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政治论文

[1]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较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痛苦令人思索,失败促人觉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邓小平民族理论在民族问题认识深刻强调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各少数民族地区结合自身特点,努力发挥地方民族优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比较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关键词::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比较
所谓“模式”就是人们的活动方式与经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而形成的定型化的活动结构,是各个国家和民族所选择的道路,方式,方法的凝结,而且此“经验”,“道路”“方式”“方法”更具有稳定性和系统性。[1]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中后期形成和巩固起来的模式,它是以1929年终止列宁前期确立的新经济政策,提出在农村向富农进攻,消灭富农为起始,通过全盘农业集体化,企业化和“大清洗”运动而定型下来的。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也就宣布了这一模式的定型。”[2]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即围绕苏联模式的理念,体制,方法,政策而进行建设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则是中国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以改革为核心,以全面综合发展为方向,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为目的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并且将在新时期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带领下,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奋斗目标。
苏联解体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也宣告失败,被弗兰西斯.福山称为“历史的终结”。痛苦令人思索,失败促人觉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其具体的原因很多,当然不乏有苏联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的解决欠妥,特别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问题则是一个复杂,长期,颇具重要性的问题。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民族问题上有其相似性,同时又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对待民族问题的民族政策和理论上,在民族主义又有所突现的今天,回顾原苏联和中国在民族问题上的理论,政策,手段,方式,对于理解两种模式社会主义以及增强我国居危思安意识,认真审视,解决我们的民族政策,民族法律制度上出现的新问题都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有助于增强我国各民族的内聚力,促进中华民族的和谐复兴。

一:在民族问题认识上存有差异

20世纪30年代以前,斯大林在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理论问题上,基本上坚持并发展了列宁的思想,主要表现在斯大林补充论证了苏联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国内外原因,由于内外因相互作用,使得民族问题在苏联具长期性,复杂性。1929年,斯大林在《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一文中,预测了未来民族发展和民族融合三阶段的大致图画。全世界无产阶级专政时期第一阶段是各民族和民族语言发展繁荣,建立并巩固各民族问题族际联系和国际关系阶段;全世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阶段,各民族形成共同语言和区域经济中心,同时民族语言将平行存在;全世界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后阶段,世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充分巩固,社会主义深入各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共同语言代替民族语言,民族差别和民族语言开始消亡。[1]对于斯大林的这一图画,一方面要看到其合理性贡献,既承认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胜利后,民族问题还得存在,但另一方面,其预测也存在较大缺陷:斯大林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最后阶段民族差别开始消亡的说法,较之于列宁关于“消亡”只能在共产主义的发展的另一阶段上的论断在时间上大大提前,同时这一论述未能把民族消亡的客观规律与阶级,国家消亡的客观规律结合起来。以至于后来,3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阶级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斯大林对社会发展阶段做出了不切实际的过高估计,但却低估了苏联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在民族问题上,其认为“制造民族纠纷的主要势力即剥削阶级已被消灭,培植民族互不信任心理和燃起民族主义狂热的剥削制度已被消灭”,各民族之间的“互不信任的心理已经消失。”[2]1952年苏共十九大报告进而认为苏联各民族已经在完全平等和友谊的基础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苏联“已成为世界真正民族平等与合作的榜样和典范。”这一理论也为苏共拿来作为其所谓“一劳永逸的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依据。
邓小平民族理论在民族问题认识深刻强调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邓小平同志说“在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隔阂是很深的”,“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实行的是大民族主义的政策,只能加深民族隔阂。”[3]同时他指出“少数民族要经过一个长时间,通过事实,才能解除历史上大汉族主义造成他们同汉族的隔阂。我们要做长期的工作,达到消除这种隔阂的目的”[4]。邓小平还看到了我国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民族问题解决不好,不但不利于边区稳定,也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威胁。因而,他强调要将民族问题纳入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轨道加以解决,把民族问题的解决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联系起来。邓小平同志以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认识和基本现实为基础,在实际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是立足于民族平等。
新时期,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立足中国发展的大局和面临的良好机遇,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民族理论,

二:民族平等问题上的分歧
对于民族平等问题,苏联斯大林民族理论是在列宁关于民族关系问题上的继承和发展,但其在实现途径上又出现了对马列主义民族平等理论的变形。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浅议“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下一篇论文:“两翼”助推民族地区全面建设新农村的基本出路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政治论文
最新政治论文
读者推荐的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