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一得,小学数学论文。
关键词:“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一得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是除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教材在编写这部分内容时有着相同的结构,每一课时都是从生活问题入手,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列式解答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我们班级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书中创设的情境图内容又比较丰富,教学时,我都是让学生直接看课本中的情境图,让他们说说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该怎样解答。学生在看图时,常常不自觉地将书中下面的解答过程也看了一下,如此一目了然的学习,使得教学一点悬念都没有,学生在课堂上反应平淡,思维成分很少,缺乏尝试练习和自主探究的兴趣,更没有创新思维的出现。教学两天后,喜欢教学“求变”的我就一直在琢磨着: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新鲜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今天要学习的是“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如果继续让学生去看书上的情境图,他们的思维一定会受到书上解答提示的束缚,缺乏自己应有的数学思考小学数学论文,从而重蹈昨天教学的覆辙。看着书上并不复杂的情境图,我有了自己的教学设想。

进入课堂,自然地谈话导入:老师自认为美术学得不错,现在加上你们大胆的想象,边看边猜,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是什么?听说老师要画图,还要猜画的是什么,学生都好奇地瞪大眼睛,聚精会神地盯着我。在学生的注视下,我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方框。学生们纷纷说是四边形,也有的学生说是长方形。我在方框的右侧又添上几笔,这下子学生都嚷嚷开了,有的说是柜子,有的说是书,还有少数的几个学生喊道是书橱。(我知道说书橱的学生是在翻看课本,按照学习进度,他们知道今天应该学习下面一节内容了。)我说:“如果老师在图形的侧面写上‘新华字典’几个字,这就是一本书了。到底是书还是书橱呢,只要老师再添上几笔同学们就知道了。”于是我在图上又画上三条横线,这次学生们确定说是一个书橱。我问:“你们看出来书橱共有几层啊?”学生说有四层。是书橱就得有书啊!我接着在书橱上画上一些书,由于书比较多,有的书我就用短线代替了。我说老师为什么要用竖线来表示书呢?学生说书橱里的书太多了。我说对了,不仅如此,这里还有一个书橱。说着我又画出了一个书橱。我对学生说:“老师数了一下,书橱里共有224本书。(板书)求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书多少本?你们会求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会!”结果学生除了得出书中的两种方法之外,有位同学还得出了“224÷4=56(本) 56÷2=28(本)”的解法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这种解法是课本中没有提及的。学生们纷纷提出质疑,我就问学生“224÷4=56(本)”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他说是求的两层书架的本数。“怎么会是两层书架的本数呢?”同学们脸上写满了疑惑。我微微一笑说:“我们可以静下来听一听他的想法,并请这位同学上黑板来说一说。”这位同学兴奋地跑上讲台,用手指着我画的图,横向划出两层,这下学生们看明白了,原来他是将两个书橱的第一层合在一起,为第一份,第二层合在一起为第二份,第三层……看到学生轻松地理解了算式的意义,我也会心地笑了。
下课,回到办公室,批改完学生的课堂作业。听得同组的数学老师们“怨”声一片,相互诉说学生的课堂作业错误严重,主要问题是学生漏掉了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原来教材在编排内容时,常用图形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来提供题目的信息。学生解答,往往只看文字,不看图形,更注意不到图形中的隐含条件。今天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5题就是这样的类型,题目中呈现的文字信息是:我们2天共吃害虫780只。平均每只燕子每天吃害虫多少只?在题目的左边还附了一幅图,图中画了3只燕子。很多学生没有注意到这里的“我们”是指图中的三只燕子,只列成算式为780÷2。这样的错误我班级也有小学数学论文,但是仅出现几个人,远没有他们所说的错了一半人之多那样严重。这样的结果是我所没有想到的。反思我的教学,获得这样好的教学效果,与用画图的方法引入并讲授新课,当是分不开的。用画图引入,先期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与兴趣;分步骤画图,能让学生清楚地读懂图;对着图形提问,使学生重视并研究图形,提取图形中的有用信息,参与到题目运算中来。事实证明,缘于这样的教学,学生在练习中没有轻易漏掉图中信息,保证了解题的准确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中,很多时候需要我们作出思考,需要我们思变。对学生学习尤其是小学生来说,千篇一律的教学会使他们的学习“倦怠”,就地取材,适时而用,从他们熟悉的事物与内容入手,不同方式地引入学习,不拘一格地教学,会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今天一次小小的画图,竟会“画”出这样好的教学效果,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与思考。
|