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不同类型的不利父母教养方式可能会导致不同类型的攻击。同伴提名的主动性攻击及反应性攻击。并探查了主动性反应性攻击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论文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
1 问题提出
Eisenberg等[1]认为随着机体的成熟,儿童在发展中能越来越好地控制管理自己的行为、情绪和思想,但这种自我成熟的过程遭受阻挠与破坏才会导致其儿童期问题行为的发生发展。父母-儿童之间的互动以及父母对儿童教养的方式在此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因素。
桑标探讨了中日两国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海父母强调要爱孩子,关心孩子,应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但不重视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这实质上是一种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尽管中国儿童的父母经常被描述为严厉和高控制性的,可能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独生子女的增多,使得溺爱孩子的现象在中国大陆也日见增多。另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留守儿童问题日渐突出。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监督与关爱,处于忽视型教养方式下。已有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不利父母教养方式可能会导致不同类型的攻击。有研究指出,家长经常使用身体惩罚主动性攻击,语言侮辱,及一些不理智的策略的专制教养方式与儿童的主动性及反应性攻击都有很高的关联。家长过于容忍孩子的不恰当行为,或对孩子的要求(无论其是否合理)都给予过多的关注的溺爱型教养容易导致儿童主动性攻击的发生论文发表。与那些感到被父母接受的儿童相比,感到受父母拒绝的儿童(处于忽视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敌意和攻击。但以上研究大多是基于西方背景,东方儿童的主动性反应性攻击与教养方式的互动是否基于这种模式还有待证实。
另外,这与Yiyuan Xu等[2]的研究发现发现中国(上海)儿童无论是教师评定的还是同伴提名的男孩的主动性与反应性攻击皆显著高于女孩,但他们未对造成性别差异的原因做探讨。而Connor等[3]在2003年的研究中发现西方儿童的主动性与反应性攻击行为并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基于以上问题,本文考察了中国大陆初中儿童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主动性反应性攻击行为的影响模式,并探查了主动性反应性攻击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采用整群抽样法从山东省菏泽市二十一中学抽取初一学生14个班,共994人作为被试,同时还请这些学生的家长提供了相关数据信息。除了未收回的问卷,最后完整的数据是843人(男生455人,女生388人,平均年龄为12.66岁)。
2.2 研究工具
2.2.1 儿童攻击行为测量工具
本研究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测量采用的是由Dodge教师版主动性/反应性攻击问卷改编而来。对全部被试样本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因子的结构拟合较好(见表1)。主动性与反应性攻击项目间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分别为0.86和0.91。
以班级为单位将各项目得分标准化,目的是减少各班提名者不同所带来的差异,并将各因子所属项目分数平均得到同伴提名的主动性与反应性攻击分数。
表1 同伴提名与父母评定主动性反应性攻击问卷各结构模型拟合数据
χ2/dfRMSEA NNFI CFI
同伴提名3.6350.056 0.990 1.000
2.2.2 父母教养方式测量工具
采用Steinberg等[4]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考察青少年对父母教养方式的感知。因本研究的目的是为教养方式分类型,所以只采用接受/参与和严厉/监督两个量表。
为确定该问卷在本研究中的效度,对所有被试样本再次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的拟合指数为:χ2/df=4.845,RMSEA=0.068,NNFI=0.960,CFI=0.980,这说明模型的拟合较好。接受/参与分量表、严厉/监督分量表项目间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分别为0.76、0.79。将各因子所属项目得分平均得到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的分数。
参考Lamborn等[4]研究中采用的中位数法,研究者可以根据个体在“接受/参与”和“严厉/监督”维度上得分的中位数作为临界值,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权威型(高接受-参与,高严厉-监督)215人,溺爱型(高接受-参与,低严厉-监督)164人,专制型(低接受-参与,高严厉-监督)228人,忽视型(低接受-参与,低严厉-监督)236人。
3 结果分析
3.1 不同性别儿童攻击行为的比较
按性别将主要变量的均值及标准差列表,从表2可看到主动性攻击,同伴提名的主动性攻击及反应性攻击,男生的得分皆显著高于女生,即男生无论在主动性攻击上,还是在反应性攻击上皆高于女生。
