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的铜器,有铭文的达数千件。随着铭文字数的增加,铭文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长篇铭文大量出现,一些文学手段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便使用于这些记叙历史的文字中。铜器铭文的语言简洁,同时有韵有散、长短相杂,这些都为铜器铭文增加了不少文学性的积极因素。
论文关键词:铜器铭文,语言特色
一、 韵散兼行;句法多样
随着铭文的发展,韵文逐渐出现了。虽然由于文字和语言的演变,大多数铜器铭文目前很难认读,但是我们不能否认,铭文的创作者们也在不断追求语言之美,这主要就表现在铜器铭文中韵语的运用上。
据统计,铜器铭文中有三百多篇韵文。少数是通篇入韵的,大多数是韵散结合的,这就使得铜器铭文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多样性,使语句具有旋律之美。但是由于语言的发展,目前有些铭文中的韵句不易察觉。其实,西周武王时期的《天亡簋》(又名《大丰簋》)已出现韵句,《毛公鼎》的开篇也有依稀可见的用韵痕迹,《史墙盘铭》的韵句更是清晰可见。西周后期的《虢 季子白盘》上的四字韵句更是规整,可以说是铜器铭文中韵文的代表,因此广为人们所称道:
隹(唯)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乍(作)宝盘。
不(丕)显子白,壮武于戎工,经维四方。
搏伐严狁,于洛之阳。
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
桓桓子白,献馘于王。
王孔加(嘉)子白义,王各周庙,宣 爰卿(饗)。
王曰:“白父,孔 又光。”
王赐乘马,是用左(佐)王。
赐用弓,彤矢其央;
赐用戉,用政(征)蛮方。
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通篇铭文共有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铭文的开头两句可以看作小序,其余大多以四言句为主,句式整齐,语言冼练。正文每句皆入韵,韵字分别为:方、阳、行、王、饗、光、王、央、方、疆,都属于阳部。如果单从用韵看,这篇铭文与先秦诗歌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铭文中韵句的出现与增多,说明了铭文已开始讲求叙事的语言美及形式美。
西周铜器铭文追求语言美还表现作者在一篇文章中对语言变化的刻意追求上。如杨树达先生在《积微居金文说·卷五》中以《圅皇父簋铭》中数量词的运用为例分析了这一观点:
圅皇父乍(作)琱妘盤、盉、尊器、簋[一]具。自豕鼎降十又[二]:簋八、两罍、两壶。琱妘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这篇铭文中共出现了四次数次和名词的结合。为了避免重复,作铭者刻意变换数词和名词的前后位置来体现追求语言的变化。“鼎降十又[二]”和“簋八”,名词“鼎”和“簋”在数词“十”和“八”之前,“两罍”和“两壶”,名词“罍”和“壶”则在数词“两”之后。“数字或先或后,殆古人行文变化以求美”。
“文学作品语言的句法组织的独特性,一方面决定于作家创作的总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决定于思想构思的上下文和形象性”句法组织可以表现当时创作的总体特点,作为当时汉语书面语的表达,铜器铭文在句法表达方面更加成熟和多样化,这便使铜器铭文的语言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特点。
西周时期的铜器铭文中已有明显的被动句和双重否定句。如:
鬲易(赐)贝于王。 (《鬲尊铭》)
……永念于厥孙辟天子。 (《大克鼎铭》)
淮夷舊我帛畮人,毋敢不出其帛。 (《兮甲盘铭》)
