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社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使用综合标准即按照经济结构、规模大小、人口密度、组织形式等标准进行分类,可将其划分为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一方面是传统农村社区的瓦解,另一方面是城市社区的快速成功的发展与运作,在这样的社区大背景之下,党中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模仿城市社区在农村进行一场深刻的管理体制的变革,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距,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基础条件。“一村一社区”的模式,即在一个村委会区域范围内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做法。临沂莒南县的“村庄合并社区”模式,是笔者较喜欢的一种模式,它以村庄合并为基础,膨胀规模,整合资源,强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这种“大社区制”的建设模式融合了“多村一社区”和“一村一社区”两种建设模式的优点。
关键词:农村社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多村一社区,一村一社区,村庄合并社区
1. 农村社区
社区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而社区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的。他认为社区是一种最简单的社会形态,是由传统的血缘、地域和文化等组成的一种自然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的定义也不断发生变化,并呈现出多样化态势。《现在带汉语词典》对社区的解释是“城市中以某种社会特征划分的居住区。”是典型的城市社区的定义。学者唐忠新在其《城市社会整合与社区建设》一书中是这样定义社区的,“社区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1】无论怎样定义社区,从社区的本质来看,社区大体上包括地域性、社会活动和价值观念三种基本要素。因此,简单的说,社区是以共同居住的地域为基础,由具有相同价值观念,可以惊醒社会互动与交往的人们所结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的类型是多元的。论文参考网。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社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使用综合标准即按照经济结构、规模大小、人口密度、组织形式等标准进行分类,可将其划分为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城市社区是以非农业生产或二、三产业为基础的规模较大,结构比较复杂的社区。【2】相对于城市社区而言,农村社区是有着广阔地域,居民集聚程度不高,以村或镇为活动中心,以农业活动为主的神会生活共同体。【3】其实社区最早起源于农村社区,城市社区的出现晚于农村社区,它是随着城市的出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的,腾尼斯所指的社区也主要是指传统的农村社区。研究社区的学者一般也都从对农村社区的调查开始。
传统的农村社区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所需的生活资源基本上都能通过与自然打交道而得到满足,人们过着“鸡犬不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长时间的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使农村社区封闭性的特点尤为突出;他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每家每户都过着相同的生活,他们有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念,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传统的农村社区更多的一种文化共同体。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农村社区也在发展中变得多元化、复杂化。现代的农村社区不再是一种孤立的自然状态,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频繁,不仅是国内,国际贸易也已经不足为奇了,农民的家用电器、农业机械很多都来自国外,他们生产的许多产品也在世界各地打开了市场。信息的沟通,业务的往来,生活的需要,开始了人口大规模的流动,地域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乡村与城市在很多方面都已经连成一体。在发生这些变化的同时,维系着传统农村社区的文化资源也急剧流失,人们对农村社区的共同归属感和人通天干也没有以前那么强烈了。
一方面是传统农村社区的瓦解,另一方面是城市社区的快速成功的发展与运作,在这样的社区大背景之下,党中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模仿城市社区在农村进行一场深刻的管理体制的变革,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距,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基础条件。
2. 建设农村社区的必要性
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支农惠农的政策,各级政府也加大了对“三农”工作的扶持力度。如何把这些优惠政策落实到基层,成为制约新农村发展的瓶颈。论文参考网。农村社区的产生突破了这个瓶颈,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从外部大环境着手,关注党和政府宏观的“农村”“农业”“农民”政策,推进政府关于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社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和措施的调整与落实,而农村社区就是这些政策与措施的承载体,是公共财政支持下的公共服务向下延伸的组织依托,是联接党和群众的纽带,它从微观入手,整合农村外部资源和农村资源,源源不断地吸收国家补贴、捐助资金以及技术。通过社区,把服务送给农民,把实惠带给农民。
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可以满足冠达农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文明程度和公共参与的内在需求。论文参考网。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农村经济也是蒸蒸日上,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免除农业税以后,农民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农村经济社会也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农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经营方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日益增强,民主法制意识、参与意识和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加。【4】他们渴望像城里人一样,收入不断增加,生活不断改善,有着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社会服务包括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的要求愈来愈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寻求基点、平台和抓手,着力解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农村社区就是这样的一个制度平台,以服务作为职能,使农民群众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及时、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
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建立一个全新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农村社区建设不仅是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构建起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上下贯通,城乡一体的新型制度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实现自上而下的国家管理与农村社会的自我管理的良性互动,公共财政支持的公共服务与民间集资集劳的社区自我服务的相互补充,从而形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5】我们的实证调查证明,农村社区建设精简了社区管理组织,提高了领导组织的战斗力,使对农村社区的管理更科学,更有序,更透明。像莒南县相沟乡三义社区,建立社区之后,管理人员由原来的40人减少的现在的23人,社区人口增多,管理人员减少。也有利于完善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