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这也是中考试题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最为命题载体的重要原因。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论文关键词:中考,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清楚凸透镜的光学作用(对任何光线均具有会聚作用),理解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及其应用;而且要求学生同时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知识整合能力。之因此决定了本实验既是初中光学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光学教学的难点。这也是中考试题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最为命题载体的重要原因。为了扩大凸透镜成像知识面,有利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相关知识的整合。本文仅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对近年来中考试题中出现的关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延伸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类分析。
一、教材中“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内容
1、探究当物距( U)大于凸透镜二倍焦距(2f)时,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及成像的区间。
2、探究当物距( U)等于凸透镜二倍焦距(2f)时,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及成像的区间。
3、探究当物距( U)大于凸透镜一倍焦距(f)小于凸透镜二倍焦距(2f)时,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及成像的区间。
4、探究当物距( U)等于凸透镜一倍焦距(f)时,凸透镜能否成像。
5、探究当物距( U)小于凸透镜一倍焦距(f)时,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及成像的区间。
为了便于分析比较和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笔者将上述实验现象及其应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等内容用表格呈现如下:
凸透镜成像规律
|
物距
( U)
|
像的性质
|
成像的位置(区间)
|
应 用
|
正立或倒立
|
放大或缩小
|
实像或
虚像
|
像与物在透镜
|
像距( v)
|
无穷远
|
倒立
|
变成一点
|
实像
|
两侧
|
v =f会聚在焦点
|
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焦距
|
U>2 f
|
倒立
|
缩小
|
实像
|
两侧
|
f<v<2 f
|
照相机
|
U=2 f
|
倒立
|
等大
|
实像
|
两侧
|
V=2 f
|
成实像大小的分界点
|
f <U<2 f
|
倒立
|
放大
|
实像
|
两侧
|
v>2 f
|
投影仪原理
|
U=f
|
不成像
|
|
无穷远
|
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
|
U< f
|
正立
|
放大
|
虚像
|
同侧
|
U>v
|
放大镜
|
当物距U大于凸透镜一倍焦距f时,可成实像。当物距U逐渐增大时(物体远离凸透镜的焦点)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像距v随着减小、像的大小也同步减小;当物距U逐渐减小时(物体逐渐靠近凸透镜的焦点),像距v随着增大、像的大小也同步变大。由此可见;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物距与像距及像的大小是反向变化的。
例如:用同一个照相机拍摄同一景物时,照相机距离景物越近,所拍摄到的景物就越大,相反,越小。用投影仪放映同一张幻灯平时,想要在屏幕上得到更大的像,可以依据像的大小与像距大小同步变化的原理,可先增大投影仪与屏幕之间的距离(相当于增大像距),然后适当减小幻灯片到透镜的距离(相当于减小物距),即可在屏幕上再次得到一个放大倒立的实像中国论文下载中心期刊网。
|
|
|
|
|
|
|
|
|
二、中考试题中关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内容的延伸
1、已知物距、像的性质确定凸透镜的焦距范围
【例1】(2008年郴州市)在做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60cm处,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 、20cm B、30cm C 、60cm D、80㎝
分析解答:已知物距为60cm,又知此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像的性质),说明此时的物距U=60cm,大于该凸透镜的二倍焦距2 f ,即U>2f,解得f <30 cm 。所以,正确答案为A
2、已知凸透镜焦距、物体大小及像的性质确定物距(或物距范围)
【例2】(2009年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把高2 cm的发光棒立于焦距为5 cm的凸透镜前,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成了4 cm高的像,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可能是
A.7.5 cm B.12.5 cm C.4.5 cm D. 10 cm
分析解答:已知物体(发光棒)的大小(高2 cm),在光屏上成像的大小(高4cm),说明得到是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说明此时的物距U应满足 f <U<2 f 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解得
5 cm<U<10cm 。所以,正确答案为A
3、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例3】(2010年福州市)小泉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
验时,他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点燃蜡烛,
动光屏,发现在光屏上出现如图1所示的现象,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这个像是____ ______
(选填“实”或“虚”)像。
分析解答:实验时,首先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其次,为了在光屏上接收到烛焰完整的像,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然后才可以继续进行实验操作。现在光屏上出现如图1所示的现象,其原因是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光屏上接收到的像均为实像。
4、凸透镜成像作图
【例4】(2010年安徽省)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通过画光路图去理解。在光路图中凸透镜用图2甲表示,O点为光心,F为其焦点。图2乙是运用经过凸透镜的两条特殊光线,所画物体AB 经凸透镜成的像A'B'的光路图。请参照图2乙,在图2丙中画出物体CD 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像C'D'的光路图。
分析解答: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光学的难点之一,通过作图可以帮助同学们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利用两条特殊光线进行光路作图:第一条是平行于主光轴的近轴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第二条是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方向不改变。就可以作出物体所成的实像或虚像。如果不用作图法,依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判断出物体CD在大于凸透镜一倍焦距与小于二倍焦距之间,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可以承接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成像位置应在凸透镜右侧二倍焦距之外。用作图法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如图2丁所示。
