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佛森就曾经说过:“个人主义作为一种基本的理论立场,其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霍布斯,尽管霍布斯本人的结论很难说是自由主义的,但是他的基本预设却是高度的个人主义的。”英国著名的政治哲学家奥克肖特也对霍布斯进行了解读,认为他的政治理论实际上进一步确立了近代个人主义的理论基础。所以也有人说,尽管霍布斯不能说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但他可以说是自由主义的先驱。
而在卢梭所设想的理想社会中几乎没有个人的概念,个人不属于他本人,“而是整体的一部分,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这等于是说“部分为了整体而存在,但整体并不为部分而存在……你是因整体而被创造,而整体的被创造并非为了你。”这样,社会的存在优于个人的存在,个人可以通过社会来说明,但社会却不能通过个人来解释。对于具体的个人而言,只有完全融入整体之中,才能成为其自己,否则永远没有个人的身份。这有点类似亚里士多德在论述“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时要求的那样——公民只有过城邦生活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卢梭强调公共利益,却忽视了个人权益。由于卢梭意识到当时社会各种弊端和压迫正是由于私有制造成的,为了消灭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制度,卢梭过分地强调了公共利益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完全把自己融入到共同体中去,并且消灭自己的个性,这样这个社会才是完美的。因此,他同时也抹杀了个性存在的必要和必然性,忽视了对个体予以保护对于整个共同体继能续存在的作用。也就是说,在卢梭的理想社会中,多样的个人行动是不被允许的,人们不可以根据他们的意愿去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个人意志经过改造已被异化为公意,个人的选择权利也已完全控制在主权者手中——政治体拥有支配其成员的绝对权力。
洛厄尔在谈到卢梭的政治理论时指出:“单个的人摆脱了个别主义的支配,却更多地依赖于控制他的每一个行为和思想的共同的君主。建立在公共意志之上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被宣布为最重要的法律。因而,个性遭到了绝对的排斥。”在这里暴露出了一种为追求整体的同一和利益不惜牺牲个体的自由和安全的倾向。而这种倾向也是导致卢梭思想被认为是极权主义的因素之一。
对于两位思想家在这方面的区别,笔者认为用丛日云的一句话来总结再适合不过了,丛先生认为,霍布斯和卢梭都是“半截子的自由主义者”,“只不过霍布斯是走向自由主义,而卢梭是走出自由主义。”
二、两种契约论对西方政治实践和政治理论发展的影响
两位思想家都处在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时代,虽然两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具体阶层不同,霍布斯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卢梭则是为中小资产阶级代言。但总的来说,他们的理论都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霍布斯的理论产生在革命过程中,为资产阶级做辩护,以求达到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目的,而卢梭的思想产生在革命前夕,为之后的法国大革命提供理论指导。
霍布斯的经济自由,自由要以遵守法律为前提和注重安全和秩序的思想为资产阶级所欢迎,他的君权至上和绝对权力也为克伦威尔所欣赏,为资产阶级发动革命和掌握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霍布斯的国家起源说、国家本质论都以资产阶级人性论为基础,首次对资产阶级的自然法、社会契约论做出全面的、系统的论述,首次明确地将个人不可转让的、不可放弃的权利看作是国家权力的基础,并用资产阶级的观点表达了国家的定义、本质和作用,从而奠定了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基本格式。此外,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反对“君权神授”论的理论武器,他反对君权天然合理论,而认定国家权力和君主权力是缔约者个人通过契约转让出来的。
卢梭处于混乱动荡的法国大革命前夕,他激进地提出国家的主权应属于公民集体,政府只是公民权力的受任者,只能为公民服务,不可擅自行使权力,否则人民有权联合起来以暴力推翻它。就在卢梭逝世以后不久,轰动世界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了,他的理论为罗伯斯比尔、马拉等人奉为“圣经”,他的人民主权、自由、平等、博爱、法治与公正,一再成为大革命的口号。1794年5月7日,掌权的罗伯斯庇尔(Robespierre)在演讲中极力推崇卢梭,说他是那次革命的导师,并下令将他的遗骸迁葬于先贤祠。自称“大革命分子”的拿破伦更是认为没有卢梭,就没有法国大革命。卢梭的伟大思想,是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法国大革命高潮阶段的雅各宾专政正是他的理论的实践。尽管雅各宾专政的许多政策为时人和后人所指责,但是我们不能撇开这些事实而否认卢梭思想对后代社会的巨大影响。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