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国外的区域发展理论和生态补偿理论为中国区域发展提供了初级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但是,“舶来”理论不能完全解决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出现的“深层不协调”问题,不能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和政府富裕与人民的富裕发展之间的转换提供理论基础和制度工具论文开题报告。我国区域发展的实践表明,区域协调发展并不能、也没有自动矫正区域发展的深层不协调。
实践,是检验一切的唯一标准――自然就包括区域发展理论及其他相关理论。
为此,必须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立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其中重要点在于为区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追加以“人本”要素,探索建立人本区域发展理论。
三、为区域发展理论追加人本要素的哲学思考
(一)万学之学――哲学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是关于自然、社会、人这个宇宙万物中的三大要素的科学的终极总结。哲学,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规律为核心的科学。哲学,是一切理论的本质――抽象的终极抽象。哲学是大智慧,是站在最高处统揽世间万物的智慧,是研究一切存在之间抽象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智慧。哲学具有对人类各门类的全部知识进行总结的使命和功能。诚如爱因斯坦所言: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因此,哲学,是万学之学,是统一切学问的学问,一切具体的应用学科都应该遵守抽象的哲学原理。哲学的使命和价值在于为其他科学的发展指引方向、开辟道路、制定原则、提供方法。因此,哲学对其他一切科学都具有至高无上的统治意义和灵魂价值――区域发展理论自然不能游离于其外。
(二)人――哲学的目的
哲学的目的是回归人的。不管什么哲学,都是以人为最终目的的。
对人的态度,对人在宇宙万物中的哲学认定和价值判断,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是哲学的基础和前提。
以神为核心的学问叫神学,以人为中心的学问叫哲学。以神为本体的学问叫神学,以人为本体的学问叫哲学。
本体论是哲学构成的基本板块。哲学上的“本”首先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指的是世界的基础和本原。在哲学史上,物、心、神都曾被当作“本”, 并由此而演化为唯物、唯心、神学等流派。可以说,哲学就是本体论。
马克思以前的一切本体论都是与人无涉的,它们形态各异,内容不同,但有其共同点哲学论文,即不理解世界的属人性质,都是在人的实践和创造之外去设定世界的终极原因和构成。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把对世界之本的追寻置于人的生活实践中。因此,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把对世界终极本质的追问回归到人及其实践中。马克思首先确定了世界的存在前提是人的生活世界,而不是离开人的虚妄和抽象的世界。马克思曾批评费尔巴哈说:“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至于“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所以,我们必须把人的生活世界作为讨论的基点,去追寻现实世界之本。物质世界包含三大基本内涵,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这都是人类实践和创造的结果。“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割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 “人始终是一切实体性东西的本质”,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5]
(三)为区域发展理论追加人本要素
当我们用传统区域经济学和区域发展理论对区域发展中所涉及的人的问题进行研究时,我们因束手无策而茫然,因缺乏理论支撑和分析工具而几乎止步,因为在所有的区域经济学和区域发展理论中都没有涉及“人”。从“人是万物之源,万物之尺度,万物之目的”的人本哲学原理出发,对区域发展的研究必须涉及到人,实际上区域发展也的确深深地涉及到了人。然而,传统区域发展理论中对“人”根本没有真正的涉及――它对人的涉及仅仅是与资源、技术并列的一个经济要素或发展工具,仅此而已。这样我们就遭遇到了很大的理论和方法困难:用传统区域经济学和区域理论来研究与之相关的人的问题由于缺乏理论依据而无法进行;用其他直接事关人的利益的学科如福利经济学、社会保障学等来进行研究,一方面由于这些学科主要不涉及区域问题,同时又超出了区域发展理论的范围,即“串行”,不符合学科要求;但是,在对与区域问题紧密相连的人的利益问题研究在传统区域经济学和区域理论框架中又完全不能进行。或者可以通过学科交叉发展解决这一难题论文开题报告。但是,学科交叉是有边际限制和一定的交叉度的,不能够无限制交叉――某个学科所涉及的问题主要应当在本学科内解决。
这样,对与区域发展紧密联系的人的问题的研究只能在传统区域经济学和区域发展理论中解决,只能通过对传统区域经济学和区域理论追加“人性”和对人的关怀来解决。
区域,是一个经济发展程度的类别概念。相对于“人”而言,是“物”的概念。无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本、劳动力、技术3要素哲学论文,还是区域经济活动中的政府、企业、人三大主体,人,是区域经济活动最重要的主体,是最重要的区域发展资源。区域协调发展必须依赖人,区域协调发展是为了人,区域协调发展的成果必须由人享用。因此,人,是区域发展理论和实践必须关注的焦点与核心。
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和必要对区域发展的基础理论和学科框架进行调整、修改、完善甚至重构:应该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概念、主要范畴、学科性质进行重新定位,对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调整、丰富和充实。
科学发展观为区域发展理论追加人本要素奠定了科学、人本的理论基础。
新世纪之初,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诞生,表明中国在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对世间万物中人的态度等根本性理念方面有了深刻的转换。其中蕴涵和体现的是对人的关怀、对人的高度尊重的态度的历史性跨越。其伟大而深远而深刻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将在中国今后的发展中全方位地日趋展现。对此,怎样高的评价都不过分。
科学发展观本质上是一种哲学观、一种价值观、一种理念。哲学,是科学的科学,价值观是对宇宙万物中人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判断,理念是事物的准则或规律。在中国,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以“以人为本”为核心来进行一切制度设计。中国的区域发展理论和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当然不能例外。我们对为相关理论和实践追加人类关怀精神充满着学术信心,期盼着对“人”充满关注、以“人”为终极目标的区域发展理论能够出现,希望闪耀着人本光辉的、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发展理论研究能够转化为实践,最终有助于广大西部地区的人民更多地融入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主流,更多地享受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成果。
[①] 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收入是2002年数据,因为中国统计年鉴从2003年开始统计西部地区财政收入和支出。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09.
[2]农业部农村司.《简明统计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7).
[3]温家宝.在中共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0-7-7.
[4]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0-7-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