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加入收藏 | 设为论文网 |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发表

大学英语学习中的文化错误分析

时间:2015-05-17  来源:  作者:冯俊英

摘要: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对于提高交际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本文列举分析了英语学习者常犯的一些文化错误,提出英语语言教学应跨越文化知识的介绍层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升其文化理解和文化适应能力,从而实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
论文关键词:文化错误,语言教学,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

前言:众所周知,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Hymes在1976年针对的Chomsky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提出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概念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它与我们所说的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却是不尽相同的。后者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即作为非母语的或第二语言的外语交际能力。它至少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能力:语言能力(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词义能力);语用能力(语境、语篇、社会语言学、社会文化领悟能力);行为能力(社交、非语言交际和文化适应能力)(赵爱国,姜雅明: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材中有很多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介绍,这些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很有益处的,但是据笔者的观察和教学实践,发现不少学生尽管学习并掌握了很多文化知识,却在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犯了各种文化错误。通过对这些错误的文化误因分析,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除了强调语言知识技能的重要性,还不能停留在文化知识的介绍和学生机械的识记阶段。一定要跨越文化知识的层面,全面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达到文化理解和文化适应,因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

由于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因素在外语教学中无处不在。作为非母语的第二语言教学,外语教学具有跨文化的特殊性。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同时存在于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它们具有同步性和互补性。所谓同步性,指在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着第二文化教学;所谓互补性,是指它们互为条件、互为补充。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寓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中。唯有如此,方能高屋建瓴全面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二.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局限性

2.1 从文化的特征看

首先,文化的体现是通过个体的活动。Kramsch指出,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包含个体的社会的构架,个体反映一个社会或社团的具体文化特征,而我们的文化教学偏向于强调文化的共性,忽略了个性,因此,学生就会对第二文化产生僵化片面的认识。例如,大家认为普遍的德国人都严谨,法国人都浪漫,美国人都随意、外向等等。

其次,文化是随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变化而作动态变化的。而我们教材上的文化知识仅仅停留在一种绝对静止孤立的描述,不考虑文化现象发生的具体环境,学生就容易缺乏对文化的全面分析能力。

还有,一个特定的文化取决于一个民族的世界观。我们的文化教学让学习者在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时,总是强调其差异,而忽视其相似之处,这样学习者就会永远以旁观者的眼光看待第二文化,达不到真正的文化理解和文化适应。

2.2 从英语的应用看

学习并掌握了文化知识并不意味着就拥有了交际能力。由于目前的文化教学无一例外地都在介绍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和文学知识等,但很显然都没有涉及到具体的交际活动。这样一来,即使学生掌握了足够的文化知识,却仍无法在真实的交际语境下正确而又恰当地使用外语。

三.英语学习中的文化错误分析

3.1 语用失误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用失误有两种,一种是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另外一种是文化语用失误,或称为“社交语用失误”(何自然、阎庄,1986)。文化语用失误即为因不了解谈话双方文化背景差异而影响语言形式选择的失误。

3.1.1 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

请看以下简单对话(A: Foreign teacher B: Chinese student)

例1.

A: Li Ming, what do you parents do?

B: They are peasants living in a small village.

A: What about their life today?

B: Oh, Most poor Chinese peasants have been living a rich and happy life since China’s reforming and opening up.

例2.

A: I didn’t see you yesterday.

B: I went to attend the obligatory laboring of our department.

上述范例中的语用失误来自对“peasant”和“labor”两个词的误用。因为汉语对应的“农民”、“劳动”分别是中性和褒义的,这与我们的民族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而在西方人大脑中这两个单词都含有贬义,“peasant”通常指“uneducated person of low social status”(from Weber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or “rustic countryman, ill-bred person”(from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当外教听到“poor peasants …live rich and happy life”,肯定会一团迷雾,例2中的“劳动”也是如此道理。英语中这类文化词汇还有很多,切不可按照汉语的对等词妄自使用,比如说“他很有文化,在厂里搞宣传”就不能生硬使用“culture”和“propaganda”,应该分别选择“literate”和“publicize”更为准确得体。

3.1.2 文化的语用失误

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如英语中最常用的“please”的使用场合问题就很典型。人们往往认为“please”就是汉语的“请”,因此将它用在祈使句前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肯定是没错的。但殊不知英语中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就不用“please”,而是说“After you”,在餐桌上请别人吃饭喝酒或吸烟时一般也不用“please”,而直接用“Help yourself to something”(邓炎昌、刘润清,1989)。

例3.Chinese student A intends to ask his American teacher to help him with his English.

A: Are you busy recently, Professor Smith?

B: Yes, pretty busy, I’ve been work on a research paper.

A:….

例4.American student A is praising his Chinese frind B for her new shoes.

A: Hi, Lily, you have a pair of beautiful shoes.

B: Thank you. My sister bought for me in Shanghai.

A: Oh, yes, they look very comfortable.

B: Well, if you really like them, I’ll ask her to buy a pair for you.

例5.In the students’ dormitory, An English student studying in China is holding a coffee pot. He wants to treat his classmate some coffee.

Bill: Would you like some coffee?

Xiao Zhang: Thank you!