表2 不同性别各主要变量的均值(M)及标准差(SD)列表
男女
变量MSD MSD t
主动性攻击 0.261.26 -0.300.25 9.44***
反应性攻击 0.251.17 -0.300.49 9.18***
注:*p<0.05,**p<0.01,***p<0.001
3.2 父母教养方式与性别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
为了检验父母教养方式与性别对儿童主动性反应性攻击行为的影响,以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为因变量,以性别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为自变量,进行2(性别)×4(父母教养方式)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的主效应显著(wilks=0.93,F(2,834)=30.34,p<0.001), 父母教养方式主效应显著(wilks=0.96,F(6,1668)=6.15,p<0.001),并且父母教养方式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wilks=0.98,F(6,1668)=2.30,p<0.05,如图1、图2所示)论文发表。

图1 性别与教养方式对主动性攻击的交互效应

图2 性别与教养方式对反应性攻击的交互效应
进一步采用LSD平均数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对总体样本来说,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其主动性攻击及反应性攻击水平皆显著低于溺爱型、专制型及忽视型三种不利的教养方式;而三种不利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主动性攻击的水平有不同的影响,溺爱型教养下儿童主动性攻击水平显著高于专制型与忽视型;忽视型教养下儿童的主动性攻击水平显著高于专制型教养下的儿童;三种不利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反应性攻击的水平也有不同的影响,溺爱型教养下儿童反应性攻击的水平显著高于专制型教养下的儿童,而溺爱型教养与忽视型教养对儿童的反应性攻击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忽视型教养与专制型教养下儿童的反应性攻击水平也没有显著差异。
4 讨论
本研究发现,儿童主动性及反应性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显著,男生的主动性反应性攻击行为皆高于女生。这与Yiyuan Xu等[2]对上海儿童的研究发现相一致,我们认为中国儿童在主动性与反应性攻击水平的性别差异区别与西方儿童可能有文化上的原因。近代西方文化强调独立与自由,尤其在经济生活上强调独立自主主动性攻击,这使得其社会普遍形成了男女平等的价值观。儿童在与父母的互动中,父母十分注重儿童独立个性的培养。相比来说,中国虽然逐步与国际接轨,但儒家文化仍在社会中居于主流地位,儒家文化强调女性应温柔文静,内敛,不能招摇与张狂,这使得女孩的攻击行为不为监护人所接受;而对男生则是注重能力的培养,强调男性应该独立,能独当一面,所以社会文化对男性的攻击行为相比女性来说要纵容得多。这些文化的因素可能加大了中国儿童主动性与反应性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与前人的研究一致,本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显著不同。权威型的教养方式能显著负向预测儿童的主动性及反应性攻击行为。三种不利的教养方式都能显著预测儿童的主动性及反应性攻击,但溺爱型教养下儿童主动性攻击水平显著高于专制型与忽视型,说明溺爱型教养无论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还是西方文化背景下都是主动性攻击的重要预测因素。但与前人研究不一致的是,本研究发现,溺爱型教养下儿童的反应性攻击水平与专制型及忽视型教养下的反应性攻击水平差异不显著,即溺爱型教养同样能预测儿童的反应性攻击行为,其原因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Eisenberg,N., & Morris, A. S.,2002.Children's emotion-related regulation. In H. Reese & R. Kail (Eds.), Advances in Child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30, 189-229
[2]Yiyuan Xu , Jo Ann MFarver , Zengxiu Zhang.Temperament, harsh and indulgent parenting, and Chinesechildren’s proactive and reactive aggression[J]. Proactive and ReactiveAggression, 2008
[3]Connor DF,Steingard R.J.,Anderson J J.,Melloni RH, Jr., 2003.Gender Differences in Reactive and ProactiveAggression. Child Psychiatry and HumanDevelopment,33(4)
[4]Steinberg,L.,Lamborn,S.D.,Dornbusch, S.M.,& Darling,N.,1992. Impact of parenting practices on adolescent achievement:Authoritative parenting,schoolinvolvement,and encouragement to succeed. ChildDevelopment,63,1266-12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