效不敢不万年夙夜奔走扬公休。 (《效尊铭》)
铭文中这种使用被动或用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句子大量出现,不但具有某种修辞的意味,更丰富了铭文的表达方式,使铭文的语言摆脱单一的平铺直叙的表达方式,而具有变化和多样性。
另外,有些修辞方式在铜器铭文中也已出现。如《大克鼎铭》中周王的命辞:“克,昔余既令女(汝)出内(纳)朕令,今余唯緟景乃令,叔巿参冋,中悤;易(赐)女(汝)田于埜;易(赐)女(汝)田于渒;易(赐)女(汝)井宇 田于 ,以氒臣妾;易(赐)女(汝)田于康;易(赐)女(汝)田于匽;易(赐)女(汝)田于尃厡;易(赐)女(汝)田于寒山;易(赐)女(汝)史、小臣、霝龠鼓钟;易(赐)女(汝)丼、微、 人;易(赐)女(汝)丼人奔于量。敬夙夜用事,勿废朕令。”文中连用十个以“赐汝”开头的排比句描写周王的赏赐内容,这样整齐的排比句在周代铜器铭文中并不多见,不管是刻意或偶然为之,都体现了铭文作者高超的作铭能力。
二、 准确精当 简洁流畅
铜器铭文的载体是青铜器,由于这种载体材料的限制,铭文的作者必须择取最重要的事实作出叙述,行文也因此尽可能地要求简略,语言上也力求简洁。况且“与口头叙事相比,文字叙事本来就有言简意赅的特点”。 如西周早期的《过伯簋铭》:
过白(伯)从王伐反荆,孚(俘)金,用乍(作)宗室宝尊彝。
这篇铭文很简短,仅十六个字,然而却记录了事情的起因——荆地作乱、经过——过伯跟随着王去征伐他们、结果——缴获了青铜并制作成了礼器。语言简洁,结构紧凑。
又如《贤簋铭》:
唯九月初吉庚午,公叔初见于卫,贤从。公命事,畮(贿)贤百畮 ,用乍(作)宝彝。
短短二十七个字,便记载了两件大事,一是公叔去卫地巡视,二是命贤担任职事并给予他一定的赏赐。且在这片铭文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较为完整,基本具备了记叙文的诸要素。如此之多的信息凝聚在这些简短的铭文中,可见这些铭文作者的创作带有较为明显的史家笔法的特点,着重记录事件,但并不注重细节描写,采用梗概叙述法,这也正是古本《竹书纪年》和《春秋》的语言风格。
到了西周中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铭文创作的热衷及叙事能力的提高,铜器铭文的创作进入全盛阶段,长篇的铭文大量出现 ,铭文的内容也逐渐充实,涵盖到西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此时,铭文作者已不仅仅追求语言的简洁而是开始注重表达方式的形象化及语言美,因此,韵文便不断增加,铭文的语言也更加流畅更加准确。例如《史牆盘铭》:
曰古文王,初盭龢于政,上帝降懿德,大屏,抚有上下,合受万邦;强圉(圄)武王,遹正(征)四方,達殷畯民,永不巩(恐)狄(惕),虘长伐尸(夷)童(东);宪圣成王,左右绶襘刚鲧,用肇徹周邦;肃哲康王,遂尹億疆;弘鲁邵(昭)王,广能楚刑(荆),隹(唯)狩南行;祗覠穆王,井(型)帅宇(訏)诲; 宁天子,天子恪纘文武长刺(烈),天子眉无匄,懴祈上下,亟狱桓逗慕(谟),昊昭亡(无)歝。上帝后稷尤保受(授)天子绾令、厚福、丰年,方蛮亡(无)不谒见。青(静)幽高且(祖),才(在)微霝处,雩武王既伐殷,微史刺(烈)且(祖)廼来见武王,武王则令周公舍宇,于周卑处。甬(勇)惠乙且(祖),弼匹厥辟,远猷腹心。子 粦明亚且(祖)且(祖)辛,甄毓子孙,繁髮多釐,齐角(禄)熾光,宜其禋祀。甫犀文考乙公,遽爽得屯(纯)无刺,农啬(穑)越厉。隹(唯)辟(友,史牆夙夜不坠,其日,蔑暦,牆弗敢沮,对扬天子不(丕)显休令(命),用乍(作)尊彝,刺(烈)且(祖)文考弋(姒)实受牆而敝福,怀福禄、黄耇弥生,龕事厥辟,其万年永宝用。
这篇铭文共有284字,铭文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颂扬了文、武、成、康、昭、穆及其共王的重要功德,后半部分记述牆所属微氏家族的事迹。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