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托里拆利实验”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探究:①玻璃管为什么要先灌满水银?②玻璃管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住管口的手指时,管内水银柱下降的原因是什么?③最后管内水银柱保持一定高度(约760mm)不变的原因又是什么?通过这样设问、设疑,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击破了教学难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利用”教学中,可以这样进行:教师将一牙膏壳底部剪掉后卷成一团,再放入水中,则见它下沉。接着将牙膏壳整理成空心圆筒状,头部朝下放入水中,牙膏壳此时却能浮在水面。这时可引导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①卷成团的牙膏壳下沉原因是什么?②空心圆筒状的牙膏壳为什么会浮在水面?③在这个实验中,你得到什么启发?这时学生必定思维活跃,开始动脑筋寻求理由来解释,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进而再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牙膏壳浮在水面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它们有何关系?当学生明确受到重力等于浮力时,教师可往空心圆筒状的牙膏壳里加入一些小铁块,学生观察牙膏壳随着加进去的铁块增加而逐渐下沉。这时可再问:浸在水中物体,受到浮力大小跟什么有关?并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教师可适当提示。在学生掌握“物体浸入水中体积越大,受到浮力越大”的结论后,教师再问:那么浮力有多大呢?进而引导学生用阿基米德实验来获得公式:F浮= G排=ρ液gV排。学生经过分析不难得出:物体下沉时F浮<G物,物体漂浮时F浮= G物,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领悟“空心法”确实能增大浮力,从而解决上面提出的问题,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对利用浮力选种和自制密度计等实践活动进行探究,最后也可引导学生利用公式F浮=G排=ρ液 g V排进行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探究式教学仍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教学方法,正确运用探究式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教科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初中物理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