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政治论文

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及其他_市场经济

时间:2011-06-17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这就是“中国模式”。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而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经验的总结。
论文关键词:“中国模式”,市场经济,改革开放
 

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海啸之后,尽管实施“举国体制”抗灾救灾,但信息披露不充分,县与县之间没有联系的渠道和机制受到媒体的批评,尤其是东京电力公司所属福岛核电站面临核泄漏问题,政府却无能为力。

2005年8月25日和8月29日,卡特里娜飓风两次登陆美国,援救不及时,民众无组织,灾民无处安身,并且发生了抢劫、纵火、强奸等一系列刑事犯罪,联邦、州和县市政府饱受批评,多名官员丢职。

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总书记、总理第一时间亲临灾区,全国各地,中央、省、市各部门紧急响应,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迅速驰援,企业、民间组织和普通百姓积极参与,让世界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此之前不久,还发生了拉萨等地“藏独”分裂势力的大规模骚乱。不到半年,中国又把一场“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随后又成功举办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而这又都是在有效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

由此,一个首先主要流行于经济界、理论界的命题开始成为国际国内普遍议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市场经济,这就是“中国模式”。

(一)

一般认为,“中国模式”最早源于时任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的乔舒亚·库珀·雷默于2004年5月在英国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的一篇调查论文《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他概括这个新模式就是: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试验,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循序渐进、积累能量,具有不对称工具(巨额外汇储备)。

随后国内外学者认为,共识使用过滥,而且容易把“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作对抗联想,政治意味太浓,加之它表明的不是世人在北京取得的共识,而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经验的总结,因此,“中国模式”很快就取代了“北京共识”。

事实上,对于“中国模式”一开始就存在不同意见,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

一是否定的观点:

1、德国学者托马斯·海贝勒认为,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将伴随有急剧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变革,在这样的条件下,谈论“中国模式”为时尚早,所谓的“中国模式”并不存在发表论文

2、德国学者桑德·施耐得认为,中国三十年成功的秘诀不是“中国模式”,而是实用主义。

3、英国学者里奥·霍恩在2008年7月29日《金融时报》上发表《中国模式背后的真相》,他认为中国之所以成功,恰恰是没有什么模式,“中国模式”的概念掩盖了中国经验中最重要的因素:把握机遇。

4、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高义于2009年6月指出,中国与东南亚“四小虎”的成功有相似之处,仅仅是属于亚洲后期快速发展的一种表现。

5、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美籍日裔教授弗朗西斯·福山,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出版了《历史的终结》一书,他认为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经济自由是人类发展的“不二法门”。时过二十年后他不得不承认:“客观事实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可能并不是历史进化的终点,随着中国的崛起,所谓‘历史的终结’有待进一步推敲和完善,人类思想宝库要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世界需要在多元基础上实现新的融合。”[①]但是,2010年12月19日他在上海复旦大学作了一个“中国模式”的特征与问题的专题演讲,虽然采用了“中国模式”的概念,却质疑“中国模式”能否持续。在他看来,所谓“中国模式”具有三个特征:其一,有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政府,而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多党民主政治和法治;其二,出口导向型经济;其三,与其他亚洲国家一样,欠缺社会安全网络。中国能否产生一个正当的负责的政府,中国的政治体制一直没能解决这个问题;而出口导向型经济是建立在世界经济结构失衡的基础之上;加之同样的儒家文化影响,日本注重忠诚国家,中国注重孝行在先,整个社会缺乏诚信。如果要说优势,最重要的大概就是决策的速度和质量了。他强调真正的问题在于:这种模式在未来是否可持续?因此他说,他不认为“历史总结说”已经被推翻。

二是肯定的观点:

以新加坡学者邓永年比较具有代表性。2010年5月4日他在《联合早报》撰文《为什么要提“中国模式”?》,指出“西方很多人并不承认‘中国模式’的存在”,“这些人大都看到中国发展所包含的种种问题和制约因素,不认为中国已经形成一种可称之为‘模式’的东西市场经济,也不相信中国的发展模式可以持续。也有一些人是在意识形态上敌视中国,他们希望中国解体和崩溃。在这些人看来,中国根本不配产生一种模式”。他还说,“理性而言,‘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的,就像盖房子,房子盖好了,肯定有个模式。问题在于如何看待和评价这所房子”[②]。是用科学的方法,还是审美的方法?后者不可避免带有政治化、道德化倾向。

