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哲学论文

从中西宗教文化对比看其价值观_跨文化交际

时间:2012-09-20  作者:孙小玲

论文导读::宗教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正确地认识宗教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人的思维、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行动等。文章分析了中西方宗教在宗教精神上的主要区别,阐述了中西宗教文化差异对各自文化生活的影响,以期能使宗教文化的积极作用得到良好的发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
论文关键词:宗教文化,跨文化交际,宗教精神,价值观
 

宗教是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它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其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通过宗教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窥见人类社会以及某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的文化状况。随着中国的日益开放以及同各国联系和交流的增加,宗教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正确地认识宗教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人的思维、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行动等等,也有利于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避免产生文化误读,从而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和增进了解。

中国人长久以来深受儒教的影响,汉民族的宗教信仰是在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融合佛教、道教及其它民间宗教的混合形式。而西方人大多数都信仰基督教,因为正是基督教文化构成了西方文化的大背景,使得中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化的任何一部分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基督教的气息。从文化策略上看,宗教文化可以团结人群、增强思想凝聚力和行为的一致性;从政治作用上看,宗教文化有助于统治阶级顺利实行统治、维护既有秩序;从宗教意义上看, 宗教文化为人们的精神提供幻想性的安慰。[2] 可以说,在宗教的目的论上,中西宗教是完全一致的。但是,通过比较分析中西方宗教精神之异同及其对各自的文化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又会发现它们有极大的不同。

1. 多元共处与一神崇拜

中西方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宗教与宗教文化。中国是一个多种宗教多元并存的文明古国,对不同的宗教采取宽容的和平共处的态度。中国民族众多,几乎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跨文化交际,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则主要信奉儒教、道教和本土化的佛教禅教。季羡林曾说过,中华民族是一个对宗教比较宽容的国家,不论是本土的宗教,还是外来的宗教,都一视同仁,无分轩轾。[3]在中国历史上,异教徒的概念比较淡薄虽然个别时期曾发生过利用皇帝的权力排斥异教的事情,但总体看来,各宗教之间通常是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形成了儒、道、佛三教共存,甚至“三教合流”的局面,充分反映了宗教多元共存的思想。

在中国,儒家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最深,儒教思想的核心就是仁爱,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历史上。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注重炼丹等养生之术。佛教在本质上是与世无争的出世之教,与儒学的入世特征相对立,强调众生平等、生世轮回和因果报应,传入中国后,受儒、道的影响,发展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宣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主张免费论文下载。儒、道、佛三大宗教相互交融,三教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不同宗教的神仙甚至同时受到顶礼膜拜,因而有“见庙烧香,见神磕头”的习俗,以祈求消灾赐福。[6] 宗教信仰的多元共处,反映了中国人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世俗的生活目标。

在西方,宗教在经历了多神信仰阶段后,逐渐朝一神崇拜发展。由古希伯来教发展来的基督教盛行,基督教成为真正代表西方人的宗教,因而本文中所说的西方宗教主要就是基督教。基督教兴起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犹太民族居住的巴勒斯坦地区,继承了犹太教的上帝概念,认为耶稣是上帝之子,传布上帝授予的使命,宣扬上帝要在人间建立天国的福音。[11] 在基督教发展历史上,由于对《圣经》的不同解释和理解形成了许多宗派,主要有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但不管是哪个教派,既然同属于基督教信仰,在基本的宗教观念上是一致的,都信奉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和天堂地狱说。

基督教是一神宗教,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基督教认为跨文化交际,一个人只能信奉一个神,一个宗教,上帝是统治世间万物的绝对的、唯一的和至上的神。世间万物只有一个共同的起源,那就是上帝。《圣经·申命记》中,耶和华通过摩西向以色列人说:“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9] 信奉基督教以外的任何宗教都被认为是异教徒,要受到惩罚和迫害。在西方历史上,迫害异教徒事件源远流长,宗教战争也十分频繁,仅十七世纪的一次十字军战争即历时三十年之久。这些战争与事件的目的都是要消灭异教徒,以维护维护自身教主和教义的绝对性、至上性。上帝观念是维持西方文化基本价值观的巨大力量和联结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力纽带,已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就这一方面而言,基督教对待异教的态度与他们的教义是矛盾的。基督教的教义主张宽容、博爱,但在卫教问题上则是一点也不宽容,丝毫也不博爱。这是基督教的一个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与之相比,中国的宗教则具有一种相对性、相容性和多元性,它可以和其它宗教并存。我们经常说西方文化是多元文化,中国文化是一元文化,实际上并不尽然。在宗教方面,情况恰恰相反,西方是一元的,中国才是多元的。

