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施特劳斯在这里揭示了霍布斯社会契约论国家学说的科学倾向和价值追求的安全倾向。即霍布斯关注的是如何保障社会的秩序和政治社会是如何起源的。在主权的价值追求上,霍布斯强调的是安全,因为霍布斯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专制进行长时期较量的内战和动乱时期,霍布斯既不满意国王的政策,又反对资产阶级新贵族在下院的激烈态度,他尤其害怕人民群众中会出现“骚乱”,希望有一个强力的王权来维持秩序,渴望利维坦似的国家来保持国内的稳定,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保证大资产阶级工商业的发展。所以对于霍布斯来说,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一切社会修补工作相对而言都是忌讳。霍布斯认为,社会生活是无比脆弱的,没有独立自存的能力。一旦社会契约出现了崩溃而导致主权者缺位,其后果必然是陷入混乱的的无政府状态。人们只能在恐怖的自然状态和绝对主权者统治之间二者选一,没有第三种可能。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订立契约的目的跟霍布斯不同,不再是强调安全,他的社会契约论服务于一个新的目的:那就是思考如何才能达到他设想的社会平等和正义。社会契约也变成了重构一切社会与政治制度体制的中介。
他所研究的平等,“决不是权力与财富的程度应当绝对相等;而是说,就权力而言,则它应该不能成为暴力,并且只有凭职位与法律才能加以行使;就财富而言,则没有一个公民可以富得足以购买一个人,也没有一个公民穷得不得不出卖自身。”因此,卢梭在经济上的平等要求是防止财产的过分悬殊,在政治上的平等要求是人民的自由得到保障,人民能够有一样的政治机会参与政治生活。卢梭认为:“在自然状态中,不平等几乎是不存在的,由于人类能力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进步,不平等才获得了它的力量并成长起来;由于私有制和法律的建立,不平等变得根深蒂固而成为合法了。”而如今为了使人类返回自然状态下的正义和平等,应该改变现有的社会政治体制,使人类沿着更接近自然状态的方向发展,在新的文明发展阶段重新实现社会平等、正义。
4、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
理性是人类寻求真理的智慧和悟性,它是与科学密切联系的,与理智、推论是同一个概念。
霍布斯的“自然状态”与社会契约是以自然主义和理性主义相结合的伦理学作为理论基础的,它表明,国家的产生过程交织着人的理性和利己本性的斗争。当个人寻求利己本性的满足反而威胁自身的生存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个人的利己本性要接受理性的引导,订立“社会契约”,这说明霍布斯是从理性推演国家的产生过程。另外,霍布斯把国家作为一个自然物来研究,揭去了笼罩在国家之上的神秘的神学面纱,也具有理性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特征,黑格尔认为,“霍布斯试图把维系国家统一的力量,国家权力的本性回溯到内在于我们自身的原则。”“在霍布斯的学说中,至少存在着这样一个特点,即在人性、人的欲求、嗜好等等基础上设定了国家的本性和机体。”
18世纪末的法国产生了近代西方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思潮——浪漫主义,其基本特征是在人性的诸多因素中推崇情感,这种浪漫主义思潮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来源于“浪漫主义之父”卢梭。“莫拉斯认为,浪漫主义的要义是依照一己的世界观来看世界,看出世界大有缺憾,而希求依照自我形象来重造世界。卢梭的精神是骚动不安的精神,他的价值观极为个人。”12
卢梭认为,真正的正义来源于良心而不是理性,文明社会的人不如自然状态的人,文明社会的人没有德行,良知泯灭,因而要打破权威,按照价值构造出社会契约基础上的道德社会,唤醒人的良知。由经验的现实社会回溯到逻辑认可的人类自然状态,再以社会契约为契机构建出可以托付价值理想的公民社会。由此可见,卢梭这样的思路充满了一种浪漫主义的乌托邦色彩。
在前文对卢梭的自然状态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卢梭实质上是用一种浪漫主义的方式为现代的人们提供一种社会治制的标准和规范,有了这种标准和规范,我们就可以去推知事物起源时的样子与后来演变的过程,以便找回失去的权利和自由。另外,卢梭认为最好的国家制度是人民直接行使主权的民主制,由此可见,他向往的是一种广场集会的政治景象,这可以说是卢梭浪漫主义政治的极至之处。
在此笔者要特别说明,比较两位思想家的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倾向,只是相对而言,其实在卢梭的思想中也有理性的一面,比如他以天才的理性思考深刻地看到了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这些都是他思想的超人之处,其实严格来说,卢梭的政治思想是感性与理性交织在一起的。笔者在这里只是相对地比较,比较两位思想家在学说中的主要倾向。
5、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
霍布斯在论述自然状态时,从人自私自利的本性中引申出“自我保存”这一普遍原则,并且把它视为人类最高的自然权利,霍布斯不仅把“自我保存”看成是自然状态的最高原则,即便是在转入国家状态之后,这个原则仍处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霍布斯在主权归属上认为,主权者有绝对的权威,但是主权者不能违背“自我保存”这一原则,霍布斯认为,人们放弃自然权利,就是为了获得“自我保存”,任何人也不会对要杀死自己的人放弃“自我保存”的权利。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