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这种文化意蕴最集中、最显露地体现在词语理据上。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产物。
论文关键词:理据,Handkerchief,文化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产物,在语言中高度凝聚着民族文化精神。这种文化意蕴最集中、最显露地体现在词语理据上,即体现在词的音义或名实结合的理由和依据上。英语也是如此。从词语理据中人们可以触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洞察一个民族深刻的文化内涵,亦能培养优秀的审美情感。实践证明,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对了解词语的历史和来源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英语教学中,若能重视词语理据研究,透视词语理据中潜藏的文化内涵,以此作为一个有效的工具,带动英语词语教学的改革和深化将是一件创新之举。英语老师在词语教学中应该扮演知识传播者和文化阐释者的双重角色,通过词语理据教学使学生达到掌握词语和理解文化的目的。本论文在分析“handkerchief”一词的词语理据基础上探讨英语词语教学中可以引入的词语理据教学的方法。
一、词的理据理论
词的理据(motivation)是语言中表示事物、现象、观念的词的构成依据,就是一个词用这样的音节或这样的语素而不能用那样的语素来构成的道理和依据,它说明词义与事物或现象的命名之间的关系。[1]通俗地说,词的理据是指某个词称呼某事物的理由和依据。根据词的音、形、义以及历史特征,词的理据分为拟声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逻辑理据和词源理据等。
语言作为社会产物,从词汇到句法、从段落到篇章,各个层面无不折射出一个民族的绚丽文化。而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使用单位,与一门语言的民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关系尤为密切。英语词汇中外来词汇占95%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可见历史上英语大量引入外来词。历史上的英国曾经被讲法语的诺曼人入侵,因此大量的法语词涌入英语当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后来一些文化人以讲拉丁语为时尚,又有大量的拉丁语涌入,这就造成了许多英语词汇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词语理据。例如,英语中一些动物的名称与它们的肉的名称不一样,像牛是“bull”而牛肉是“beef”,猪是“pig”而猪肉“pork”,羊是“sheep”羊肉是“mutton”等,这是因为当年诺曼人征服了英国之后,成了英国的贵族,他们强迫英国人种田放牧,他们自己享受劳动的成果,因而动物的名称就保留了英语的名称,而动物的肉都到了法国人的餐桌上,英国人享受不到,肉的名称就保留了法语名。因此,了解词语理据,就可以了解词汇所蕴含的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也能准确了解它的意义。
二、从词的形、义探究“handkerchief”一词
“handkerchief”一词从词的构成方式来讲是复合词,是由hand、ker和chief合成的。“ker”是“包”、“盖”的意思,“chief”是“头”的意思,“chief”是从中古法语“chef”借用来的。“kerchief”来自古法语“couvrechief”,字面意思是“盖在头上的东西”,即“头巾”。在古时候,kerchiefs是妇女们系在头上的一块布料饰品[2]。后来,时兴把“kerchiefs”拿在手里,于是英语词就加上了“hand”,变成了“handkerchief”。现在又往往把它放在口袋里,于是又成了pocket handkerchief。让人感到有趣的是,今天当我们说到a pockethandkerchief的时候,我们讲的是一件古时候顶在头上、后来拿在手中、现在装在口袋里的东西。一块小小的手帕却经历了如此复杂的历史过程,不得不让人想到一句话:英语的“每一个词曾是一首诗,并且最初都是一副画”。[3]
三、从习俗文化分析“handkerchief”一词
“handkerchief”一词的文化内涵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人在18世纪以后就常在欣赏音乐时挥舞起手帕;瑞典人常把手帕握在手中作为饰物出外散步以示悠然自得。罗马人在白色衬衫里放一块手帕只是为了擦汗,而不是擤鼻涕。在中国,手帕的历史又是如何呢?我国先秦时就出现“巾”,至东汉,“巾”的一种演变为手帕。汉乐府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有“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之句,此处的“手巾”其实就是擦眼泪的手帕。在中国,擦手、拭汗、擤鼻涕、包裹小物件、作女子的装饰品和定情物等都是手帕的主要用途。自明朝起,结为好姐妹的女子被称为“手帕姐妹”。在中国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手帕作为爱情的信物已历史悠久。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在他的通俗小说集《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名言》中,描绘了许多唯美的手帕传情的爱情故事。中国西北农村还流行着互相爱慕的青年男女互换手帕的习俗。[4]