5、控制物体与光屏之间的距离,探究凸透镜二次成像
【例5】(2008年上海市)某小组同学在做“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当发光物体与光屏之间的距离L确定时,将凸透镜从发光物体处缓慢向光屏移动的过程中,有时能在光屏上成两次清晰的像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有时只能成一次清晰的像,有时不能在光屏上成像。为了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条件,该小组同学进行实验,并将每次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及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5、6、7)的第一次成像数据中像距v物距u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5、或6)的第一和第二次成像数据中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同一凸透镜,当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定,移动凸透镜能在光屏上成两次像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继续分析比较表格中物屏距离L与凸透镜焦距f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移动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
分析解答: 此题以“当发光物体与光屏之间的距离L确定时”,为条件,深度探究凸透镜二次成像的问题。通过给出的实验数据,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表格数据的观察和分析即可找到答案。
(1)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V随物距u的增大而减小。
(2)物屏距离L; 第一次成像的物距是第二次成像的像距。
(3)物屏距离L大于凸透镜的4倍焦距。
6、模拟近视眼远视眼成因及矫正办法。
【例6】(2008年江苏省淮安市)小明进行“视力的矫正”的探究活动,他将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烛焰与凸透镜之间.如题3-1图所示,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拿开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
(1)小明为了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光屏和凸透镜的前提下.他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他不戴眼镜看书,应该将书______________(填“靠
近”或“远离”)眼睛.
(2)如题3-2所示的(a)、(b)、(c)、(d)四幅图,能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图
_________,其矫正做法是图_____________.
分析解答: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所以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将近视眼镜片放在烛焰与凸透镜之间时,由于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使得此时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实像要远离凸透镜,也就是说此时所成像的像距增大(要比没有放置镜片时光屏上呈现的像距要大)。所以当拿开眼镜片后,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为了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光屏和凸透镜的前提下.他应该减小物距,将蜡烛靠近凸透镜。因为小明戴的是近视眼镜,所以,当他不戴眼镜看书应该将书靠近眼睛,使物体所成的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中国论文下载中心期刊网。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图3-2(C)。
7、对科学探究要素的考查
【例7】(哈尔滨市2009年)同学们要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他们来到实验室,选用的器材如下图4:
(1)请你简要说出实验探究前应怎样合理摆放和调整器材;
(2)器材调好后,蜡烛从离透镜较远的地方逐渐向透镜移动,调整光屏位置,在光屏上测出了不同位置时像的高度.并将数据填在表格中.
凸透镜焦距f=l0 cm
物体到凸透镜距离u/cm
|
60
|
30
|
20
|
15
|
12
|
像的高度h/cm
|
0.4
|
l
|
2
|
4
|
10
|
文莉同学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凸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的:
林哲同学通过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物体到凸透镜距离越近。像就越大.请你对他们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作出点评。
分析解答:此题通过给出的实验数据及两名同学得出的结论,间接的对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两个要素进行考查。
(1) 在刻度尺上进行实验,首先,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同一直线上;其次,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保证光屏能够接收到完整清晰的像。
(2)文莉、林哲两位同学的结论,在收集的数据据范围内成立,符合实验数据和现象所体现出的规律。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两位同学收集了凸透镜成实像的三种情形(缩小、等大、放大),但是,两位同学都没有收集u≤f范围内的数据,所以结论不完整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结论不具有普遍意义。
8、利用折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调换物体与光屏的位置成像
【例8】(2008年茂名市)小明同学用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蜡烛、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如图5所示是其实验的部分过程。
(1)由图5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__㎝。
(2)将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如图乙所示,为使光屏的象清晰,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_移动。______________
(填“光学仪器”名称)是利用这原理制成的。
(3)在(2)中移动光屏成清晰像后,拿走光屏,再将蜡烛放在光屏位置处,则此时光屏应放在___________位置才能成清晰的像,此现象说明凸透镜的光路是_______________。
分析解答:(1)由图5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5㎝。
(2)从图5乙看出,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像范围应在f<v<2 f,即15cm<v<30cm,而此时的像距仅为15cm,所以应将光屏向右移动才能得到清晰地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3)因为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所以蜡烛与光屏互换位置仍可成像。则此时光屏应放在蜡烛位置才能成清晰的像,此现象说明凸透镜的光路是可逆的。
以上本文站在中考的高度,仅对全国各地中考物理试题中关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延伸内容进行了归类和分析,还不够全面,仅供大家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