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较 |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
|
|
五: 不同的民族理论,造就了不同的民族命运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民族理论,很大程度上注有斯大林的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主观倾向,这种倾向及其理论使得原本就复杂苏联民族问题更是雪上加霜,造成了俄罗斯民族与其他非俄罗斯民族的分歧,敌视甚至是仇恨,一个多民族国家,没有团结的民族,没有正确的领导,国家只会处于一盘散沙之中,强制的命令只会激起沉默的反抗,粗暴的解决更能加剧反抗的力度。苏联的解体很大程度上也归于积重难返的民族关系危机,也造成了原联邦国家的民族灾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民族理论,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根据历史和现实的依据,制定和执行的。邓小平民族理论始终以民族发展为着眼点,以实现民族大团结为着手点,以民族区域自治为着重点,从而最终达到各民族共同繁荣,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复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成就属于过去,放眼21世纪,将是中华民族进入飞速发展,追赶世界先进国家的世纪,尤其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居危思安,汲取经验,取精去粗,进一步完善我们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制度,为中华民族永久团结和统一,实现现代化建设谱写新的篇章。[5]
参考文献:
高放,“两条道路 两种命运---苏东社会主义的挫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几点思考” 《社会主义论丛》 2001 ,(7)
徐崇温 , “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若干问题研究” 《社会主义论丛》 2001,(7)
李明三 杨煌, “苏联模式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兴亡 ” 《当代思潮》 2001 , (3)
[1] [1] 刘秀萍 “模式是基础,特色是目标” 《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1(2),第35页
[2] 李明三,杨煌 “苏联模式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兴亡”《当代思潮》2001(3)
[1] [2]詹真荣《杰出的贡献,严重的失误----论斯大林在民族理论上的得失》《民族研究》2000 (5) 20页,22页
[3]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162页
[4]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85页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