四、词语理据对外语教学的启发
在外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一个重要内容,词汇量的掌握程度对学生学好一门语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外语教学注重单词读音和用法的讲解,而没有从词语理据角度剖析单词的文化内涵,因而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单词显得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影响学习外语的效果。美国心理学家塞西在一项实验中发现:儿童对于词语涉及的相关信息量了解越多,回忆量就越大。该实验说明,记忆的有效性和词语的理据性之间存在一种正向的长程相关。[5]因此,在外语的单词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词语的理据教学法,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可以从构词法角度学习单词。正如“handkerchief”一词是由hand、ker和chief合成的复合词一样,词的构成法有多种多样,包括转类法、合成法、拼缀法、缩略法等。以拼缀法为例,即对原有的两个词进行剪裁,取舍其中的首部或尾部,然后连成一个新词。当我们学习“smog”这个单词时,它的意思是烟雾,我们发现它既像烟又像雾,的确,它就是英语单词烟“smoke”的前半部加上英语单词雾“fog”的后半部拼缀而成的,了解了它的构词规则我们不仅可以牢牢记住这个单词,还在无形中掌握或复习了另外两个单词。
其次,从词根、词缀角度即词的形态理据分析单词是单词教学可资运用的有效方法。有些单词具有相同的词根或词缀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通过掌握一个词根或词缀可以同时记住一组单词,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比如“able, ably, enable, disable”这组单词中都包含“abl”这个词根。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窜具有相似形态的单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什么这些单词都包含相同的字母窜,这些字母窜对词义是否有影响?在上述的这个例子中,词根“abl”表示“能力”的意思,上述四个单词是由“abl”组成的不同词性、不同含义的单词。
最后,从词的演变过程即词源理据角度学习单词尤为重要。词源理据总是记录着词汇产生、变异和发展的脉络,蕴含着纷繁复杂的文化信息。比如上文我们提到的“handkerchief”一词不仅有复杂的音、形变化,还浓缩着古今中外的文化景观,了解它的词源信息,就像上了一堂历史文化课一样生动有趣。而且,某些词语或表达法的产生源自一些真实故事或神话传说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这会使学习者在词汇学习中了解许多文化背景知识,进一步加深了对词汇的理解、记忆和运用。例如“scapegoat”意思是替罪羊,语出《圣经·旧约》。按照古代犹太教的习俗,在每年赎罪日(Day of Atonement)的清晨,把两头山羊牵到圣所神坛(altar),由主祭抽签,一头羊献给上帝,一头羊交给死神。贡献给上帝的山羊是祭品,另一头羊则是替罪羊。在赎罪的过程中,大祭司把双手按在替罪羊的头上,诉说自己和民众所犯的罪,表示以色列人民的所有罪过都由替罪羊所承担,然后将这头象征性的代人受过的可怜的山羊放逐到荒凉的旷野中去。“scapegoat”就是一头“带走了犹太人一切罪孽的羊”。了解了单词背后的故事,会激发学习者更多的兴趣,加深对单词的记忆。
五、结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语理据传承着语言的文化气息。外语教学应将语言理据研究的陈国应用于实际,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外语的水平。词语理据教学也体现了教师在外语教学中的创新意识,从词语理据研究角度改进传统词汇教学方法,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王启龙,邓小咏.英语语汇源趣[M].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
[3]Funk, Wilfred. Word Origin andTheir Romantic Stories[M].
[4]李芬兰.手帕-传情的使者[J].社会科学家,2005(5).
[5]王艾录,司富珍.语言理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