2.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人与神的关系是任何宗教都要回答的根本问题。中国宗教从根本上看是人本位的,而西方宗教则是神本位的。中国宗教文化以人为根本,不论是儒教、道教还是佛教禅宗,其最终目的都是人的幸福而不是神的尊严,都表现出一种对于现世人生的关注和对自然生命的执著。先秦时期的儒、道、法、墨等各家探讨的都是有关“人生”和“民生”的问题,而对天的“本原”问题兴趣不大。道家虽然尊崇“天然”,但是对天之“所以然”却并不进行深入的探究。儒家也承认天的权威,但对天的概念解释含混,缺少对天之本体的探索,而对人更加感兴趣,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等说法。佛教中的神,也就是佛和菩萨,是人通过修习佛法来成就的,只要人们潜心进行自我心性的修养,人人皆可为尧舜,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6]

中国宗教主张神人合一,神人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例如小说《封神演义》中,生活中各路英雄好汉死后都位列仙界,成为神灵。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用省察克制、修德养心来体悟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彻悟自己是宇宙本源之一部分跨文化交际,强调“生以载义,生可贵;义以立生,生可舍”,提倡“尽其道而死”的生死观和从天道引悟出人道的价值观,[8] 从而期望从中获得最大的超越性归属感,达到最高的“天人合一”之境界。

西方宗教则更多地反映了以神为本的精神。基督教文化认为,基督教的一切理论都是以神为中心而建立的,它的核心是对神的本质的论述和对神人关系的思考。上帝是宇宙的创造者,他创造自然万物、时间空间,他存在于自然之外而不是自然之中,为自然立法,制定自然界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上帝也是人类的创造者,为人生和人类历史确定目的。[7] 可见,基督教中人与神是分离的,神是绝对超越的,主宰一切,人只是作为神的创造物而存在,在神面前人是卑微的,应该向神顶礼膜拜。只有信奉耶稣基督,相信他能够替人们赎罪,人们的灵魂才可以得救。这同中国宗教中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和人间气息的神灵大不相同免费论文下载

3. 性善论与原罪论

关于人的本性,中国宗教受儒家性善论的深刻影响,基本上对人性持肯定的看法。肯定众人皆“好善恶恶”,在伦理生活中洋溢着一种乐观的情绪,即“人皆可为圣贤”。儒家坚持人是至善的存在,逻辑的结果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荀子的“性恶论”,也没有否定人有向善的能力,而是认为欲望等蒙蔽了这些能力,而欲望是天生的,所以人性恶,但只要去除欲望的蒙蔽,人的向善能力又会显观出来。[12] 儒家讲人格修养,道教、佛教讲去恶从善,以求超越,禅宗讲注重内心锻炼的禅悟、现世的人性历炼与修养及其德行的讲求,使得中国人有一种天然的对现世人生的乐观态度。

基督教的“原罪说”对人性持否定的态度,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神的旨意,犯下原罪而被驱逐,世世代代为罪人。因此,人生来就有罪,人生就是受苦,就是期待灵魂的救赎。人与世间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虽然人被称为上帝的子女跨文化交际,但在神面前,人的地位是卑微的,低贱的,只有听从神意,才可以从罪恶的贪欲中被拯救出来。[10] 正是由于这种原罪观念和期待救赎的愿望,西方人在其精神生活中形成了强烈的忏悔意识。人们依靠上帝之爱,通过承担现世生活中的不幸和困难,来获得救赎,使来自神圣生命的人重新活在神圣生命之中。

在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性论的指导下,儒教和基督教二者在论及道德实践之方法时也有着明显的不同。道德实践在儒家是:“由心德之扩充所层层展开的人格世界”。[12] 在这种道德实践指引下,人们为成为圣贤而努力。而基督教论道德实践的方法则不同,首先我们绝不能忘记主动是在上帝。做一个人的真正样式是由罪中释放,相信上帝,也信任邻居;爱上帝,也爱人知己;期待上帝国的降临,同时也参与现实人性社会的复原,并在这种责任的生活中与他人与上帝复和。

4. 结论

中西不同的宗教文化影响了中西方的价值取向,并指引着中西文化沿着不同的航线向前发展。宗教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宗教文化在文化交流、哲学和语言领域结出的丰硕的果实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时代的宗教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和调整,以适应世俗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宗教中唯心的和虚幻的东西将会逐渐被人们抛弃,宗教中积极的科学的成分仍将为人们所保留和继承,并与社会进步的伦理道德相融合,成为推进社会文化进步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Dawson,Christopher. Religion and the Rise of Western Culture [M]. London: Sheed &Word Company, 1950.
[2]陈建新.论中西方宗教的本质差异[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1).
[3]季羡林.中印文化交流史[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27.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孔丘.孔子·家语在厄[M].
[6]梁晓鹏.中西宗教文化管见[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7]刘承华.中西宗教精神的不同及其文化内涵[J]. 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2(3).
[8]圣经.第20章,第3节[M].
[9]徐志锐.周易大传新注[M],齐鲁书社,1986,342.
[10]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商务印书馆,1964,35.
[11]周媛.早期基督教[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2]庄周.庄子·天下篇[M].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从《题西林壁》谈《意识形态与乌托邦》_个体历史—社会
下一篇论文:从麦彭《释量论·成量品释》看佛教解脱之道_哲学论文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哲学论文
最新哲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