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医学论文

局部振动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探讨

时间:2016-06-11  作者:佚名

【摘要】 目的 分析局部振动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 2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 均采取局部振动治疗, 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SHS评分为(12.2±4.5)分, 治疗后为(5.0±1.5)分, 治疗后SH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对脑卒中后SHS患者采取局部振动治疗, 能有效缓解SHS症状,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论文关键词】 局部振动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

SHS是一种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 属于脑卒中偏瘫后常见并发症。临床以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肩关节半脱位、患手肿胀以及患侧上肢疼痛为主要表现。目前, 治疗方法主要包含脊髓刺激、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但疗效并不理想[1, 2]。振动疗法广泛应用于神经康复领域, 对脑卒中后SHS患者采取局部振动治疗, 能激活肌肉功能, 改善淋巴回流。本文分析局部振动治疗脑卒中后SHS的临床疗效,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脑卒中后SHS患者20例, 均通过MRI或CT确诊。其中女8例, 男12例, 年龄50~62岁, 平均年龄(56.22±7.31)岁;9例脑出血, 11例脑梗死;12例右侧偏瘫, 8例左侧偏瘫。

1. 2 方法 在采取康复治疗的同时针对患侧SHS采取中药热敷、气压治疗、关节活动度训练、推拿、针灸以及冷热交替等治疗, 症状无明显改善后, 采取局部振动治疗。本组患者均采取局部振动治疗, 应用局部振动治疗仪, 尺寸为25.40 cm×5.08 cm×13.97 cm, 重量为2.5 kg, 振动频率为60 Hz, 振动头为钛合金材质, 振动仪手柄直径为5.08 cm。取仰卧位, 将一块干毛巾铺垫在患肢上, 治疗师站于患者患侧, 将振动治疗仪置于治疗部位, 利用其本身重力作用, 使得振动头与治疗部位紧密接触, 沿一定方向均速移动治疗。先由近端-远端, 叮嘱患者, 手掌向上, 经肱二头肌、三角肌, 沿患侧上肢前部, 逐渐至前臂、腕部、手掌;然后由远端-近端, 经上肢前部、后部, 沿着手部、腕部、肘部-三角肌、肱三头肌、肱二头肌。治疗期间按照患者反应、感觉等情况对接触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 避开手部、腕关节、肘关节、锁骨等部位, 10~12 min/次, 1次/d, 1个疗程为7 d, 持续治疗2个疗程。

1. 3 疗效评价标准 应用SHS评分标准评价治疗前后SHS程度[3]。包含疼痛痛觉过敏、上肢远端水肿、无痛关节活动范围(肱骨外旋、肱骨外展范围), 最高14分, 分数越高说明SHS病情越严重。疼痛痛觉过敏分为自发出现、严重、明显、中度、轻度、无, 评分分别为5、4、3、2、1、0分。上肢远端水肿分为严重、明显、中度、轻度、无, 评分分别为4、3、2、1、0分。市场营销毕业论文范文无痛关节活动范围:①肱骨外展范围分为4级:<45°, 3分;45~90°, 2分;90~120°, 1分;>120°, 0分。②肱骨外旋分为4级:<10°, 3分;10~20°, 2分;20~30°, 1分;>30°, 0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SHS评分为(12.2±4.5)分, 治疗后SHS评分为(5.0±1.5)分, 治疗后SH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88, P<0.05)。

3 讨论

SHS也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SD), 是脑卒中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 具有较高发病率, 不及时治疗, 会导致指、手、肩畸形, 甚至丧失患手运动功能。所以, 脑卒中后一旦出现SHS, 应立即采取治疗。本文对脑卒中后SHS采取局部振动治疗, 能在短时间内缓解远端肿胀、患肢疼痛症状。临床治疗脑卒中后SHS, 首先缓解水肿、疼痛, 但关于发生水肿、疼痛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仍无结论性意见。对于疼痛主要认为是一种神经活动依赖性过程, 具体表现在下列两个方面:①脑卒中后, 大脑皮质对感觉传入整合产生异常;②放大的局部神经源性炎症造成周围神经敏感化。临床上, 对于偏瘫患者, 其患侧肢体深浅感觉变化较为常见。水肿可能是由神经源性炎症、交感神经调控下淋巴刺激增加、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等因素所引起的。上述均能对局部振动治疗作用机制作出解释, 为脑卒中后SHS治疗中局部振动治疗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局部振动治疗能对肢体外周感受器产生刺激, 传输至大脑以后, 能使感觉整合恢复正常化, 同时能对粗纤维形成刺激, 出现闸门控制效应, 具有镇痛效果。除此之外, 局部振动治疗能对肌肉收缩、血管舒缩活动所形成的泵效应产生刺激, 有利于淋巴回流、静脉的改善, 缓解患者肢体水肿症状。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前SHS评分为(12.2±4.5)分, 治疗后为(5.0±1.5)分, 治疗后SH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说明对脑卒中后SHS患者采取局部振动治疗, 能有效缓解SHS症状, 与崔高亮等[4]研究结果一致,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目前关于局部振动治疗脑卒中后SHS报道较少, 通过本组研究发现局部振动治疗效果显著, 为脑卒中后SHS治疗提供一项新干预措施。但由于本组样本量小, 需扩大样本量, 进一步证实该方法治疗效果的确切性。

参考文献

[1] 黄鹏, 杨文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研究概述.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1, 11(12):120-124.

[2] 刘元石, 马晓晶, 任振家, 等.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受累经筋分布规律总结.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2(13):189-192.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措施
下一篇论文: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疗效对比
医药卫生分类
护理论文 医学论文
药学论文 医学检验论文
相关医学论文
最新医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