中孚认可“H”是“床前几”之证。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之《荀学斋日记》壬集下里写道:“(光绪十四年二月)十二日,甲午,晴,晡后有风。阅岳倦翁《H史》,H,床前小几也。此因李卫公书名而用之,取几案间私史之义,不过与笔记箧衍等类耳。”[5]P11690“几案间私史”说明李氏也认可“H”是“几案”之义。学林出版社1993年出版由王杏根、冯芝祥主编的《古籍书名辞典》,在解释《H史》时将两种读音都收录在内,但没有表明编者自己的态度。
2.代写硕士论文读yíng通楹,“柱也”
将“H”读作yíng,也是文字训诂法。《周礼注疏》记载:“H围倍之,六寸。围六寸,径二寸,足以含达常。郑司农云:‘H,盖杠也。读如丹桓m楹之楹。’○H,读为楹,音盈。【疏】注‘围六’至‘之楹’○释曰:此盖柄下节,粗大常一倍,向上含达常也。先郑引‘丹桓宫楹之楹’者,按f公二十三年,为迎姜氏,为华饰,故丹桓公庙之楹柱。引之,证此盖柄之H,楹柱之类也。”[6]P1263《说文》将“楹”训为柱,但没说“H”和“楹”是通假字。将“H”训为“楹”,“楹史”就是指写在柱子上的史书。最先将“H”训为“楹”的,应是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一载:“《H史》十五卷 岳珂撰。‘H史’者,犹言柱记也。原注:《说文》:H,床前几也。”[7]P338看来陈振孙也不是十分肯定,所以用了“犹言”,且将《说文》对“H”的解释注于其下。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卷二一七写道:“《H史》十五卷 陈氏曰:岳珂撰。H史者,犹言柱记也。”[8]P1770马氏只引用了陈氏的观点,没有给出自己的看法。上文提到方氏在《通雅》卷三四中引用焦f的说法“H”是“床前几”,但《通雅》卷七在解释“契楹”时,又记载了另外一说:“考工之程(按:应作H)与楹同,即柱也。犹‘栾盈’之为‘栾逞’。岳柯作《H史》,弱侯曰岳亦斋取此义。”[3]P191为何同书记载会前后矛盾?且焦氏明确说《H史》的“H”是“床前几”,而此处方氏却说是“楹”。这恐怕是作者有失严谨之误。沈家本在《日南随笔》卷一中写道:“《H史》宋岳珂撰《H史》十五卷。其名沿于李德裕,四库目录谓其名不甚可解。按:H字本义,《说文》曰:‘床前几’也,义无所取,当是用晏子凿楹纳书事。《考工记》注:‘H读为楹,以H为楹,乃枳帧![9]P265据《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记载:“晏子病,将死,凿楹纳书焉,谓其妻曰:‘楹语也,子壮而示之。’”[10]P340但晏子是凿楹纳书并非将书写在柱子上,这与岳珂的做法是不同的。瞿镛在《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一七中记载:“H史七卷宋刊残本宋岳珂撰。《直斋书目》云:‘《H史》,犹言柱记也。’《集韵》训‘H’与‘楹’同。大约取楹书之义。” [11]P449从瞿氏所引来看,他也认为《H史》即是“楹史”。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卷四一补正道:“陆氏《藏书志》有元刊本,并载嘉定七年自序云:‘亦斋有H焉,介几间,髹表可书,余或从|绅间闻闻见见归,倦理铅椠,辄记其上,编已,则命小史录臧去,月率三五以为常。每窃自恕,以谓公是公非,古之人莫之废也,见睫者不若身历,滕口者不若目击,史之不可已也审矣。’是H史取义,自序甚明,《提要》所据本,岂缺此序耶?瞿氏《目录》引《直斋书录》云:‘H史,犹言柱记也。《集韵》训H与楹同,大约取楹书之义。’说虽不误,而亦未能引自序以明之。《荀学斋日记》壬集下五九云:‘H,床前小几也。此因李卫公书名而用之,取几案间私史之义,不过与笔记箧衍等类耳。’” [12]P1116-1117“说虽不误”,这表明胡氏认同《H史》是“犹言柱记也”的说法。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一八载:“嘉锡按:沈家本《日南随笔》卷一云:‘当是用晏子凿楹纳书事。《考工记》注:‘H读为楹,以H为楹,乃枳帧! [13]P1109从按语看,余氏似也同意将“H”解释为“楹”。《中国古籍书名考释辞典》在收录《H史》时写道:“关于以‘H’为书名,历代多有解说,如陈振孙之《直斋书录解题》曰:‘H史者,犹言柱记也。’沈家本《日南随笔》卷一:‘当是用晏子凿楹纳书事。’《考工记》注:‘H读为楹,以H为楹,乃枳帧! [14]P255从所引材料看,该辞典的编者认同将“H”训为“楹”。此外胡天明在《<H史>书名考释》一文中认为,“H”同“楹”,它既不是“床前几”,也不是“楹柱”,而是一块用柱子之类的木料做成的木板,这块木板立在两个几之间。可是,无论是读作tīng抑或是yíng,从来就没有解释为木板的释义,请恕笔者实在不知此说法所据何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