上述例3中中国学生采用我们惯有的礼貌习惯,“旁敲侧击”提出请求,直率的外教却没搞懂他话语背后的含义。例4中,中国学生本来一番好意,却让他的美国同学感到尴尬,殊不知英语中的赞美夸奖仅仅是友好的一种表示。例5中小张礼貌有加,中国人都听得出来他是在含蓄地表示想喝咖啡,而英国同学却一头雾水,不知该不该给他倒上一杯咖啡。对于这样的邀请,英语中回答其实非常简单:“Yes, please”或者“No, thanks”。

3.2 社会习俗的差异造成的文化错误

3.2.1 谈论天气

众所周知,西方人在彼此问候过后,往往通过谈论或预言天气来作为寒暄,这样的交谈方式有助于调节气氛。例如:

“It’s a lovely day, isn’t it?”

“Nice day, isn’t it?”

“I’m afraid it will rain.”

某日,天一直下雨,小张在路上碰到外教,跟他打过招呼后就想谈论一下天气。于是他说:“It’s raining today, isn’t it?”外教听后先是有点吃惊,继而指着自己的雨伞说:“I know it.”小张觉得很不好意思,感到无话可说。其实这种对天气的谈论是毫无意义的。并非所有的场合都适合谈论天气,比如去参加一个葬礼,就千万不能说:“It’s a lovely day, isn’t it?”这类寒暄语。

3.2.2 表示关心友好

一位外籍教师常抱怨说:来到中国后听到最多的是建议,诸如:“You should take care when going outside.”“You should go to the dining hall to have meal earlier, otherwise the food may get cold.”“You’d better close the window for the sake of safety.”等等。他深感这些“友好建议”是对他能力的否定,因而有一种被侮辱的感觉。更有甚的是,一次他不小心把脚扭伤了,每当见他上下楼都有学生热情的跑过来小心搀扶,并关心地询问伤情:“Has you ankle become better? Walk carefully.”几次之后,他就再也忍受不了了,干脆在黑板上用很大的字写着:“I’m fine. Please don’t ask and care about me any more.”学生们都疑惑地望着他,不知道哪里错了。

这个实例充分说明了由于中西习俗的不同,造成了文化冲撞。西方人以自立为容,凡是自己能做的,决不向别人求助,认为过多地接受别人的关怀和帮助是一种耻辱;而中国人则以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和给人方便为荣,不深刻理解这种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一番好意的热心助人却给双方带来了尴尬甚至不快。

3.3 信仰、价值观及文化观念差异导致文化错误

西方人普遍有很强的时间观念,一切活动安排都喜欢遵循日程表有条不紊。由于这种习惯或观念的差异,很多学生不懂得跟外国人提前预约拜访,请对方参加活动也是临时通知,这样一来外国人就甚感不悦反感,造成的不良后果远比语言失误严重的多。

对友谊的理解中西也有很大差异,尽惯每个民族都信奉友好礼貌、热情好客的传统文化。美国人随时随地就能交好多朋友,但对友谊的保存期也很短。不少学生抱怨外国朋友“无情无义”,因为机场送别时他们满口的“Let’s keep in touch”,可一年多过去了对方竟毫无音信,岂不知这句话在美国人看来就是“Good-bye”的意思。

还有就是互送礼物时的差异。收到朋友的礼物要当场打开包装并表示喜欢感谢,这是我们文化所不习惯的。但至于送朋友何种礼物,其间的差别就大了。礼物的贵重程度跟情意并无很大关系,只要是他们需要或喜欢的就行。相反礼物太贵重就会让他们有收受贿赂的嫌疑,岂不感到惶惶不安。

3.4 过于笼统地概括目的语文化导致文化错误

我们的文化教学一般对文化知识进行概括,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也对于具体的文化特征过于简单化概括。胡文仲(1992)教授通过研究发现很多学生头脑中对于西方文化只是片面、静止的轮廓,因此在具体的交际实践中常犯一些可笑的错误。例如,中国学生普遍认为所有的美国人都喜欢的士高(disco),都很有钱,都喜欢吃麦当劳肯德基等等,忽视了个体的文化特征。

四.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理解和文化适应能力

通过以上对英语学习中文化错误的分析,我们看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依赖于提高其英语语言知识技能,更离不开培养其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理解和文化适应能力,这应该成为今后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任务。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初步建议:

1.培养学生的文化比较意识。在学习外语及其文化过程中,时时结合我们的母语文化进行比较,深刻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相似点,并深入寻找其根源所在。

2.语言教学的同时,关注具有文化内涵的语言知识,如那些有特定内涵的词汇,人名地名,文学典故等。

3.充分发挥多媒体视听教学的优势,所用教学素材应体现时代性和交际性特征。

4.鼓励学生透过文化现象、文化行为进一步探索文化心理。因为文化现象、行为是文化的表层是外显的,受文化心理支配。文化心理是底层的,内隐的,是支配文化行为的价值观念系统。

结论:

本文结合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中教学的现状,指出了文化教学局限性。通过分析英语学习中的一些文化错误,进一步说明了文化教学应该跨越文化知识的层面。只有加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理解和文化适应能力,方能真正实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赵爱国,姜雅明.《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1期.
[3]何自然,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3期.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5] Kramsch,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1994.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大学英语四级网考对学生的反拨效应研究
下一篇论文: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的探析
相关论文
最新论文
热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