国内多数人同意这种观点,他们感觉到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就摆在那里,还有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也应有大国的自信,虽然“中国模式”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但也完全有理由大声说出来。

三是谨慎的观点:

一些人认为,中国的体制尚未定型,还需要继续探索,提出“中国模式”容易引起盲目乐观,甚至可能转移改革的方向,还是坚持讲“中国特色”更好。也有人认为,中国的成功,只有特殊性,缺少普适性,称之为“中国案例”比较恰当。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则指出,中国经济奇迹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不是单纯的经济现象,它的成功一定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一种发展道路,可供世界借鉴,但目前而言,不必急于拿出一个结论说“中国模式”是什么。还有人认为提“中国经验”、“中国道路”更符合现实,而且经验和道路成熟后可以自然上升为“中国模式”。《人民日报》2010年10月29日发表郑青原的署名文章《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文章说,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中国探寻出了一条生机勃勃的现代化之路,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新型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发展模式,“中国道路”丰富着世界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发表论文。

(二)

因阶级或时代的局限,受人们认识能力的影响,对于采用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治理模式、目标取向及大政方略,出现各式各样的争论,可以说司空见惯,现在如此,历来如此,中国如此,世界如此。

西方市场经济的争论

经济学理论创立三百多年来,且不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根本上否定资本主义,就是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到凯恩斯主义,再到新自由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围绕政府干预多一些市场经济,还是市场调节多一些的争论。即使形成将西方经济体制输入拉美和东欧新兴市场国家的所谓“华盛顿共识”,仅在西方资本主义市场体制框架内部,也并非同一个“模式”。比如美国比较自由的市场经济,法国比例较高的国有企业,北欧政府“包揽”较多的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福利。

国际共运史上的争论

在夺取政权之前,争论的焦点是走“巴黎公社”暴力革命道路,还是实现议会和平过渡;是走炮击冬宫,夺取中心城市的道路,还是实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之后,又发生了关于执政党独立地位和国家发展道路选择的争论,既有南斯拉夫被孤立,又有波匈事件被镇压,既有中苏两党论战,又有苏联直接出兵捷克。直至东欧易帜、苏联解体后,还有批评中国改革不彻底的,认为只有像俄罗斯那样,全面私有化,500天休克疗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随着中国改革的逐步推进,这种观点才渐渐销声匿迹。

中共党史上的争论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总结党的历史,都把它归结为党的路线斗争史,并把每一步胜利看成是一次正确路线战胜错误路线。当然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后来也停止了这种分析观察问题的方法。但是其中一些重大的争论是客观存在的,比如“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与“山沟里的马列主义”问题,民族统一战线中党的领导权问题,等等。改革开放的先声是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而改革开放遇到的最大阻力之一是姓社姓资的姓氏之争和国有、私有的成分之争。

(三)

对于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的成绩,包括对它的内涵、特征、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保持其可持续的条件、措施,开展深入的讨论,有利于推动改革开放继续向前发展,也有利于他国现代化进程中引为借鉴或参考。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热点问题的背后,还有许多值得冷静观察、高度警觉的东西,那就是把“中国模式”与改革开放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具体表现包括:

第一,借“中国模式”贬低中国经验的价值,甚至简单而不负责任地把“中国模式”概括为“专制”加“市场”,或者认为市场经济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并且拖了后腿,对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意识形态予以诋毁。

第二,左的思想理论“借尸还魂”,他们或具有浓厚的怀旧情节,或对现实不满,把当前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包括就业、教育、医疗、房价、社会保障、分配不公、贪污腐败等等,看成是改革开放带来的,而看不到改革作为一场深刻革命的艰巨性,认为改革失败了,不是要求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这些问题市场经济,而是希望退回去。因而借歌颂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把那些几乎将我国经济拖入崩溃边缘的东西,改头换面地搬出来。

第三,对处于攻坚阶段的改革具有畏难情绪,他们缺乏改革的胆识、信心和能力,也打“中国模式”牌,声称“中国模式”如此好,得到了世界上的普遍认可,还要改什么,因而在实际工作中满足现实,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回避矛盾。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以文化力构建多层次廉政文化环境的研究_政治论文
下一篇论文:北塔山事件与中苏关系的演变_转折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政治论文
最新政治论文
读者推荐的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