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经济全球化发展格局同样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而市场化是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唯一途径,是拉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运产业的根本动力和基本方式。同时,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成上看,农业是“农村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村发展的经济基础.目前很多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办事难、农民增收难、生活水平不高的问题,是新农村建设中要突出解决的问题,是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离开了农业的发展,这些问题难以解决,新农村建设将无从谈起。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
1.当前农业生产的现状与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新农村建设所谓的“新”正是相对于过去的“旧”而言。而所谓的现代农业,同样是相对于过去的传统农业而言。而中国几千年的农业发展至今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自给自足的小农业状态,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农业,尽管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距离现代农业的要求仍然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是:
1.1市场化水平不高
经济全球化发展格局同样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而市场化是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唯一途径,是拉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运产业的根本动力和基本方式。农业市场化要求构筑“市场+公司(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发展模式,而使农产品具有畅通无阻的市场销售渠道,在国内外两个大市场中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论文检测。而目前,多数农村仍以街头市场、农贸市场为主要市场流通渠道,市场参与率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论文检测。
1.2科学化水平不高
现代人对农产品的高品质、多样化需求,是市场对农业科技提出的新要求,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成为核心目标。科学化就是产品的质量“证书”和进入市场的“绿卡”,是提高农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而目前,农业科技推广难、转化慢的问题,群众片面追求产量、不注重质量的问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问题等等,制约了农业科学化水平难以提高。
1.3规模化水平不高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绝大部分是以农村家庭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分散性较强。这种分散性、小规模带来了生产成本高、农业机械应用难、农业科技推广难、市场竞争力低等一系列问题。这与西方农业发达国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现代农业的规模化,就是要实现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规模化生产,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组织的规模效益。
2.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性与重要性
2.1建设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就是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个字。而农村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生产方式,要实现“生产发展”,就必须把农业发展放在首位。同时,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成上看,农业是“农村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村发展的经济基础.目前很多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办事难、农民增收难、生活水平不高的问题,是新农村建设中要突出解决的问题,是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离开了农业的发展,这些问题难以解决,新农村建设将无从谈起。
2.2建设现代农业是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们的农业将面临国内外两个市场,将面临日趋严峻的市场考验。要实现农业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必须立足国内外两个市场,尊重和利用市场经济规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步伐,以在国际市场中赢得发展。违背市场经济规律,搞小农经济,“闭关”经济,必然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遭受挫折。
2.3建设现代农业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科学发展要求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社会安定团结,而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重要经济地位,作为实施绿化工程、改善生态环境主力军地位,作为实现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稳定的基础地位,都毋庸置疑的体现着其在实现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现实意义。同时,目前农业发展当中存在的一些与科学发展观不相符合的问题,例如施肥、施药不科学甚至产生危害的问题,例如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的问题,等等,也迫切需要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加以解决。
2.4建设现代农业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基本内容
农业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粮食安全,也关系综合国力的提升。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经济发展格局下,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仅不能放松,而应当摆到更加“基础”的地位来抓,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为全国经济发展发挥必要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3.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措施
(1)大力构筑“市场+公司(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在当前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农民等农业生产要素相对分散的情况下,要实现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必须有媒介,那就是农产品加工储运企业和农业中介服务组织。为此,必须立足农村、农业实际,在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发展中,必须突出这一目标,把引进“农”字号龙头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目标,把农业中介服务组织发展作为重要目标,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对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作为地方政府应当在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实绩考核、人事安排等方面充分考虑、科学分析、正确对待,在抓好农业招商的同时,要努力把农业致富带头人、培植成为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带头人,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发展思路,深入挖掘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力,尽快把农民塑造成为市场主体,按照市场规律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
(2)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和转化,不断提高农业科学化水平。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技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这给农业科学化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措施。但离开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科学化失去农民这个主体基础,将很难实现农业科学化水平的全面提升。为此,必须把教育农民作为提高农业科学化水平的重要环节来抓,用宣传的、教育的、政策的、经济的等各种手段,切实让群众得到用科技的甜头,增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创科技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力。论文检测。
(3)积极探索生产要素科学配置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推进农业规模化进程随着农业科学化、机械化水平不断加快,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打破了过去农业生产容纳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局面,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这与农业规模化形成了矛盾。但剩余劳动力多,并不是说要继续把劳动力向农业挤,绝不能因此而放弃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努力。农业的发展固然要容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但今后的发展应当把更多的农民向设施农业、都市农业和二、三产业集中,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步伐,而对于目前仍容纳大量劳动力的粮油生产应当着力探索规模化生产方式。要大胆探索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向少数人集中。探索农产品、劳动者、科学技术等生产要素科学配置、有效结合的方式、途径,加快推进各种生产要素的规模化,进而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规模化。同时为加快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为农业科学化铺平道路,为农业市场化增强规模竞争力。
(4)跳出农业抓农业,努力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农业的发展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的发展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此,我们国家制定和实施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战略,是完全必要的,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历史意义,必将对农村发展与稳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产生积极影响。”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就是要在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各个环节切实加大对农业、农民的扶持力度,突出在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技术推广与服务、民营经济发展鼓励扶持以及各种农业生产补贴等方面坚定不移的扶持农业。要突出加强城市、城镇对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消费农产品、提供资金、技术支持等环节.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的发展,进而通过农业从业人口的减少带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业规模化的加快,通过农产品向城市输送带动农业市场化的加快,通过资金、技术扶持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农业科学化的加快。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经济发展规律看,发展现代农业势在必行;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看,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同样势在必行。加快农业市场化、科学化、规模化是建没现代农业的基本途径,同时又是有机的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当前,农业发展中,应当把握好这三条基本的发展策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的早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