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初中物理论文

论探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15-09-30  作者:江远河

【内容摘要】:探究式教学在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维活动来获得知识。本文结合物理科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从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四个方面,对探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论述,以期望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学得好用得活,从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论文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培养兴趣,观察能力,实验技能,分析能力

物理的探究式教学,必须遵循认识发展规律,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学得好用得活。正确运用探究式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运用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要重视引言课的教学。引言是学习物理的总动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提出一些常见而有趣的问题:成熟的苹果为什么会掉落地面而不会飞向天空?平静水面为什么会产生倒影? 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并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促使学生产生“愿听其详”的心理渴望,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也可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简单有趣的实验,如课本中介绍的鸡蛋不随纸板飞出而掉入杯子中的惯性实验;用平口玻璃杯、水和硬纸板来验证大气压存在时的“覆杯托水”实验;给盛有刚烧开水的烧瓶浇冷水时,烧瓶里的水重新沸腾的实验等,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物理奥秘的强烈愿望。

其次,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有着密切联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特别注意挖掘与物理学相关的生产生活实际,结合学生身边的所见所闻,活化物理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学习重力知识后可以提出问题:在山坡上如何把树种得竖直?在讲光的反射和折射后,可以提出问题:我们看到河里的鱼所在之处,是它的真实位置吗?平面镜成像既不放大也不缩小,为什么用手掌大的镜子却能照见整个人的头部呢?在学习杠杆知识后,可提出问题:家里的杆秤用久秤砣磨损后对测量结果有何影响?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在教学中重视物理知识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不断了解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觉性,促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提高教学效率。

再次,要重视备课工作,为更好的运用探究式教学创造条件。教师首先要精通教材内容,掌握教材重难点所在,备课时才能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和制订出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措施,探究式教学才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生动活泼。如可以编写一些课前预习提纲,并印发给学生事先进行讨论、探究,使学生对要学习的问题有一定了解,掌握学习的主动性,以便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才能启而有发,教有成效,学有所得。在初二物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中,可编写下列富有探究式的问题:①声音是怎样产生的?②声音是怎样传播的?③不同介质传播声音有何不同?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有何应用?这样一来,学生能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自学、讨论、思考。教师讲课时再加以点拨、引导,让学生自己分析和回答,教师只作补充小结,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丰富而生动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运用探究式教学,进一步加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教学。

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是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好物理必须掌握的关键知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基本上是从物理事实中分析总结得来的,教学时要坚决废除注入式教学,运用探究式教学,遵循认识发展规律,积极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中进行概括、理解、掌握和应用。采用注入式教学,容易误导学生由于对物理概念和规律一知半解而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理解不透彻,记忆也就不牢固,更谈不上知识的灵活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往往容易过早出现两极分化而“掉队”,其主要原因是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从近年中考情况分析可以看出,中考中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基础题有许多同学得分率甚低,显得基础知识薄弱,这与我们倾向注入式教学不无关系。因此,要优化课堂教学,运用探究式教学,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特别是对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教学,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以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运用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对物理现象、原理及规律的教学,应多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探究,才能调动学生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在“大气的压强”一节教学中,教师用平口玻璃杯、水和硬纸板来验证大气压存在时,可以这样进行。先往玻璃杯倒满水,盖上纸板后问:若用手托住纸板后把杯子倒置过来,再放开托住纸板的手,水会洒下来吗?多数学生想当然地认为水一定会洒下来的。教师接着再问:水真的会洒下来?请仔细观察。接着放开托住纸板的手,让学生观察到水和纸板都不会掉下来的结果,这时学生既觉得不可思议又不得不在事实面前口服心服,必然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烈。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对“水为什么不会洒下来?”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地探究,同时要求学生课余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感受实验成功时带来的乐趣。这样既能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技能。

又如在“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密度”实验教学中,有些学生先测出石块体积,后测出石块的质量;有的学生则先测石块的质量,后测石块的体积,导致求出石块密度相差较大。对此,教师不要急于分析原因,可引导学生复习误差知识后,组织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①若先测体积,后测质量,测出的质量是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②该实验应先测体积还是先测质量?为什么?最后引导学生这样分析:若先测体积,后测质量,由于石块上沾有一些水,使石块质量偏大,由密度公式ρ=m/v分析可知,V一定时,m偏大,则ρ也偏大,误差较大,故应先测石块的质量后测石块的体积,才能减小误差。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学习到新知识,也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

四、运用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设问、设疑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手段,设问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思维活动,设疑能促使学生面对“矛盾”而去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正确又有针对性地设问、设疑,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楞次定律》中“阻碍”的含义
下一篇论文:论高中物理选修3-4教材光学演示实验的改进与拓展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初中物理论文
最新初中物理论文
读者推荐的初中物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