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 探讨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治疗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胃癌患者, 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3例。对照组仅接受传统胃癌根治手术治疗, 观察组接受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效果, 并就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且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胃癌患者行保留迷走神经的胃癌根治术, 能够最大限度的维持患者肠道环境,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且效果较好, 安全性更高,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胃癌;并发症
胃癌是我国恶性肿瘤发生率最高的疾病, 属于多致病因, 包括地域环境、饮食生活、幽门螺杆菌感染、癌前病变、遗传和基因等多种因素。患者早期基本无明显症状, 少数人有恶心、呕吐或是类似溃疡病的上消化道症状。胃癌根治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 但传统胃癌根治术对患者的预后影响较大[1], 所以保留患者迷走神经的胃癌根治术逐渐受到关注。本次研究就本院收治的86例胃癌患者行两种手术方式, 就其疗效展开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胃癌患者86例, 所有患者均经X线钡餐检查、腹部超声检查及螺旋CT与正电子发射成像检查确诊。将86例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3例, 对照组中男21例, 女22例, 年龄40~75岁, 平均年龄(57.2±6.7)岁。观察组中男20例, 女23例, 年龄42~73岁, 平均年龄(56.8±6.5)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经常规治疗、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基础治疗。对照组:仅接受传统胃癌根治术[2]。首先, 行常规硬膜外麻醉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取患者平卧位, 经上腹正中完成切口;开腹后探查肿瘤位置、大小及组织边界情况, 检查肿瘤浸润范围、移动性。将胃向下牵引, 在小网膜接近胃左、右动、静脉根部缝扎, 然后对胃网膜左、右动、静脉亦予结扎, 同时将贲门口和幽门口以粗线阻断。助手将胃上提, 横结肠向下牵引, 使胃横结肠间系膜紧张, 术者左手牵引大网膜显露无血管区, 用电刀自横结肠缘上切开。同时, 对淋巴结进行彻底清扫[3]。观察组:行保留迷走神经的胃癌根治术。行气管插管麻醉, 术中仔细辨别位于左肝下方走行于小网膜内的迷走神经肝支, 寻找最下端的分支, 将其尾部切断, 保留肝支, 游离食管与胃结合部, 保留迷走神经前干发出的胃支, 清扫贲门右侧的淋巴结。随后切开胰腺包膜,毕业论文 将肝总动脉上提, 并沿着肝总动脉上缘清扫淋巴结。最后, 打开胃左动脉尾部结缔组织处, 结扎并切断胃左动脉, 并在贲门后将迷走神经向右牵引, 沿着后干找到迷走神经腹腔支, 游离后以牵引线向右侧牵引, 远端结扎胃左动脉并用牵引线向左侧牵引, 保留后支和分支, 清除周围结缔组织和淋巴结[4]。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并就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肠道环境基本恢复正常, 无严重并发症;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肠道环境有较大改善, 无严重不良反应;无效:均未达到以上要求。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疗效及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81.40%), 且并发症发生率(6.98%)显著低于对照组(18.6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